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劇行業(yè)用戶遷移:31-50歲用戶占55.2%的產品設計啟示
今天,我想跟大家聊聊短劇行業(yè)里一個特別重要的現象,那就是短劇用戶中 31 - 50 歲的群體占比過半啦,這背后可是藏著好多對產品設計的啟示呢!
作為產品經理或者交互設計師,咱們每天都在琢磨著怎么讓產品更符合用戶的需求,怎么讓用戶在使用產品的時候能有超棒的體驗。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當我們辛辛苦苦地完成一個產品的功能設計,滿心歡喜地拉著團隊一起進行設計評審的時候,卻常常會被開發(fā)人員問得啞口無言?!罢垎柲愕脑O計依據是什么?為什么 A 功能放在前面,B 功能放在后面?這個功能的用戶場景確定是這樣的嗎?你是否有明確的用戶數據分析?”這些問題就像一盆冷水,常常讓我們精心準備的方案被質疑,甚至可能被推翻或擱置。就像在黑暗中摸索一樣,沒有用戶數據的支持,我們根本沒辦法準確判斷設計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所以啊,用戶數據對于我們來說實在是太重要啦!
在短劇行業(yè)里,有數據顯示 31 – 50 歲的用戶占到了 55.2%。這可是一個相當大的比例呢,說明這個年齡段的群體已經成為了短劇的主要用戶。那這對我們的產品設計有什么啟示呢?我們不妨從數據的角度來好好分析一下。
一、深入理解數據背后的意義——數據埋點在短劇產品中的應用
就像經營一家超市,我們想要了解顧客的購物習慣和喜好,會安裝攝像頭和傳感器來觀察、記錄他們的行為一樣,在短劇產品中,我們也需要通過數據埋點來了解用戶的行為。數據埋點,簡單來說,就是開發(fā)根據我們的數據埋點方案,在系統中植入統計信息代碼。當用戶與系統進行交互時,系統會捕捉用戶行為數據。
以短劇產品為例,用戶在觀看短劇的過程中,他們從哪個頁面進入,在哪個短劇上停留的時間長,是否點贊、評論、分享,這些行為都是數據的來源。當用戶觸發(fā)這些行為時,埋點代碼會將這些行為數據收集起來提供給我們進行分析。
數據埋點的方式大致分為兩種,第三方數據埋點與自研埋點。第三方埋點就是使用第三方提供的標準化的 SDK 或 API,快速集成到應用程序或網站中,實現快速部署和數據采集。它的好處是可以快速利用第三方技術實現數據埋點,提供穩(wěn)定的技術支持和更新服務,減少自身的開發(fā)成本。不過呢,使用第三方埋點工具需要向第三方提供數據隱私和敏感信息,存在數據泄漏的風險。所以,第三方埋點一般適用于用戶數據敏感性較低,且節(jié)約開發(fā)成本的中小型短劇產品。常見的第三方埋點平臺有神策數據或百度統計等。而自研埋點則是企業(yè)自己開發(fā)埋點系統,雖然開發(fā)成本高,但是對數據的掌控度更高,安全性也更有保障。
假設我們有一款短劇產品,通過數據埋點發(fā)現,31 – 50 歲的用戶中有 70%的人會在晚上 8 點到 11 點之間觀看短劇,而且他們更傾向于觀看劇情緊湊、有深度的短劇。這個數據就非常有價值啦,它可以指導我們在這個時間段進行精準的內容推薦,把符合他們口味的短劇推送給他們。
二、基于數據優(yōu)化內容推薦
既然 31 – 50 歲的用戶在短劇用戶中占比過半,那我們的產品在內容推薦上就要好好考慮這個群體的喜好。通過數據分析,我們可以了解到這個年齡段的用戶喜歡什么樣的劇情、演員、題材等。
比如說,這個年齡段的用戶可能更喜歡家庭、職場、歷史等題材的短劇。我們可以根據這個數據,多推薦一些這類題材的短劇給他們。國內有一款知名的短劇 APP,在發(fā)現了 31 – 50 歲用戶的這個喜好后,專門推出了一個“中年專屬”的內容推薦板塊,里面全是家庭、職場題材的短劇。結果這個板塊上線后,該年齡段用戶的活躍度提高了 30%,觀看時長也增加了 20%。
