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貝遇上羅永浩
一場“預制菜”直播喊話,讓西貝和羅永浩同時沖上熱搜——老羅一句“收智商稅”剛落,西貝立刻甩出“明廚亮灶+現炒直播”組合拳,24小時把危機變秀場。流量海嘯里,餐飲巨頭和初代網紅正面過招:一個用供應鏈硬實力接梗,一個靠話題杠桿再掀消費討論。西貝遇上羅永浩,不是翻車現場,而是2025年最生動的危機公關教學片:會吵架的品牌,才能搶到話筒。
羅永浩前兩天吃了頓西貝,回來在微博吐槽:「幾乎全是預制菜,還那么貴」。
這話一出,炸了鍋。
西貝老板賈國龍立馬親自下場回應,說沒有一道菜是預制的,還放話要起訴老羅;隨后,西貝又出一系列動作:公開老羅當晚點的菜單,開放后廚參觀,甚至喊出「不好吃不要錢」。
表面上看,動作很快,也很硬氣,我總覺得從公關角度,有一些微妙的地方。比如:這件事兒,適不適合老板親自下場公關?
01
智遠看來,這是一把險棋。
老板的身份天然是最高背書,他說的每句話,大家都會當成公司的立場。公關部說錯了,還能再補一份聲明;可老板說錯一句,那就是蓋棺定論了。
我們先說「得」。
老板下場的第一個好處,能展現出企業(yè)的重視和真誠。換句話說,消費者會覺得「哎,你沒躲在幕后,而第一時間站出來回應」,這種姿態(tài)本身就能贏得好感。
尤其像餐飲這種貼近日常生活的行業(yè),消費者很容易被這種「重視」打動。
第二個好處,是人格化。公關部發(fā)的聲明再怎么專業(yè),也都是冷冰冰的。老板親自下場,等于給品牌戴上了一個「有血有肉」的面孔。
比如,提起西貝,很多人聯想到賈國龍這個人。他本身就和品牌深度綁定,所以他的回應天然更有感染力。還有一點,老板的話的確更有權威。講菜品、講后廚流程,讓創(chuàng)始人自己說,總比客服或經理說更有分量。
但有得比有失。失的風險在哪呢?
智遠認為,拉高了沖突層級。你看,事件從「消費者和品牌的爭議」,直接升級成了「羅永浩和賈國龍的對線」。
這種戲劇化的沖突,短期能把關注度炒得很高,可對品牌來說不是好事哇,本來可能三天熱度就過去了,結果硬生生被拉長。
更要命的是,創(chuàng)始人說話多少帶點情緒,這很正常,他有感情嘛??蓡栴}是,公眾環(huán)境對情緒很苛刻,你帶點火氣,很容易被解讀成「傲慢」或者「不尊重」。
類似的例子挺多的。
百果園老板親自回應過「水果貴不貴」,本來想解釋成本,說運輸費、租金、人力都很高。結果大家根本不買賬,反而罵得更厲害。
因為在消費者心里,成本高和我愿不愿意買單是兩碼事,你解釋成本,聽上去更像是在甩鍋。
海底撈的處理方式不一樣,他們出過好多次食品安全和服務問題,但很少見老板親自出來,大多數時候是用整改、優(yōu)化服務來回應,這樣就給品牌留了一層緩沖。
所以,放回到西貝,賈國龍下場這件事,符合他本人的性格,直來直去,不怕硬剛;但從公關角度看,智遠認為,不算好事。
02
他們有個問題炒的很兇:預制菜。智遠看來,這個事兒根本不是預制菜的問題,是一種體驗上的錯位。
為啥這么說呢?
