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果”月活首超優(yōu)酷 短劇在“虛火”下狂飆

0 評論 496 瀏覽 0 收藏 11 分鐘

字節(jié)跳動旗下免費短劇 App 紅果短劇 6 月月活達 2.1 億,同比增長 179%,首次超過長視頻平臺優(yōu)酷。但短劇行業(yè) “野蠻生長” 時代結束,走向精品化路線后,同質化、抄襲、刷量等 “虛火” 問題也隨之凸顯。

近日,QuestMobile發(fā)布的數據顯示,字節(jié)跳動旗下免費短劇App紅果短劇6月的月活達到2.1億,同比增長179%,首次超過長視頻平臺優(yōu)酷2億的月活量。

有人將其視作短劇行業(yè)發(fā)展的“里程碑”,認為這意味著以“免費+廣告”模式、靠幾分鐘一集的強情節(jié)內容,終于在用戶規(guī)模上撕開了一道口子;也有人理性認為,這或許只是行業(yè)迭代中的短暫震蕩,長視頻平臺積淀的內容厚度與用戶黏性,不會在一時之間被撼動。

無論何種觀點,不可否認的是,短劇行業(yè)的“熱力值”,在這個夏天迎來飆升。

然而,隨著“野蠻生長”時代的結束,短劇走上精品化路線,新一輪的行業(yè)問題隨之凸顯。內容生產端,“爆款公式”下打造的“孿生兄弟”,不僅同質化嚴重,還頻現抄襲風波;數據世界里,刷量、炒作等暗箱操作初現端倪,“虛火”的流量與真實的需求交織難辨。

寡頭時代數據貶值

“從行業(yè)發(fā)展看,紅果短劇此次超過優(yōu)酷,標志著短劇從影視行業(yè)的邊緣角色,成為獨立的主流視聽消費選擇,其商業(yè)可行性得到印證。但從單個App來看,憑借字節(jié)的流量與算法優(yōu)勢,行業(yè)寡頭正在形成?!鄙虾4髮W溫哥華電影學院副院長陳曉達告訴《IT時報》記者,寡頭的出現首先會對規(guī)則話語權帶來影響,或將導致市場誤判。

今年以來,10億觀看量的短劇越來越多,截至7月底,紅果短劇公布的10億及以上爆款短劇達到17部,屢創(chuàng)新高,甚至出現高達30億播放量的短劇《念念有詞》。紅果似乎有意將“10億播放量”打造成自家宣傳的“金字招牌”,每當一部爆款作品出現時,紅果的微博都會發(fā)布一張10億播放量作品海報。

這種對高流量數據的追捧,在短劇行業(yè)早就屢見不鮮,最具代表性的案例是跨界入局的肯德基。2024年,肯德基首部自制短劇《重生之吃貨皇后惹不起》上線,并在抖音上宣稱播放量達1.4億。

然而,數據的真實性卻被短劇圈知名人士質疑,據媒體報道,該人士認為抖音站內數據點贊和播放比例嚴重不匹配,數據真實性存疑,與其他平臺的數據差距也不應該出現在一部過億播放量的短劇作品上。

“大家心里都有桿秤,對這些營銷類視頻的播放量,往往會自動打個折扣?!倍虅⌒袠I(yè)新媒體“新腕兒”主理人陳中透露,在充值付費時代,制作方常以百萬、千萬級別的充值數據為噱頭吸引資本;而進入免費短劇時代后,播放量數據被平臺牢牢掌握,制作方再自夸數據已意義不大。

當前行業(yè)缺乏足夠的競爭對手形成制衡,從用戶規(guī)模來看,據QuestMobile數據,排名第二的河馬劇場月活僅為4096萬,“紅果”的一家獨大,使其自然掌握了市場話語權。

播放量劇增的另一個因素與算法口徑息息相關。今年四月,紅果對熱力值計算規(guī)則進行修改,將14天累計播放熱度改為7日均播放熱度,并取消了熱力值上限限制。

陳曉達向記者分析道,從好的方面來看,7天統計周期更短,可以減少老劇霸榜的概率,讓新劇有更多展示機會,加速短劇創(chuàng)新迭代,但這也造成部分新劇通過短期內的集中播放迅速躥升,熱度虛高,長此以往,將加劇市場“虛火”,不利于行業(yè)的健康發(fā)展。

