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騰事件內部截圖流出!內容遠比‘泄密’兩個字更值得警惕
當截圖成為流通的“證據”,當輿論開始倒逼企業(yè)反思,我們更需要關注的是:為什么這樣的事件會發(fā)生?它揭示了什么樣的職場生態(tài)?
近日,小米高管王騰被辭退的消息引發(fā)廣泛關注,隨之而來的是一張?zhí)柗Q“內部泄密”的聊天截圖在網上熱傳。
(??篇幅原因僅展示部分截圖)
這張圖其實由小米的“超級小愛”生成,其真實性無法考證,更像是對公眾猜測的整合,但它描繪的場景卻無比真實——一次看似尋常的私下聊天,幾句模糊的利益暗示,就可能輕易越過了公司最敏感的紅線。
無論這張圖是真是假,它都像一面鏡子,照出了一個每個職場人都必須面對的問題:我們手里那些公司信息,到底哪些能聊,哪些打死也不能說?“泄密”這兩個字的背后,遠不止是商業(yè)間諜式的竊取,更包含了無數模糊地帶的人情世故和虛榮心作祟。
不是所有 “內部消息” 都叫 “機密”,但你分得清嗎?
不少人覺得,只有蘋果新機型的設計圖、華為的芯片代碼才算機密。其實不然,在我們日常工作中,信息藏著不同的“安全等級”,可以按“風險程度”分三類:
1. 絕對紅線區(qū):動了就可能 “卷鋪蓋走” 的
這一類沒任何商量余地,碰了就是職業(yè)風險,甚至可能觸犯法律。
- 未發(fā)布的產品核心信息:任何未官宣的產品設計、代碼、參數、價格、發(fā)布時間等信息,都是最高級別的機密。哪怕是發(fā)給“關系鐵”的媒體朋友、行業(yè)熟人,都是在雷區(qū)蹦迪。
- 核心財務與戰(zhàn)略數據:詳細的月度銷售報表、年度盈利計劃、重大投資并購方案,這些絕不能外泄。要是偷偷告訴親戚朋友“公司要漲股價”,讓他們提前炒股,這就不只是違規(guī),而是涉嫌內幕交易的違法行為了。
- 客戶資源與核心源碼:客戶的聯(lián)系方式、合作合同細節(jié),或是公司吃飯的“家伙”——核心程序源碼、技術專利,這些是公司的命根子,敢動基本就告別這個行業(yè)了。
2. 灰色高危區(qū):在‘炫耀’和‘違規(guī)’之間,只隔著一層模糊的窗戶紙
很多人栽跟頭就栽在 “覺得小事無所謂” 上,這類信息破壞力藏在細節(jié)里,后患無窮。
- 內部薪酬福利:“你這個月獎金發(fā)了多少?”“新來的同事工資比我還高?”大部分公司都要求薪酬保密,不是怕員工知道“差距”,而是怕公開后引發(fā)攀比、不滿,攪亂團隊氛圍。你要是把部門獎金分配表隨手發(fā)在群里,不出半天準炸鍋。
- 未敲定的人事變動:“聽說XX要被調走了?”“老板要裁XX部門了?”這種沒實錘的消息傳得比誰都快,很容易造成人心惶惶,大家沒心思干活,就想著“會不會輪到自己”。
- 匿名區(qū)的吐槽與八卦:覺得披個馬甲在匿名論壇罵老板、吐槽公司政策“沒人知道”?可一旦說漏了“我們部門上周丟了個大項目”“老板昨天在會上發(fā)了火”這類細節(jié),很容易被對號入座。嚴重時,企業(yè)也有權通過法律途徑向平臺申請“掀馬甲”,實名上網時代,別抱僥幸心理。
- 模糊的“行業(yè)交流”信息:比如朋友問“你們公司這個業(yè)務利潤率多少啊?”“你們接下來要重點推哪個產品?”,別覺得“隨口聊聊沒事”,這些模糊信息拼起來,可能就是競爭對手想要的“戰(zhàn)略方向”。
3. 安全分享區(qū):可以聊,但要講究 “姿勢”
不是所有內部信息都得藏著掖著,巧妙地分享這些信息,不僅能展示你對公司的認同感,還能為你個人的職業(yè)品牌加分。
- 公開的公司動態(tài):比如公司官微發(fā)的團建照片、年會抽獎活動、面向家屬的開放日,這些正能量內容曬出去,還能幫公司做免費宣傳。
- 行業(yè)公開信息:比如公司參加行業(yè)展會的照片、CEO在公開峰會上的發(fā)言、官網能查到的業(yè)務介紹,這些隨便聊,不算越界。
