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站運營,到底在做什么?我從事幾年了,才覺得剛剛入門

0 評論 760 瀏覽 9 收藏 15 分鐘

獨立站運營聽起來像是“建個網站+投點廣告”,但真正做起來,才發(fā)現(xiàn)這是一場關于產品、流量、用戶、數(shù)據(jù)乃至認知的全方位修煉。

如果你打開招聘軟件,搜索“獨立站運營”,你會看到一類非常眼熟的 JD:

既要建站、又要SEO;要會廣告投放,還得會寫社媒內容;郵件營銷、數(shù)據(jù)分析、內容策劃、產品包裝、市場調研……從0到1、全鏈路打通,幾乎樣樣都要你來。

一個崗位,覆蓋了五六種職能;一句“獨立站”,壓住了一個增長團隊該有的配置。

所以你會看到兩種反應:

  • 小白覺得“哇,好全,能學的東西好多”
  • 老手知道“完了,這是要我一個人搞一條線的節(jié)奏”

它看起來像機會窗口,能迅速拉升你對增長鏈路的理解;但一旦做進去,你可能就會發(fā)現(xiàn):沒人賦能你、沒人配合你、沒人給你資源,出了問題卻一定是你的鍋。

這個崗位,存在感很強,但定義感很弱。

我從事獨立站運營這幾年,碰過一些增長機會,也踩過不少結構性坑。越往后做,越覺得:這不是一個靠技能堆疊就能搞懂的崗位,而是需要持續(xù)建立系統(tǒng)認知的過程。

所以寫下這篇筆記,想在這個階段,記錄一下自己對“獨立站運營”這件事的理解邊界。

01 最開始我也以為,是“運營一個網站”

剛接手獨立站的時候,我的理解其實也很簡單:

不就是搭一個官網嗎?把產品擺好,結構做清楚,內容寫得像樣,再加點廣告或SEO,讓客戶能搜到就行了。

尤其做 ToB 出海業(yè)務的企業(yè),大多數(shù)老板會說:“我們得有個官網,看起來專業(yè)一點,客戶搜得到?!?/p>

所以一開始我以為,這個崗位就像是“網站內容管理員”,偏執(zhí)行、但能接觸很多東西。

但現(xiàn)實很快讓我發(fā)現(xiàn),這不是在運營一個網站,是在拼命修一條斷斷續(xù)續(xù)的客戶旅程。

公司其實沒有什么“團隊配置”,一個獨立站運營,往往就是一個增長小隊:

  • 你要改頁面結構,還得考慮關鍵詞怎么布局(客戶會搜什么詞,決定你出不出現(xiàn)在他眼前)
  • 你要寫內容,也得跑廣告(沒有預算你得想別的辦法搞流量)
  • 你要自己搭表單,還得搞清楚收上來的線索去哪了、有沒有被跟進
  • 銷售不懂運營,老板不懂轉化,工具沒人教你用,頁面沒人幫你寫

客戶來看了網站,但什么都沒留下。老板問你:“怎么沒詢盤?”銷售說你:“客戶不太懂我們到底在做什么。”

你想回去改內容,發(fā)現(xiàn)沒人提供素材;想優(yōu)化頁面,還要自己學工具;想跑廣告,預算批不下來。

這時候你才明白,所謂獨立站運營,根本不是一個人在運營網站,而是一個人在兜一整條鏈路——從讓客戶找到你,到讓他愿意留下來。

在很多公司,這其實是一個“低配增長崗”:資源少、責任重、要求多、協(xié)作斷層明顯。

你得一邊自己摸索,一邊補別人沒做完的部分,一邊被期待“帶來增長”。

02 后來我意識到:你不是在“運營網站”,而是在“修客戶旅程”

做久了我才明白,這個崗位的底層邏輯其實跟“運營網站”沒太大關系。

你不是在維護一個頁面,而是在試圖讓客戶從看見你、看懂你、到愿意留下來,這條路能走得順、走得通、走得值得。但偏偏,大多數(shù)公司都沒把它當成一條“完整的鏈路”在看待。

