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產品到商品,我的一些思考

0 評論 1207 瀏覽 2 收藏 14 分鐘

本文作者從自身經歷出發(fā),深入探討了產品轉變?yōu)樯唐返年P鍵要素和背后邏輯。文章以汽車品牌營銷和產品經理職業(yè)發(fā)展為例,詳細闡述了商品的市場、用戶、成本和供應商等方面的重要性,強調產品經理需離商業(yè)更近,關注商品本質,以實現產品到商品的成功轉變。

一 從一件小事開始說起。

前段時間給一個汽車品牌做營銷內容管理相關的需求,在做完基礎的內容分發(fā)模塊之后,因為在其他項目上沉淀了比較成熟的AI生圖能力,所以也想給這個汽車品牌做一個。

在我的想象里,該品牌的經銷商有那么多銷售顧問,大家在朋友圈或者其他公域平臺發(fā)內容時,需要很多優(yōu)質圖片。而經銷商自己找設計師做圖肯定成本是很高的,所以這個AI小工具他們一定喜歡用。

產品也不復雜,我就做了一個demo,然后帶著這個demo去找經銷商的銷售顧問做調研,結果讓我汗顏。

接待我們的銷售顧問說,現在車子不太好賣,他們確實面臨著很大的線索壓力??偛恳话銜谌嚧姑饺ネ斗艔V告,吸引優(yōu)質用戶到店,而本地經銷商會去抖音、小紅書等公域平臺發(fā)內容吸引目標客戶。

客觀上說,他們確實需要很優(yōu)質的內容,無論是視頻還是圖片,但AI生圖的工具,現階段對他們幾乎沒有任何幫助。

因為主流公域平臺倡導內容原創(chuàng)性,在流量傾斜上,原創(chuàng)內容會更有優(yōu)勢。一旦系統(tǒng)檢測到該內容是AI生成的,那幾乎沒有什么流量會給到。

沒有流量,他們做這一切就白費了。

對我來說,這個小工具是一個還不錯的產品,但對于他們來說,是一個一文不值的商品,因為沒有辦法幫他們更好地賣車。

二上上周,我約以前一家公司的老板出來吃飯。

她也是從業(yè)十幾年的產品經理,在現在這家公司待了10年,從公司剛成立到上市,可以說一家公司在發(fā)展過程中遇到的很多問題,她作為一個產品經理都遇到了。

火鍋吃得差不多了,我問她一個問題,這也是我做產品7年后,困擾我的問題。

我問她,現在感覺方案是最不值錢的,很多問題一旦定義出來,似乎就能找到解決方案,那在這樣一個時代,產品經理應該選擇什么樣的發(fā)展路線呢。

她給我的答案可以凝練成一句話:離商業(yè)更近。

三 對我們產品經理來說,我能慢慢感覺到,這是一個矛盾的時代。

一方面,客觀上,增長似乎在停滯。移動互聯網作為一種新的生產力,它所帶來的增長在日漸趨緩。

這是符合規(guī)律的,只是產品經理職業(yè)的爆發(fā),恰好出現在它增長曲線的斜率較大區(qū)間。所以當斜率放緩時,我們便開始焦慮,進而反思。

另一方面,新的生產力AI在爆發(fā)。最為明顯的,打開主流招聘軟件,AI產品經理的崗位需求明顯增多。

一個在放緩,一個在爆發(fā),在這種矛盾的背后,像我這樣的產品經理很難不會被這種變化裹挾,去思考這個職業(yè)背后更深層次的價值。

我找到的答案是兩個字:商品。

產品經理如果不具備將產品打造為商品的能力,其對公司的價值將會受到不小的挑戰(zhàn)。

四 首先,商品有其市場。

2015年,我在來也科技實習?,F在,這家公司已經成功轉型為一家ToB的AI公司,但在10年前,它還是一家ToC的公司。

我們當時想要做的一個AI助理,通過會話式的交互體驗,解決普通用戶的標準化需求,像打車、點外賣等等。

從產品功能來說,它的邏輯是OK的,前端通過對會話內容進行理解(基于自然語言處理技術),轉化成結構化的本地服務需求,再通過API調用各家服務商的接口,完成服務的交付。

從營銷定位來說,它主打助理角色,通過人工+AI,把事兒辦好,并給到情緒價值。

從商業(yè)價值來說,如果這款產品成功了,它會成為很多線上服務的流量入口,而這個想法之所以在當年很讓人心動,因為那恰好是O2O集中爆發(fā)的一年。

但很遺憾,這個產品失敗了。

我不覺得是當時做它的時候不夠努力,而是因為并不存在這樣一個市場——普通用戶需要一個能幫自己搞定線上服務的助理。

10年過去了,我們能看得出,我們需要的是能夠進行深度、高效信息檢索、推理的AI工具。因為在線化的信息一定是越來越多,但在線化的服務供應商卻受時代的影響而起伏,且最終,本地生活服務回歸到美團、抖音、京東等流量巨頭上。