行業(yè)里對預制菜是有定義的。必須已經完全做熟、冷藏冷凍保存,到店里只要一加熱就能端上桌的那種。
西貝說,我們有中央廚房,會切菜、腌制,甚至半成品處理,但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預制菜」。從標準上講,他們說得沒錯。
可消費者不這么想的。
普通人去飯店吃飯,誰會翻國家標準?判斷邏輯特別簡單:上桌沒鍋氣,嚼起來像復熱的,味道不夠鮮,那就是「預制」啊。
羅永浩吐槽能引爆輿論,因為很多人都代入過這種感受:掏了現炒的錢,結果吃到的卻是「不新鮮」。
我就有這種經歷。
上次跟朋友去吃烤魚,點了一條三斤多的草魚,我還特意盯著稱重,然后送進廚房??刹硕松蟻砗?,心里還是打鼓:這是剛才那條魚嗎?
吃到嘴里,肉一點都不嫩,甚至有點像死魚復熱的口感。那一瞬間,我就能理解,為什么消費者會把這種體驗直接歸結為「預制菜」。
畢竟在消費者心里,不新鮮,就是預制。
所以,這次公關矛盾所在:一個在講行業(yè)定義,一個在講日常體驗。雙方都覺得自己有理,但根本不在一個頻道上,怎么吵都吵不清。
寫到這,我想到一個段子。女朋友說:你不夠關心我,不愛我;男生一本正經地說:我每天早上給你發(fā)消息,這不是關心嗎,這不愛嗎?太抽象了。。。
這種錯位不止西貝有,很多品牌都栽過,比如:
一些連鎖餐飲,明明靠中央廚房供貨,結果廣告里天天說「大廚現炒」,一旦被曝光,消費者覺得被騙,反噬更嚴重。
海底撈就聰明一些,從不避諱說自己有標準化、預加工,但他們換了一種話術:「食品安全」「口味穩(wěn)定」;消費者一聽,好像在吃「放心」和「品質保障」,這就把預制的負面感受給轉移掉了。
再看麥當勞、肯德基這種國際快餐,大家早就知道它是高度工業(yè)化的流水線食品。可沒人因為這個去質疑他們是不是「預制菜」,為什么?
因為消費者預期根本不在「現炒」上。去吃肯德基的人,想要穩(wěn)定、快捷,炸雞味道和上次一樣就行。
所以,智遠認為,這次公關實質焦點是「消費者預期」和「企業(yè)標準」之間的鴻溝;你拿標準和消費者解釋半天,還非要杠,永遠沒完沒了。
最聰明的做法,是把話說清楚:哪些菜是中央廚房預處理的,哪些是門店現炒的,讓大家心里有數;否則,標準和體驗的錯位會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吵來吵去,傷害品牌信任。
03
除了預制菜,還有一個騷操作,我做市場公關這么多年,實在沒看懂:西貝直接把羅永浩點的菜單和賬單曬出來,想證明「我們不冤枉你」。
絕了,這一下就把話題硬拽到「貴」上,等于自己踩雷。因為在餐飲業(yè),「貴」幾乎是最危險的詞,根本解釋不清。
老羅高明的地方就在這里,他沒有單單罵「預制菜」,是和「貴」捆在一起說:花現炒的錢,吃到預制的東西。這句話太扎心了。
菜到底是不是預制,消費者可能說不清,但「花的錢不值」這個感覺,大家都懂。老羅把一場「事實爭論」直接變成了「情緒共鳴」。
反過來看西貝,把菜單、賬單曬出來,原本想給自己洗白,結果等于往火堆里潑油。
為什么?