  • 廣告投放只看點擊率,不看客戶看懂了沒有
  • 頁面設計只看排版美不美,不看信息結構能不能解釋價值
  • 內容生產只看有沒有更新,不看是不是客戶關心的問題
  • 表單設置只看有沒有樣式,不看是不是讓人愿意填(是不是填起來很復雜、是不是看起來很嚇人)

結果就是,每個點都做了動作,但鏈路是斷的。

?? 廣告帶來的客戶點進來了,卻因為頁面看不懂而立刻跳走

?? 頁面內容寫了很多,卻沒有一處能打消客戶疑慮

?? 表單擺在那里,但要填的項太多、語言太硬,客戶根本不想留下聯(lián)系方式

?? 就算有人填了表單,也沒有人第一時間跟進,線索直接涼在系統(tǒng)里

我開始意識到一個詞:轉化斷點(也可以理解為客戶猶豫、流失的那些關鍵節(jié)點)。

獨立站的價值,不是搭建,而是修復;不是“上線了”,而是“走得通”。

你以為你在做運營,實際上你是在做“鏈路閉環(huán)感知”—— 發(fā)現(xiàn)哪一段掉人、哪一段卡人、哪一段讓人不信;然后想辦法把它補起來。

那一刻我才意識到:所謂的“增長”,不是靠加功能和多做內容堆出來的,而是靠一個個小小的斷點被你察覺、打通。

03 然后你就陷入那個永恒的問題:你到底是增長崗,還是打雜崗?

這大概是我做獨立站運營最容易情緒失衡的階段。

你每天都在試圖修復“轉化斷點”,想著怎么提升詢盤,怎么讓客戶更愿意留下來。

但組織的結構、資源的分配、老板的理解方式,常常在反問你一個問題:你到底是來干什么的?

在多數(shù)中小出海企業(yè)里,獨立站運營并沒有標準定義,你是哪個環(huán)節(jié)出問題了就得頂上去的那個人。

  • 網站打不開,是你的問題
  • 頁面沒人看,是你的問題
  • 內容沒更新,是你的問題
  • 詢盤質量差,是你的問題
  • 銷售跟進不及時,客戶沒成交……好像也能怪你沒篩好線索
  • ……

你成了夾在中間的那個多面手,但沒人真的把你當負責人。

老板覺得你不如銷售重要,銷售覺得你不懂業(yè)務,技術覺得你不是“正經運營”。

最典型的一種錯位是:你要做增長,但你沒有權力做增長。

  • 你想提一個新的落地頁結構,設計不歸你管;
  • 你想改一下內容方向,沒人提供素材;
  • 你想跑個新廣告測試創(chuàng)意,預算批不下來;
  • 你想看看詢盤數(shù)據(jù),CRM賬號還沒開好。

但到了月底,老板只問你一句:“這個月網站轉化率怎么還是這么低?”

你終于明白,所謂“獨立站運營”,是公司對增長的一種“低配嘗試”:資源不夠,配置不全,但仍然渴望有奇跡發(fā)生。

你不是不努力,但你在一個資源結構里,嘗試干出一個“結果型崗位”該干的活。

而你,正在這個撕裂中,變成了一個理解很多、能力有限、責任很重、權限很輕的“隱形增長操盤手”。

04 我現(xiàn)在的理解是:獨立站運營的核心,是結構感

做著做著我才意識到,獨立站運營不是“技能堆疊崗”,而是“結構補位崗”。你可能不會所有的技能,但你必須理解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的作用和位置。這份工作的底層能力,歸根結底是四個字:結構感知。具體來說,我自己是從這三件事開始建立“結構感”的:

??1)你能不能看懂一條鏈路?不是看動作,而是看鏈路。

流量是怎么來的?內容有沒有解釋清楚?轉化機制在哪里斷了?客戶是在哪一秒決定離開,還是愿意留下信息的?

可以理解為:你得像用戶一樣,走一遍進站→理解→決定是否信任的那條路,然后找出不順的地方。

??2)你能不能判斷什么優(yōu)先級最高?