對用戶來說,信息的獲取是剛需,于是deepseek走紅,更好更便宜的服務是剛需,所以京東外賣出來后,我們都很開心。

此外,別無其它市場。

五 其次,商品有其用戶。

產品也有其用戶,但在產品視角下看用戶,更容易關注到產品功能及帶來的用戶體驗。

而商品視角下看用戶就更直接,最關心用戶的決策。

例如,當我們走進超市要去選一瓶飲料時,如果飲料的位置在貨架的視線平齊位,且飲料擺放很正,品牌一眼就能看到,那對于這個產品來說,它的曝光條件是最好的。

但用戶就是不買。

這時候我們就需要搞清楚,當用戶看到卻不買的時候,到底是哪里出現了問題。是因為用戶想要0糖的,而你的飲料含糖量高,還是說現在天氣熱,他們想要喝冰的,但你的飲料沒有陳列在冰柜內。

商品沒有被用戶購買,無論是付出錢,還是付出時間,則它的價值就是0。我們做的不是自嗨的藝術品,是實實在在的商品。

這就要求產品經理趴在地上去調研,用戶到底需要什么,他們到底要解決什么問題。

找到真問題,解決真需求,產品才能變?yōu)樯唐贰?/p>

另一方面,ToB的商品也容易被忽略,但ToB的商品往往也更接近商業(yè)的本質。

我在給某個汽車品牌做到店客流監(jiān)測大數據平臺時,不能停留在介紹我這個平臺的BI看板是多么炫酷的層面。

我需要真正去搞清楚到店客流這件事,對車企有多么重要。

一方面,現在燃油車和新能源廝殺激烈,各家營銷動作不斷,有一個工具能夠橫向對比不同營銷動作對用戶到店的影響,很關鍵。

另一方面,賣車始終是一個線下生意,線上聲量再大,線下總是要打廣告的。于是,哪些小區(qū)或商場的目標用戶多,這個信息也很重要。

最后就是競爭,用戶賣車總是有自己的心里價位和車型范圍,買轎車還是SUV,買10萬還是20萬的,一個人試駕不同的品牌,那這幾個品牌之間的競爭關系就很重要。

不要等到對手在針對性搶你的用戶,你還不知道。

不了解這些真需求、真問題,僅僅是從功能層面打造一個強大的大數據平臺,是做不好這個商品的。

六 最后,商品有其成本。

經濟學告訴我們,資源永遠是稀缺的,所以才需要做決策。凡決策必有成本,成本就是放棄了的最大代價。

產品視角的成本,更多是功能設計與研發(fā)成本,這個概念存在于產品經理日常進行需求管理的過程中。

但商品視角的成本,往往包含更多。我想重點說說機會成本。

做產品久了之后,我深感產品經理的核心競爭力,更多在于做決策。不同的決策,其背后的執(zhí)行成本與未來收益是不同的。

頂級的產品經理,能夠在有限的信息支撐下做出當下最合理的決策,以可控的成本做收益最大的方案。

商品更是如此。

商品面臨市場機會,面臨用戶或者客戶的交易決策。做早了,市場未到,做晚了,趕超成本很大。做多了,虧錢,做少了,收益沒有挖干凈。

我漸漸覺得,人力、代碼、方案,已經不是決定一件事能不能做成的唯一因素。我們時常會感覺到,只要一件事大老板們想做,總是能做成。

關鍵還是在于,在什么階段,做成什么樣。時機也好、交付形態(tài)也好,背后都決定了成本。

七 最后聊聊供應商。

我以前在自研體系里長大,無論是美團還是字節(jié),所有需求的開發(fā)模式都是上面決策,下面執(zhí)行,決策和執(zhí)行者都是在一家公司。

這時候幾乎沒有供應商的概念,如果有,那也是人力外包服務商。

但這兩年進入到汽車行業(yè)后,才逐漸發(fā)現這個龐大的產業(yè)背后裹挾了多少生態(tài)伙伴。

生態(tài)伙伴的存在說明,很多東西并不是新鮮玩意兒,所有我們覺得通過自研能做出的牛逼的東西,市場上可能早就有人提供了。

另一方面,從產品到商品,從自研到供應商,這樣的轉變倒逼我去思考的內容也有了升級。

不再是關注,我具體要做什么功能,要怎么寫需求單,要怎么跟開發(fā)交流。

而是去想,我的市場是什么,客戶是誰,客戶在為什么買單,產業(yè)鏈是怎樣的,我們在這個鏈條上處于什么位置。我們的優(yōu)勢是什么,競爭對手是誰,合作伙伴是誰…

供應商的存在,讓我意識到,將自己的產品作為商品置于整個行業(yè)鏈中去考慮,也許才能真正看到商品背后的全貌。

我以前甚至并不知道自研體系之外的存在,不知道甲乙方的關系背后除了現金流,更有定位和分工的差異和博弈。

八 以一個小故事結尾。

剛剛結束的上海車展上,很多車企都發(fā)布了新車型。在發(fā)布會上,出現最高的詞匯就是「最」,似乎只要定語加得好,任何車子都是一個「最XX」的車。

以至于有人在網上吐槽,在展覽館里,聽到那么多「最」,依舊不知道他們在說什么。

但有一個例外。

小鵬汽車總裁王鳳英來到上海車展,瘋狂向試乘的用戶提問:

“你覺得按摩力度怎么樣”,“你希望有智駕么”,“中通道是不是你在意的點”,后排座椅一鍵躺平你覺得實用價值高不高”…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大力哥呀】,微信公眾號:【大力哥】,原創(chuàng)/授權 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xié)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