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教育錢難拿、產品賣不動?2025 年的破局點藏在哪?一篇帶你看看2025 AI教育
2025年的AI教育行業(yè)似乎正面臨一些挑戰(zhàn):資本變得更加謹慎,市場競爭愈發(fā)激烈,而產品落地的難度也在增加。本文將深入剖析當前AI教育的現(xiàn)狀,探討如何在資本挑剔、市場飽和的環(huán)境中找到破局點。
做教育產品快 6 年了,今年最明顯的感受是:沒人再喊“AI 顛覆教育”的口號了,大家見面都問“你家 AI 能幫老師省多少事”“怎么防止學生用 AI 作弊”——務實得不行。
最近跟不少同行聊,再結合跑市場的觀察,把 AI 教育的現(xiàn)狀和機會捋了捋,都是能直接落地的干貨,沒那么多虛頭巴腦的理論。
一、先說說錢的事:資本不瞎投了,只認“能賺錢的硬貨”
前兩年做 AI 教育,只要說“我們有大模型”,投資人就湊過來;今年不一樣了,上次跟某 VC 聊,人家直接說“先給我看三個能盈利的客戶案例,不然免談”。
不是錢少了,是錢變“挑”了。全球教育科技風投一季度降了 35%,但單筆投資反而漲到 780 萬美元——意思就是,資本不撒胡椒面了,只把錢給少數(shù)能落地的團隊。比如 Leap Scholar、MagicSchool AI 這幾家,一季度就分走了近一半融資,人家要么幫企業(yè)做員工培訓能直接收費,要么做的 AI 輔導工具進了幾百所學校,都是真金白銀的收入。
還有個新變化:錢開始往“沒人卷的地方”跑。北美市場交易額降了 50%,中東和北非卻漲了 169%,沙特有家叫 ULA 的公司,單輪融了一大筆。之前跟做東南亞市場的同行聊,他們說當?shù)乩蠋熯B個好用的備課工具都沒有,簡單的 AI 出卷工具推過去,很快就有學校要采購——這提醒我們,別總盯著國內和歐美,新興市場的空白才多。
二、產品別瞎折騰!這 3 類 AI 工具現(xiàn)在最吃香
做教育產品最容易踩的坑,就是跟風做“萬能 AI”,結果啥都能做,啥都不精。今年能跑出來的,都是盯著一個痛點死磕的:
1. “逼學生動腦子”的輔導工具:不直接給答案,一步一步引導
之前聽不少老師吐槽,說有些 AI 輔導工具讓學生“越用越懶”,直接抄答案不思考?,F(xiàn)在火的工具終于改了思路——比如好未來的“學而思·隨身學”、OpenAI 的“學習模式”,都不用“直接給結果”的路子,而是靠“追問”引導。
比如學生問“幾何題怎么解”,AI 不拋公式,反而問“你覺得哪兩個三角形可能相似?”“之前學的勾股定理能用在這嗎?”,逼著學生自己梳理思路。而且這類工具還會記學生的錯題,下次提問特意繞開沒掌握的知識點——這種“倒逼思考+個性化”的組合,老師和家長才買賬,畢竟沒人想讓 AI 變成“作弊神器”。
2. 專做數(shù)學/科學的“靠譜 AI”:再也不瞎答題了
通用大模型做理科題,總愛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也就是常說的“幻覺”),這是教育場景里的大痛點。今年有個叫 Harmonic 的公司,就靠“算題不出錯”的 AI 融了 1 億美元 B 輪。
它的邏輯很實在:用代碼驗證每一步推理。比如算微積分,AI 會把每一步推導用編程語言 Lean 查一遍,確保沒跳步、沒算錯。之前跟做理科教育產品的同行交流,他們說現(xiàn)在都不做“全學科工具”了,專門盯數(shù)學、物理這些容易出錯的領域,把“準確性”做到極致,學校反而更愿意合作。
3. 幫老師干活的“輔助工具”:把老師從雜活里解放出來
之前總擔心“AI 會取代老師”,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想多了。今年接觸的學校里,60%的老師都在用 AI,但不是讓 AI 上課,而是讓 AI 做備課、出卷、改作業(yè)這些雜活。有個老師說,用了 AI 工具后,每周能多省 6 小時,這些時間都用來跟學生聊學習困難、改作文了。
