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物流時效,能做到多細
在電商購物的場景中,物流時效往往是影響消費者決策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當物流信息被巧妙地設計為一種“催單”工具時,它就不再僅僅是簡單的信息展示,而是一種精妙的運營策略。本文通過一個有趣的案例,揭示了淘寶商詳頁如何通過動態(tài)調整物流時效信息,巧妙地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欲望,同時探討了這種設計背后的用戶心理和產品邏輯。
在商詳頁瀏覽商品時,有各種各樣的因素,會刺激你盡快購物,比如促銷倒計時、XX人購買了、某某某剛剛下單、庫存僅剩3件。
也有各種各樣的因素,會告訴你這商品多好多有保障,比如某某品牌自營、榜單排行第一、好評人數(shù)XX人。
還有各種各樣的因素,會告訴你服務多貼心,比如半日送達、七天無理由退換貨、價保保障等。
這里的每個因素,都是在告訴你,這個商品很好、很劃算、很值得,你快來買。
但有時候,一個元素還能兩用,所謂作用最大化。
最近我在淘寶看一款商品,這個商品在商詳頁首屏,有“次日達”信息的露出。
該信息應該是商品的核心賣點,因為其位置很靠前,標簽也很突出。
我就發(fā)現(xiàn)有這么個有意思的現(xiàn)象。
如果你是當天早上看這個商品,他會寫著“18:00前付款,承諾明天送達,晚到必賠”。
此時你心里一定會想,如果我想明天拿到它,那我得趕在6點前買,這樣明天才能到——那得趕緊買了。
如果你是當天6點半看這個商品,你會發(fā)現(xiàn),他寫著“20:00前付款,承諾明天送達,晚到必賠”。
這時候你就會發(fā)現(xiàn),其實要想明天就拿到,只要20:00前付款就好了。
所謂的18:00前付款明天送達,只是一個為了讓你盡快下單的幌子。
仔細想想,這句話描述的是,如果你在18:00前付款,我就承諾你明天送達。他沒有說,你只有在18:00前付款,才能明天送達。所以,也很難構成欺騙用戶。
只是從我們的常規(guī)理解,自動會理解為后者,因而下單心理更加急促。
為了驗證20:00前付款是不是也是個幌子,我特意在8點后再看了下。
此時顯示的是“24:00前付款,后天送達”。看來最晚的時間也就是20:00了。
從這里能看到淘寶在引導購物上做的有多細,一個商詳頁,不同模塊是不同產品經理負責的,可能在這個小小的頁面里,就有七八個產品經理同時在維護。所以每個模塊被產品經理打磨得也是相當成熟的。
原本物流時效,只是一個物流信息展示,告訴你是否需要運費,預計什么時候到達。
但通過巧妙的技巧,完全可以起到“催單”的作用。
夸張一點說,他完全可以在12點前寫“12:00前付款,承諾明天送達,晚到必賠”;在16點前寫“16:00前付款,承諾明天送達,晚到必賠”……
看起來不會太突兀,而且大部分用戶買完就走了,很少還會再回來看商詳頁的,壓根也很難發(fā)現(xiàn)這個問題,產生被欺騙的感覺。
有些平臺會寫“現(xiàn)在下單,預計明天送達”,說實話,這個“現(xiàn)在”就沒有“12點前”的感知那么強。
因為“12點前”是一個精確的描述,像是懸在你頭上的DDL。而“現(xiàn)在”是個模糊的描述,是不是下一秒、下一分鐘也是一樣的,而一旦人失去了DDL,也就失去了高效解決問題的動力。
當然,目前我們能看到的情況也很可能是經過長期實驗、完整數(shù)據(jù)測試之后的結果。
做產品,有意思的點或許在于,日常暈到發(fā)蒙的工作中,總有這種一閃而過的瞬間,讓你覺得“原來還能這樣設計”“也許還有點意思”。
可能只是一句文案、一個按鈕、一個角標、一個顏色……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產品小球】,微信公眾號:【產品小球】,原創(chuàng)/授權 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xié)議。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