守住邊界不難,記住這幾個原則
光靠員工自覺不夠,公司得有“硬規(guī)矩”;但對我們自己來說,更要繃緊腦子里那根弦。分享幾個接地氣的建議,照著做準沒錯:
1.對公司:別再“亡羊補牢”,提前做好規(guī)范
- 給信息貼“標簽”:重要文檔明確標“絕密/機密/公開”,比如“產品規(guī)劃書(機密)”,讓大家一眼知道輕重;
- 用案例做警示:培訓別光念條款,多講“某同行員工因傳薪酬被辭退”“某公司因泄密丟了百萬訂單”這類真實案例,比空道理管用;
- 工具上“設防”:涉密文件禁止微信轉發(fā)、加水印,公司電腦限制U盤拷貝,從工具上堵死“失手”的可能。
2.對個人:記住 4 個 “不”,少踩 90% 的坑
- “不確定的,就不說”:拿不準某件事能不能聊、能不能發(fā),最優(yōu)解就是閉嘴。別覺得“就說一句沒事”,很多泄密都是從“隨口一提”開始的;
- “拿不準的,就去問”:不知道作品集里哪些數據要模糊?直接問領導:“老板,我想把之前的項目放進作品集,哪些信息需要處理一下?”一句話的事,能避免一堆麻煩;
- “工具不混用,就少失手”:涉密信息只用公司電腦、企業(yè)微信、內網郵箱,別用私人微信發(fā)方案、用個人郵箱傳報表;私人手機別拍會議白板、涉密文檔,這是最容易被忽視的“物理防線”;
- “不碰利益線,就不栽大跟頭”:別為了數碼博主請的一頓飯、幾百塊紅包,就把公司信息當“人情”送。王騰事件就是教訓——世上沒有不透風的墻,小恩小惠換不來好前程,只會砸了自己的飯碗。
我的親身經驗:個人展示,最考驗 “分寸感” 的地方
我想再專門分享一個真實案例,前兩年我?guī)н^一個下屬,能力挺強,準備跳槽時犯了個錯 ——他把負責的項目原封不動做成了作品集,連具體銷售額、內部設計稿、未公開的策略方案都放進去了,直接掛在了公開網站上。
沒兩天就被同事看到,捅到了老板那里。雖然他只是想證明自己的能力,但老板覺得他泄露了商業(yè)機密,最后離職時鬧得很不愉快。
這件事給我敲了警鐘,馬上安排內部培訓,后來團隊有人要離職,我都會特意提醒:“作品集可以做,但一定要‘脫敏’,別把公司家底露出去?!?/p>
那怎么科學的“脫敏”呢?這里我給大家?guī)讉€明確的建議:
1.能展示的
- 你在項目里的具體角色(比如“負責用戶增長模塊”);
- 項目的公開背景(比如“為提升產品復購率做的優(yōu)化”);
- 你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論(比如“通過用戶分層運營提升轉化”);
- 模糊的數據信息(比如“復購率提升20%”,別說“從5000單漲到6000單”)。
2.不能展示的
- 帶具體數字的原始報表、核心數據圖表;
- 未公開的戰(zhàn)略文檔、內部會議紀要;
- 源代碼截圖、技術實現(xiàn)細節(jié);
- 客戶的聯(lián)系方式、未公開的合作需求。
你要秀的是“你的能力”,不是“公司的內部情報”。同時,務必注意場合:某些情況下,私下給面試官現(xiàn)場看可以,但不能公開發(fā)布到網上。
最后
職業(yè)素養(yǎng)和專業(yè)能力,是我們職場行走江湖的通行證。而 “嘴嚴”、“有分寸”、“守邊界”,就是這張通行證上最重要的 “防偽標簽”。
守住信息紅線,不只是 “不踩雷”,更是在攢 “職業(yè)信用”——領導知道你 “靠譜、嘴嚴”,才敢把核心工作交給你;同行知道你 “守規(guī)矩、有底線”,才會真的認可你的專業(yè)。
別讓一時的虛榮、僥幸,毀了自己攢了很久的職業(yè)口碑。
與各位共勉。
本文由 @硬核PM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xié)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