比如 Kahoot!的 AI 出卷工具,老師輸入“初二物理浮力”,10 分鐘就能生成帶互動的測驗;哈佛還給老師推了 AI 教案工具,能自動把教學大綱拆成每節(jié)課的課件——這些工具的核心,是幫老師“省時間”,而不是“搶老師的活”。之前聽某公立學校的教研組長說,他們現(xiàn)在用的 AI 改作業(yè)工具,會先把客觀題改了、標出易錯點,老師只需要重點看主觀題,效率提了 3 倍。
三、這些坑千萬別踩!踩了就等于白干
做 AI 教育產品,光看機會不夠,這 3 個坑踩了就完了,不少同行都吃過虧:
1. 沒跟家長說清楚,再好的產品也推不動
之前聽同行說,他們跟某學區(qū)合作時,家長群直接炸了——70%的家長反對 AI 碰孩子的成績和個人信息。后來才知道,學校沒跟家長解釋“數(shù)據(jù)存在哪、會不會濫用”,家長完全沒安全感。
現(xiàn)在做 To B 教育產品,聰明的團隊都會主動跟家長溝通,比如開線上說明會,把數(shù)據(jù)隱私協(xié)議一條條講清楚,甚至加個“家長監(jiān)督入口”,讓家長能看到 AI 給孩子推了哪些內容——信任沒了,產品再好也推不動。
2. 讓學生“越用越懶”:這比作弊還可怕
有調研說 18%的青少年覺得“用 AI 寫作文沒問題”,這比直接作弊還糟——學生會養(yǎng)成“不動腦子”的習慣,也就是常說的“認知外包”。
之前有款 AI 作文工具,因為直接給完整范文,被很多學校停用了;后來改了邏輯,只給思路框架、讓學生自己補內容,反而又被學校接納了。做教育產品,不能只看“用戶喜歡用”,還要看“對學習有沒有真幫助”。
3. 忽略“公平性”:別讓 AI 加劇教育差距
現(xiàn)在私立學校用 AI 工具的比例是 48%,公立學校只有 19%——沒錢的學校用不上好工具,只會讓教育差距越來越大。之前跟做公益教育的團隊聊,他們給偏遠地區(qū)學校免費提供簡化版 AI 工具,不僅幫了學校,還收集到很多邊緣場景的需求,反過來優(yōu)化了產品。
四、政策要盯緊!中美玩法不一樣,別踩紅線
做教育產品,政策是繞不開的,今年中美差異特別大:
1. 中國:自上而下推“AI 素養(yǎng)”,跟著政策走準沒錯
今年 5 月,教育部明確說 9 月起,從一年級到大學,都要上 AI 課,每年至少 8 小時——不是教怎么用 AI 刷題,而是教 AI 倫理、批判性思維這些。
不少做學校產品的團隊,已經在工具里加了“AI 辯論”“AI 倫理討論”的模塊,比如讓學生聊“AI 改作業(yè)公平嗎?”——這種符合政策方向的功能,才能進學校。
2. 美國:各州政策不一樣,得“見人說人話”
美國沒有全國統(tǒng)一的 AI 教育政策,全靠各州自己定。比如俄亥俄州要求 2026 年所有學區(qū)必須出 AI 政策,羅德島州只給建議——同一個產品,在加州能用,在紐約可能就違規(guī)。
做美國市場的同行說,他們光合規(guī)就花了 3 個月,要查每個州的隱私法,還要留“人工監(jiān)督”的入口——想做海外市場,千萬別想“一套產品通吃”。
五、給教育產品人的 3 句大實話
最后跟大家嘮 3 句掏心窩子的話,都是同行們踩坑踩出來的:
- 別做“萬能AI”,做“單項冠軍”:通用工具已經卷不動了,聚焦一個學科(比如數(shù)學)、一類用戶(比如中職學生),解決一個具體痛點,反而更容易活下來。
- 把“信任”當核心競爭力:家長擔心數(shù)據(jù)、老師擔心作弊,這些不是小事,要主動解決?,F(xiàn)在很多團隊把數(shù)據(jù)隱私協(xié)議放首頁,還加了家長監(jiān)督功能——讓用戶放心,比啥都重要。
- 盯緊新興市場和政策:國內跟著“AI素養(yǎng)”“人機協(xié)同”走;想拓展海外,別只看歐美,中東、東南亞這些地方,可能是低成本試錯的好機會。
做 AI 教育這幾年,最大的感受是:技術再牛,不如解決一個真問題。2025 年不是“風口年”,是“實干年”——沉下心做對老師、學生有用的產品,比啥都強。
本文由 @人工智能怨氣指南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xié)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