如何識別場景下的用戶動機和需求

0 評論 360 瀏覽 3 收藏 10 分鐘

在用戶體驗設計中,理解用戶動機是核心基礎,它直接影響產品功能的開發(fā)和優(yōu)化。本文將深入探討如何識別場景下的用戶動機,從動機的概念和價值出發(fā),介紹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并結合實際案例展示如何通過動機分析指導產品規(guī)劃。

動機的概念和價值

動機Motivation,是指驅使人們行動的內在因素或動力。動機可以是內在的,比如腹實衾暖、家睦人和、社交認可、自我實現(xiàn)等;也可以是外在的,比如誘惑、獎勵、懲罰、競爭壓力等。當人感受到這些動機時,他們會尋找途徑來滿足之,這就導致了需求的產生。產品、系統(tǒng)或者服務的功能就是要滿足基于動機的用戶需求。

從心理學角度看,動機具有以下特點:

  • 動機是隱性變量,需要通過觀察顯性行為來推導
  • 動機可分為有意識與無意識兩種——用戶有時并不能明確表達自己的真實動機
  • 動機能夠牽引出目標導向的行為,最終在個體的具體行動中體現(xiàn)

場景中的動機研究價值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

首先,避免需求理解的偏差和遺漏。以戶外跑場景為例,如果沒有洞察到部分用戶有”沉浸心流”的動機(追求跑步時忘我投入的狀態(tài)),就可能遺漏用戶對于”跑中避免干擾”這一重要需求。

其次,幫助需求優(yōu)先級排序。通過調研得到的用戶需求往往數(shù)量龐大,但產品資源有限,不可能全面覆蓋。通過提煉動機并與需求對應,可以篩選出需要優(yōu)先關注的核心需求。例如,戶外跑用戶對”聯(lián)結分享”功能反映了10+條需求,對”避免損傷”反映了5條左右需求。但動機權重調研發(fā)現(xiàn),”避免損傷”是既普遍又受重視的動機,而”聯(lián)結分享”則相反,因此應優(yōu)先優(yōu)化前者。

第三,構建全場景體驗度量框架。動機可以作為貫穿體驗評估的主線,從”動機響應程度”自檢到”動機滿足度”驗證,形成閉環(huán)的度量體系。

動機的定性研究方法

方法原理與執(zhí)行

定性研究是挖掘用戶動機的基礎方法,主要通過1v1半結構化深度訪談進行。這種方法既保證了問題架構的統(tǒng)一性,又能深入探究個體用戶的獨特情況。

研究者需要從用戶側獲取三類關鍵信息:

– 原因:參與場景的原因、使用產品功能的原因、感到體驗好/差的原因等

– 使用行為:在場景不同階段的具體行為模式(使用哪些功能、達成什么目的)

– 主觀痛點需求:使用產品時的困擾和未滿足的需求

對于群組使用場景(如辦公設備、智慧家庭設備),可酌情采用1v多的訪談形式,但需注意群體動態(tài)對個體回答的影響。

動機歸納與提煉

從定性數(shù)據(jù)到動機提煉需要經過系統(tǒng)分析:

– 從用戶原話(尤其是原因陳述、行為描述和痛點表達)中總結出具體需求

– 分析這些需求背后的目標

– 對照動機庫找到對應的動機詞

– 根據(jù)動機的普遍程度和重要程度篩選核心動機

其中:

– 普遍程度可通過動機出現(xiàn)頻率、在受訪用戶中的占比等判斷

– 重要程度可依據(jù)動機關聯(lián)的需求被滿足與否對用戶體驗的影響大小

實例說明:戶外跑場景

通過1v1深訪,從用戶原話中逆推出戶外跑場景的核心動機:

用戶A表示:”我堅持跑步是因為想保持健康,避免像父親那樣中年就患上慢性病” → 動機:保持健康

用戶B說:”跑步時我喜歡專注于自己的呼吸和節(jié)奏,這種感覺很享受” → 動機:沉浸心流

還有用戶提到:”我會用運動APP記錄數(shù)據(jù)并分享到朋友圈,獲得點贊讓我更有動力” → 動機:社交認可

動機的定量研究方法

場景動機問卷設計

當需要快速、低成本獲取某場景的用戶動機數(shù)據(jù)時,可采用場景動機問卷這一定量工具。該問卷基于8個元動機、32個子動機構建,采用七點里克特量表形式。

問卷示例”我日常參與【戶外跑】以及使用相關功能通常是因為”(以”愛與歸屬”和”權力”動機為例):

– “為了和家人一起做一件事,享受彼此的陪伴”(愛與親密)

– “希望對他人和周圍事物有更多控制權”(指揮操控)

評分從1(完全不重要)到7(非常重要)

使用建議與限制

當前場景動機問卷存在兩個主要限制:

– 缺乏大規(guī)模實證驗證

– 題項描述可能需要根據(jù)具體場景調整

針對這些限制,建議:

– 將現(xiàn)有問卷視為參考模板,根據(jù)場景特性調整題項描述(如加入具體示例)

– 在每個新場景應用時,至少選擇200+樣本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CFA)和信度檢驗

定性定量方法的結合應用

方法比較

結合策略

兩種方法可以靈活搭配使用,順序取決于研究目標:

定性→定量路徑:

先通過深度訪談開放性地探索用戶動機,建立深入理解;再用大樣本問卷驗證這些動機的普遍性和權重。

定量→定性路徑:

先用問卷快速識別高頻、高共性的動機;再通過訪談深度挖掘這些動機在場景中的具體表現(xiàn)(如關聯(lián)的功能需求、使用情境等)。

在實際操作中,資源限制(時間、人力、預算)常決定方法選擇。原則上建議:即使先用問卷收集數(shù)據(jù),后續(xù)也應通過定性研究進一步細化和理解動機。

動機分析的應用:四象限法

根據(jù)動機普遍性和重視程度兩個維度,可以將場景下的動機劃分為四個象限,用于指導產品規(guī)劃:

第一象限:高普遍性+高重視度(如戶外跑的”保持健康”)

– 產品開發(fā)最高優(yōu)先級

第二象限:低普遍性+高重視度(如”愛與親密”)

– 考慮為細分用戶群提供解決方案

第三象限:低普遍性+低重視度(如”聯(lián)結分享”)

– 可暫緩或低優(yōu)先級

第四象限:高普遍性+低重視度(如”沉浸心流”)

– 需要平衡投入產出比

以戶外跑為例的優(yōu)先級排序:

保持健康(象限1)> 沉浸心流(象限4)> 愛與親密(象限2)> 聯(lián)結分享(象限3)

最后

用戶動機研究是體驗設計的核心基礎。有效的方法組合應當:

  • 先定性后定量:通過深度訪談建立對動機的質性理解,再用問卷驗證量化特征
  • 保持方法靈活性:根據(jù)場景特性和資源條件調整工具組合
  • 注重動機與需求的映射:建立從動機到具體功能需求的清晰鏈路
  • 定期驗證和更新:隨著用戶和環(huán)境變化,動機也會演變,需要持續(xù)跟蹤

最終,動機研究的價值在于將有限的資源聚焦于真正影響用戶體驗的關鍵因素,避免產品開發(fā)陷入”有功能無價值”的陷阱。

圖文編輯:伊颯爾界面設計公司用研團隊倩華、筱沄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合作媒體 @用戶體驗大學堂 授權發(fā)布,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xié)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