因為消費者看到菜單,不會想「啊,價格挺合理」,反而會說「你看,人均都一百多了,還好意思說不貴?」這是典型的「想證明自己清白,結果讓人更不爽」。
更糟糕的是,賈國龍還補了一刀,說我們是良心定價,利潤很低,房租、人工、食材都很貴;聽上去挺真誠,但在消費者耳朵里,就是「賣慘」。
消費者邏輯是:成本高,不等于我買得值。你難不難,跟我沒關系,我只在乎花的錢換來的體驗;所以,聰明的品牌從來不解釋「為什么貴」,他們會演示「憑什么值」。
看看喜茶、奈雪。
幾年前漲價,被罵成「奶茶刺客」,最后不得不降價。后來它們學聰明了,開始靠新品類和體驗感,比如「生打椰」「芝芝葡萄」,讓消費者覺得「別的地方喝不到」,于是價格有了理由。
巴奴火鍋就是一個反例。
它被吐槽過「18元一份土豆只有5片」,品牌回應說「富硒土豆」,還強調供應鏈和服務價值。
結果呢?沒人買賬。
老板杜中兵還說過「巴奴確實一直都貴,從來沒便宜過」,甚至那句「月薪5000別吃巴奴被網友拿來玩?!?,原本想塑造「高端定位」,結果被解讀成階層感和優(yōu)越感,很多人覺得受冒犯了。
所以,「貴」是餐飲最危險的話題,它沒有正確答案。
你要硬接話,就掉進消費者的情緒陷阱。你說「我們利潤低」,消費者馬上懟你「那你降價啊」;你說「成本太高」,消費者說「那是你經營問題,關我屁事」。
智遠覺得,公關回應沒必要這么干。
曬賬單這種操作,除了讓消費者更敏感,還有個副作用:以后KOL、明星都不敢隨便去吃了,萬一哪天也被曬出來,那不就成了「大街上裸奔」的感覺么?
04
說完「貴」,還有一個更騷的操作:西貝居然放話要起訴羅永浩。
這事兒的微妙之處就在這:消費者吃完飯吐槽兩句,這事兒太常見了。平時我們隨手在朋友圈、微博上說「這家飯不好吃」「有點像預制」,頂多是親友點點贊,過兩天就翻篇了。
老羅不一樣,既是消費者,又是一個頂流KOL,他的吐槽會被放大成「大眾認知」。
那他能不能吐槽?智遠覺得,當然能。作為顧客,他花了錢,吃完了飯,說不好吃,這是他的真實體驗,難道要造假不成?
消費者有知情權,表達權,天經地義的,區(qū)別只在于,他的聲音特別大,擴散速度特別快,所以,帶來的沖擊更強。
問題是,聲量大了之后,企業(yè)反應方式很關鍵。別把「他的聲音大」當成對手來撕,應該把這當成一個機會。
老羅把話題炒熱了,管它負面正面,你完全可以順勢去展示「我們的廚房是透明的」「我們的食材是直采的」,甚至干脆邀請老羅再來,坐在后廚看看全流程。這才叫聰明的公關。
但西貝現在的反應,是要起訴,這招幾乎屬于反效果。你說要告他,公眾會想,你作為企業(yè),心虛了?欺負人?
所以,智遠認為,起訴不是解決品牌危機的辦法,法律牌可以留著,但不該常用;公關打法律牌,只會讓事情升級。
我查了一個還挺典型的翻盤案例:太二酸菜魚。
之前「酸菜」被質疑做法、衛(wèi)生、味道等問題一度引來很多批評,短期內輿論壓得挺緊,但太二酸菜魚沒有直接撕打對線,也沒有揪人起訴。
直接道歉+整改+門店透明檢查+接受媒體/消費者監(jiān)督,甚至推出新菜品、新體驗。最終不僅把批評聲化解了,還因為敢答應、敢整改、敢被看見,這三點,在很多人印象里反而變成了「負責任的品牌」。
你看,這件事,玩的就是心態(tài)。
你把老羅當成敵人,他是敵人;你把他當成一個挑刺顧客,那他是免費幫你測試輿論的「超級樣本」;這種聲量,完全可以變成一次口碑傳播的機會。可惜,西貝選擇了最笨的一條路。
那么,問題就來了,西貝能不能把這場危機,變成一次品牌翻盤?我還在看。不過,現在一手好牌,確實打的好臭。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王智遠】,微信公眾號:【王智遠】,原創(chuàng)/授權 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