一部爆款,多個“分身”

當“10億播放量”的海報在社交媒體上刷屏時,有人已經默默記下這份“爆款公式”,當觀眾打開不同的熱門短劇后發(fā)現,人物設定和劇情走向相似,甚至分鏡都“一比一復刻”。

精品化已經成為行業(yè)共識,但現實還存在落差。內容創(chuàng)作就呈現出一種矛盾的狀態(tài),既要快速批量,又要創(chuàng)新質量。一位短劇編劇透露,公司有明確的KPI,60集的劇本要在兩周內寫完,角色塑造、劇情走向和沖突設計往往來不及精雕細琢,對幾部經過市場檢驗的爆款劇進行融合拼接就能快速生產。

于是,類似背景下,既能看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家庭溫情故事,也能衍生出復仇重生劇情,題材內核的重疊度可見一斑。

《IT時報》記者在查看紅果短劇中17部過10億播放量的短劇時發(fā)現,翻拍作品不在少數。比如,《月光銹》改編自小說《你出軌在先,離婚你哭什么》,而該小說已經被多次翻拍,其中一版《危情博弈》在抖音話題播放量超過3.5億次;《咬清梨》也分為千喆&彭呆呆、馬秋元&何聰睿、彭瑤&希爾艾力等多個主演版本;由聽花島打造的《念念有詞》由小說《豪門老公是啞巴,別慌,我是喇叭》改編,此前也已經拍過3個版本。

相比改編翻拍的同質化問題,抄襲才是短劇行業(yè)一直以來的頑疾。7月25日,點眾科技、聽花島發(fā)布聲明稱,出海頭部平臺ReelShort上線播放的多部海外短劇與其國內版權作品“基本相同”、涉嫌“一比一抄襲”。

陳中告訴《IT時報》記者,相比長視頻的篇幅、成本、復雜故事線等,短劇“短平快”的特點讓改頭換面更加方便,且強沖突、高爽點的固定套路也給抄襲留有巨大空間,加上如今AI工具的使用,洗稿搬運等現象在短劇行業(yè)愈發(fā)嚴重。

然而,從法律層面為短劇抄襲定性并不是一件易事。廣東君凡律師事務所花俊賢律師表示,作品之間在敘事題材和整體結構框架上相似并無大礙,短劇業(yè)內一些屢試不爽的熱梗、通用套路也不受保護。著作權法只保護具體的獨創(chuàng)性表達而非思想。有些作品會在情節(jié)等方面注水、刻意改動,以規(guī)避風險,增加版權方對抄襲的判定難度。

為短劇“下半場”定調

《2024中國微短劇產業(yè)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我國微短劇市場規(guī)模已突破505億元。

陳曉達和陳中都認為,僅靠紅果一家獨大無法形成多元競爭,“愛優(yōu)騰”、B站等長視頻平臺的短劇業(yè)務也應該“支棱”起來,形成內容、流量、變現等多維度的競爭態(tài)勢。

當前,除紅果熱力值統計外,DataEye、新榜、QuestMobile等第三方機構也都會對短劇數據做統計,但統計口徑并不一致,真實數據與榜單之間也有一定差距。將播放量的計算規(guī)則、數據來源和統計方法公開透明,形成統一標準,也成為業(yè)內人士的共識。

相比之下,打擊抄襲的話題已經在業(yè)界展開討論。8月初,第九屆中國網絡版權保護與發(fā)展大會“微短劇行業(yè)版權社會共治”分論壇上,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院長萬勇建議,先由行業(yè)內部通過平臺主導的自治機制探索路徑,例如參考電商行業(yè)對假貨治理的經驗,在規(guī)范中尋求靈活與彈性。

針對AI工具導致的抄襲問題,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微短劇委員會副會長趙暉呼吁,提前布局面向AIGC環(huán)境的版權確權機制,并對短劇內容平臺提出更高的數據管理和責任要求,推動建立數據庫級別的內容保護系統。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IT時報】,微信公眾號:【IT時報】,原創(chuàng)/授權 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