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說起“參與感”的時候,我們到底在說什么?

?一個很奇怪的現(xiàn)象:當一種顛覆性的理論被提出時,無數人會將其奉為經典,并加以模仿。而從不思考理論本身的適用條件和特殊規(guī)律。
前幾年,伴隨著小米的成功,有一本書一度被奉為互聯(lián)網思維的代表,沒錯,就是《參與感》。
書中提出的“參與感三三法則”,讓無數互聯(lián)網從業(yè)者對其加以模仿。
以至于大多數人在設計新的互聯(lián)網營銷玩法時,都會念叨上兩句“應該開放參與節(jié)點”、“要少投廣告,做口碑營銷”。
然而,當我們提到“參與感”的時候,我們是否真的了解參與感呢?
回憶一下你最近一次跟團旅游的場景,導游讓你到了某個目的地之后進行購物,比起沒有這項行為,單純讓你去一下景點來說,也是提升了參與感(開放了一個景點的參與節(jié)點),但你為什么會很不爽呢?
而這就是nick想說的:參與感,到底是什么?
nick認為,參與感指的是:在商品或者服務的生產或者傳遞的過程中,顧客必須要提供相應的活動或者資源(包括心理、時間、情感、行為等等付出),才能順利享受服務的感受。
這個概念的關鍵在于:參與感本身意味著顧客從單純的享受者變成了生產者。
為什么參與感是重要的?
nick認為,參與感之所以越發(fā)的重要,主要有兩點原因:
(1)參與感可以提升用戶的感知控制
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讓被試者通過擲骰子來獲取相應的獎勵,骰子點數越高獎勵價值越高。
而擲骰子的方案有兩種:
- 付出2美元的成本,可以自己擲骰子
- 不用支付任何成本,別人幫忙擲骰子
心理學家在不同的群體中都做了類似的實驗,結果卻驚人的相似:幾乎有80%以上的人選擇了A方案,愿意支付2美元自己擲骰子,即使兩種方案的概率完全一樣。
無數類似的實驗結果證明:給予用戶相應的控制感,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他們的滿意度。
而提供參與感,賦予消費者改變的權利,讓消費者從單純的享受者變成生產者,從本質上等于提升了顧客的控制感。
(2)競爭的同質化,讓心理價值變得越發(fā)重
隨著市場激烈的競爭,品牌或產品之間的同質化越發(fā)的嚴重。
所以當產品所能提供的功能性價值很難再差異化競爭對手的時候,心理性價值就顯得格外重要。
而設計更具參與感的商業(yè)模式,可以在品牌和消費者之間建立更多的情感連接,提供給消費者更多的心理性價值。
然而,參與感固然重要,但是在設計“參與感”之前,我們必須要思考:
參與感存在哪些適用條件和規(guī)律?
nick認為,主要有以下三點:
(1)注意目標的一致性:通過做消費者本身就想做的事情提升控制感
文章前面已經指出,參與感之所以能夠提升顧客滿意度。是因為在參與創(chuàng)造某件產品,獲得某項服務的過程中,加強了顧客的感知控制。
比如說理發(fā)的時候,理發(fā)師問你“你想怎么剪頭?”,你告訴他“稍微修一下”,其實也是參與,這個過程增加了你的感知控制,所以你會滿意。(如果不問你想怎么剪,上來就動刀子,你是不是很慌?)
所以說參與感要做的,是讓顧客做一件自己過去本身想做,但可能做不了的事情,增加他的控制感。
應該開放參與節(jié)點,而不是控制參與節(jié)點。同時你開放的參與方式,必須是用戶自己的選擇。
比如開頭我提到的例子:為什么讓你去旅游目的地購物從而提升參與感的方式你很不滿意?
其實是因為這種方式剝奪了你的控制感(你本來是看風景的,怎么稀里糊涂被帶進店了?),這種參與不是你本來就想要的。
但是如果我們換一種情景呢?如果是前陣子很火的購物游呢?