你不能啥都做,也做不來。那你就得知道:當前階段最值得修的是哪個斷點?

  • 是廣告投放不精準,還是頁面內容講不清楚?
  • 是SEO沒起量,還是表單太復雜?
  • 是線索轉化率低,還是銷售跟進慢?

你得在“有限時間+資源”下,做出最合理的選擇。

??3)你能不能讓別人相信你在做“對的事”?

這恐怕是最難的部分。你不是老板,不是銷售,也不是工程師。但你得想辦法讓他們理解你提出的修改是必要的、有邏輯的、值得一試的。

比如你想優(yōu)化一個頁面,就要說得清楚:“客戶進來之后在這段停留最短,可能沒看懂;我們把這段換成更直白的表述,看看跳出率會不會降。”

你想改表單,就得告訴銷售:“我們現(xiàn)在要的字段太多了,客戶可能覺得填起來太復雜,愿意填的就少?!?/p>

不是讓別人佩服你,而是讓別人聽得懂你在講什么,并愿意配合你試試看。

做到這三點,你就不再是一個“技能執(zhí)行者”,而是一個結構縫合者。你無法代替整個增長團隊的缺口,但你能看清增長路徑上的斷點,并開始一點點修復它。

慢慢地,你會從“兜底的人”變成“能看懂局的人”。而這是我認為獨立站運營最有價值的成長路徑。

05 如果你還沒入行,但在考慮做獨立站運營

我不會說“這個崗位值得做”或者“不建議入坑”。只能說——你可能要先搞清楚幾件事:

  • 這是一個技能跨度很大的崗位:你可能既要改頁面,又要寫文案、搭表單、跑廣告、看數(shù)據(jù)。你不需要每件事都精通,但得愿意“什么都學一點”。
  • 它不是配好資源等你來運營,而是你要在混亂中搭一條路出來:很多公司只有1~2個人負責獨立站,沒人告訴你標準答案,很多時候你連問題出在哪都得自己摸索。
  • 它最難的部分,不是技術,而是判斷力:什么該先做?什么影響最大?客戶到底卡在哪一步?這些沒人教你,你要邊做邊學,邊踩坑邊補漏。

如果你是那種特別需要“確定路徑”“清晰標準”的人,這個崗位可能會讓你焦慮。但如果你能接受模糊、反復、不斷推演,它確實是一個讓你快速成長為“結構型思考者”的入口。

06 如果你已經在做了,但還覺得自己很迷茫

這就太正常了。我自己也常常在想,我到底做得對不對?是不是還差點什么?

也許你可以從這幾件事開始嘗試:

  • 從“關鍵詞”入手,理解客戶會怎么搜你:不要先想怎么寫內容,而是反著推:客戶可能搜哪些問題?他們怎么描述你的產品?
  • 把一個官網當成“用戶旅程地圖”來讀:從首頁、到詳情頁、到表單、到跟進環(huán)節(jié),每一步都在試圖傳遞什么、留下什么?有沒有哪一步你會跳走?
  • 訓練自己用“結構感”拆問題,而不是“動作感”:當詢盤少、轉化低,不是先問“是不是廣告沒投好”,而是先看:“客戶看得懂我們嗎?有沒有值得他信任的理由?”

這篇不是總結,也不唯一。

只是我從事獨立站運營這幾年,在一次次補鏈路、踩斷點、對接混亂中,寫下的一個階段性筆記。

但我越來越確定一件事:獨立站不是一個項目,而是一套思維方式。

你能不能從“上線一個網站”,走到“經營一條完整的客戶路徑”;你能不能從“技能執(zhí)行”,走到“結構判斷”;你能不能從“只做動作”,走到“理解問題出在哪、下一步該怎么動”。

這不是一兩個月能學會的事,也不是哪套教程能帶你跑通的流程。

但它是一種非常扎實的成長路徑——你越理解這條路徑,越能脫離“技能焦慮”,走進“問題感驅動”的狀態(tài)。

這些不是標準答案,但也許能提供一點“看方向”的線索。

本文由 @又青天晴了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xié)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