再從數據的角度來看,我們可以通過分析用戶的觀看歷史和收藏記錄,為每個用戶建立個性化的內容推薦模型。這樣,當用戶打開短劇 APP 時,看到的都是他們可能感興趣的短劇,大大提高了用戶的觀看體驗。如果用戶 A 經常觀看歷史題材的短劇,并且收藏了很多關于唐朝歷史的短劇,那么我們就可以給他推薦更多唐朝歷史相關的短劇,或者是其他歷史時期的優(yōu)質短劇。
三、改善交互設計
除了內容推薦,交互設計對于這個年齡段的用戶也非常重要。31 – 50 歲的用戶可能不像年輕人那樣對新事物接受得那么快,所以我們的交互設計要盡量簡單易懂。
從數據方面來看,如果我們通過埋點發(fā)現用戶在某個操作上的失敗率很高,比如說在搜索短劇時經常輸入錯誤,或者在切換劇集時操作不流暢,那我們就要對這個交互環(huán)節(jié)進行優(yōu)化。
簡化操作流程是關鍵。我們可以減少不必要的步驟,讓用戶能夠更快捷地找到他們想要觀看的短劇。就像一款短劇 APP,原來用戶想要觀看一部短劇,需要經過注冊、登錄、搜索、選擇等多個步驟,很多用戶覺得太麻煩就放棄了。后來,這款 APP 進行了優(yōu)化,用戶可以直接通過微信快速登錄,并且搜索頁面更加智能,能夠根據用戶輸入的關鍵詞快速聯想出相關的短劇。優(yōu)化后,新用戶的留存率提高了 15%。
放大字體也是一個很重要的點。這個年齡段的用戶可能眼睛不像年輕人那么好,小字體可能會讓他們看得很吃力。我們通過數據調查發(fā)現,當 APP 把字體放大后,31 – 50 歲用戶的滿意度提高了 25%。所以,在設計界面時,要充分考慮這個因素,讓用戶能夠輕松地看清界面上的文字和信息。
四、撰寫數據埋點方案助力產品設計
為了更好地獲取用戶數據,我們需要撰寫詳細的數據埋點方案。這個方案可以用 Excel 或者 word 撰寫,我一般習慣使用 Excel。
一個完整的數據埋點方案通常應包含以下字段和要素:
埋點模塊與區(qū)域
模塊名稱:明確埋點所在的模塊或功能區(qū)域,如首頁、短劇詳情頁、觀看記錄頁等。
區(qū)域描述:具體描述埋點所在的位置,如頁面頂部、中部、底部或某個按鈕、卡片等。比如說,在首頁的搜索按鈕上進行埋點,記錄用戶點擊搜索按鈕的次數和時間。
操作行為
事件類型:定義需要跟蹤的用戶行為事件,如點擊、滑動、頁面瀏覽等。
事件描述:詳細描述事件的具體內容,如“用戶點擊觀看按鈕”、“用戶滑動到短劇列表底部”等。
統計標準
統計方式:明確事件的統計方式,如點擊次數、曝光次數、停留時長等。
觸發(fā)條件:定義事件觸發(fā)的具體條件,如“用戶點擊按鈕后觸發(fā)”、“頁面加載完成后觸發(fā)”等。
通過這個數據埋點方案,我們可以更準確地獲取用戶的行為數據,從而為產品設計提供有力的支持。
五、數據分析是產品設計的關鍵
回到文章開頭提到的問題,當我們的設計方案受到質疑時,我們可以通過用戶數據進行回應。比如說,在設計短劇 APP 的導航欄時,我們可以通過數據分析得知,31 – 50 歲的用戶中有 60%的人更習慣將“我的收藏”功能放在導航欄的第二位,而不是第三位。那么我們就可以依據這個數據,將“我的收藏”功能調整到第二位,這樣的設計就更有說服力啦。
學會數據分析后,我們可以通過用戶行為數據支撐我們的設計方案,提升設計方案的可靠性。對于短劇產品來說,通過對 31 – 50 歲用戶數據的分析,我們可以讓產品更符合他們的需求,提高用戶的滿意度和忠誠度。
親愛的朋友們,在短劇行業(yè)這個充滿機遇和挑戰(zhàn)的領域里,我們作為產品經理和交互設計師,要善于利用數據,深入了解用戶的需求。從 31 – 50 歲用戶占比過半這個現象中,我們看到了產品優(yōu)化的方向,無論是內容推薦還是交互設計,都要圍繞著這個核心群體來進行。相信只要我們不斷地學習和探索,運用好數據分析這個有力的工具,就一定能設計出更受歡迎的短劇產品。好啦,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對大家有所啟發(fā)。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北沐而川】,微信公眾號:【健彬的產品Live】,原創(chuàng)/授權 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