你本來就想去香港或者日韓買東西,到了一個城市以后,導游給你介紹了幾個購物景點,讓你敞開了買。
這也是開放參與節(jié)點,這種情況下你卻會很滿意。
因為購物游這個目標下,到了目的地去推薦的店里買東西,實際上是增強你達成目標的控制感。
同樣,如果說小米當年提升參與感的方式,不是放出來幾張海報讓用戶自發(fā)設計,而是要求“所有人必須在早上起來的時候背誦雷軍語錄才能吃飯”,這也是一種參與節(jié)點,那還會有人想要參與嗎?我想不會。
(2)通過設計明確的規(guī)則提供參與感,而不是放棄規(guī)則
“既然是提升參與感,那就多鼓勵用戶自發(fā)地組織、設計、交流,我們就不要控制了“,
這是大多數人提及參與感時所想到的思路。
于是,很多人在運營社群的時候,并沒有明確社群的規(guī)則、儀式、目標,而”我們只想多提供給用戶一些參與感“,則成了他們解釋這種做法的完美的理由。
nick認為,這種想法的根本原因在于:沒有理解規(guī)則存在的意義。
規(guī)則的存在,并不是為了控制,而是為了聚集資源實現(xiàn)同一個目標。
然而,如果讓用戶自發(fā)的設計規(guī)則,往往由于存在目標的不一致,降低效率。
比如,nick之前在運營學習社群的時候,會首先帶領用戶明確社群中應該遵守的規(guī)則,是小組討論制,還是班級制,每次討論的主題以及所涉及的思維方式,都會事先明確,只有這樣,才能夠基于規(guī)則的設定,發(fā)揮每一個用戶的最大價值。
如果,nick完全將規(guī)則讓用戶去設計,那么每個用戶可能會從自身角度出發(fā)而不是整體的目標出發(fā)。
同樣,沒有人會在成立一家公司之后,對員工說:好了,人都到齊了,你們都開始工作吧,年底我再來檢查業(yè)績。
因為我們都知道:公司也是需要設計規(guī)則的,要有管理制度、工作內容、有產品、部門等等。
而如此顯而易見的道理,卻在我們設計參與感的活動時,經常被忽略。
(3)通過提供獨特性的體驗,提供參與感
究竟為什么消費者想要進行參與,除了控制感,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其中一個重要動機是——為了獲得獨特性的體驗,感覺自己在創(chuàng)造某一件獨一無二的東西。
消費者過去買到的,是固定的、標準化的東西,感覺自己是純粹在使用一樣東西,我的和你的一樣。但是參與本身有個好處,它可以讓人diy——相當于是自己在創(chuàng)造某件東西。
比如說Nike的diy球鞋:你可以親自到nike官網,選擇特殊的球鞋科技(比如要不要碳板、鞋面用什么材質),球鞋用什么配色,甚至可以在上面寫上自己的名字。
這個過程中你會很有參與感,感覺很爽。這個過程爽在哪?爽在你進行了獨一無二的創(chuàng)造,生產出了一份屬于你自己的東西——這是一種獨特性的體驗。
比如之前的小米diy路由器:小米把路由器的主要配件放在盒子中,和工具一起快遞給用戶,讓用戶自己動手組裝,因為這讓人感覺自己是為了組裝起來一件很酷,很獨特的東西。
但如果說你讓用戶做出的參與行為,并不獨特,而是很大眾化的事情,并沒有讓他們覺得“我做這件事,顯得我在創(chuàng)造一些獨特的體驗”,那用戶為什么要參與呢?
nick曾經見過的,有一家叫做美麗加的平臺,讓用戶書寫情話,拍照發(fā)朋友圈抽獎;再比如說榴蓮旅行曾經做過這樣的活動:轉發(fā)公眾號文章,說出自己失望的旅行經歷參與抽獎。
但是這種效果并不好。
為什么呢?顯然的原因是因為這種行為并不能帶來獨特性的體驗,轉發(fā)抽獎是一件用戶習以為常的事情。
所以,在設計參與感的活動時,我們要思考:活動本身是否給用戶提供了獨特性的體驗?
結語
本篇文章,分為三個部分:
- 什么是參與感?
- 為什么參與感是重要的?
- 參與感存在哪些適用條件和范圍?
其中,nick在第三點“參與感存在哪些適用條件和范圍?”中,僅僅解讀了三種較為重要且常見的條件,后期的文章中,nick會進一步補充。也歡迎有想法的小伙伴留言交流。
作者:nick,公眾號:nick說
本文由 @nick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文章還不錯。
但是每次看到Nick認為這樣的…感覺怪怪的。
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