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值體驗”實戰(zhàn)指南:系統(tǒng)打造讓用戶記住你的關鍵時刻
用戶體驗的關鍵不在于平均水平,而在于是否擁有“峰值時刻”。本文系統(tǒng)梳理峰值體驗的構建方法,從心理機制到產(chǎn)品設計策略,結合實戰(zhàn)案例,幫助產(chǎn)品人打造真正讓用戶“記住”的高光瞬間。
在體驗為王的新商業(yè)時代,品牌競爭的核心,已從單純的功能表達轉向內(nèi)在的情緒共鳴,從單向的信息灌輸升維為升維為雙向的記憶錨定,最終指向用戶的深度認同與價值共鳴。
那么,如何讓用戶在在碎片漫溢、信息超載的環(huán)境中記住你、選擇你、認同你?如何將單次的交易行為,轉化為長期的信任關系與品牌忠誠?源自心理學的峰終定律(Peak-End Rule),正為這一切挑戰(zhàn)提供了一套科學、可落地的價值解決方案。
本指南摒棄理論空談,聚焦實戰(zhàn)應用,系統(tǒng)拆解如何將 “峰終定律” 轉化為品牌在新時代的核心競爭力 —— 也就是 “峰值體驗”。更具體地說,是將看似抽象的用戶體驗,拆解為可設計、可落地、可復用的關鍵動作,幫助你掌握 “制造決定性時刻” 的核心能力,從而在用戶心智中刻下獨特且不可替代的印記。
全文逾萬字,內(nèi)容涵蓋從“峰值體驗”的三大核心支點、系統(tǒng)落地的三步法,并結合多家頭部企業(yè)在零售與社群領域的真實案例,為你提供一套即學即用、清晰可操作的實戰(zhàn)框架。
一、打造“峰值體驗”:聚焦四大關鍵體驗時刻
人類的所有回憶,要么在峰值上,要么在節(jié)點上。
——《打造峰值體驗》
自 2021年起,“峰值體驗”便成為各新消費領軍品牌創(chuàng)始人的高頻關鍵詞 —— 亞朵王海軍、阿那亞馬寅、泡泡瑪特王寧、TOPTOY 孫元文等,均在公開分享中反復強調其對品牌的價值。這一現(xiàn)象背后,正是“峰值體驗”的商業(yè)力量在持續(xù)顯現(xiàn)。
“峰值體驗”的理論源頭,可追溯至諾貝爾獎得主、心理學家丹尼爾?卡納曼提出的「峰終定律」(Peak-End Rule)——人們對一段體驗的記憶,僅由兩個關鍵節(jié)點決定 ——高峰時刻(無論正向還是負向)與結束時刻的感受。
▲丹尼爾?卡納曼和其「峰終定律」
2018 年,斯坦福大學商學院組織行為學教授奇普?希思與丹?希思更進一步,在《行為設計學:打造峰值體驗》中系統(tǒng)性拆解了該定律的核心邏輯與落地路徑。
希思兄弟研究中發(fā)現(xiàn),每個人生命中都存在若干「關鍵時刻」:它們或許是喜悅的迸發(fā)、驚喜的閃現(xiàn)、榮耀的綻放,亦可能是尷尬的凝固甚至厭惡的烙印。這些短暫卻強烈的片段,往往能持續(xù)影響人的一生。
▲作者奇普·希思和丹?希思
因此,他們在《打造峰值體驗》中明確提出四個最值得品牌刻意設計與強化的關鍵時刻 —— 這也正是打造正向“峰值體驗”的核心抓手:
- 欣喜時刻:源于大腦的高度專注與深度享受,通過精心制造驚喜與儀式感,讓人產(chǎn)生超凡脫俗的體驗。
- 認知時刻:當人們突然洞悉自身能力邊界——無論是“原來我能做到”的突破,還是“原來我做不到”的覺醒,那種頓悟與狂喜(或釋然),都會刻骨銘心。
- 榮耀時刻:在獲得認可、戰(zhàn)勝挑戰(zhàn)的剎那,油然而生的驕傲與自豪,足以成為記憶里的閃光點。
- 連接時刻:與他人共歷困境、同達目標時,彼此的關系會因這段共鳴而驟然升溫,形成牢不可破的情感聯(lián)結。
回歸商業(yè)場景,“峰值體驗”的啟示尤為直接:用戶對一段品牌體驗的整體評價,往往只取決于 “峰值”(感受最強烈的時刻)與 “終值”(結束時刻)這兩個關鍵節(jié)點。過程中好壞體驗的比例、耗時長短,反而對最終記憶影響微弱。
因此,想要讓用戶對品牌產(chǎn)生深刻而持久的正面記憶,就必須精心塑造“峰”與“終”這兩個節(jié)點的感受。
試想這樣一個場景:在一家餐廳用餐,服務很好,菜品尚可(哪怕是預制菜),但結賬時發(fā)現(xiàn)價格遠超預期——最后一刻的負面體驗,就可能徹底抵消之前所有好感,甚至放大過程中的瑕疵(預制菜)。這或許正是羅永浩曾直言 “實在太惡心了” 的底層原因。
對正邁入體驗經(jīng)濟與場景時代的新消費品牌而言,“峰值體驗”早已不是可有可無的加分項,而是生存與增長的關鍵密碼。從迪士尼的夜間煙花盛典到烏鎮(zhèn)的沉浸式內(nèi)容文化體驗,從泡泡瑪特的盲盒驚喜到文旅場景的“劇本殺”,從“學不會”的海底撈服務、“12 節(jié)點”的亞朵酒店體驗,再到“更細節(jié)”的胖東來,這些案例無不印證:“峰值體驗”才是品牌突破同質化競爭、構建真正護城河的核心所在。
就新時代的創(chuàng)新者而言,“峰值體驗”更藏著顛覆性機遇—— 每個品牌都亟需構建專屬的“峰值體驗”,而每一個行業(yè),都值得用“峰終”思維重新定義規(guī)則。
二、落地“峰值體驗”三支點:儀式感、重要性、驚喜感
當體驗成為贏得用戶和市場競爭的核心,如何將“峰值體驗”轉化為可落地的操作框架?《行為設計學》提煉的儀式感、重要性與驚喜感這三大支點,為品牌提供了系統(tǒng)化的體驗升級方法。
1、設計儀式感:讓平凡時刻變得非凡
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小王子》
希思兄弟在《行為設計學》中指出,“儀式感”是打破日常慣性的情感觸發(fā)器。它通過可感知的符號、重復性動作與情感共鳴,推動用戶深度參與并固化記憶。商業(yè)場景中的“儀式感”可大可?。?/strong>瑞幸咖啡取餐時彈出的每日日簽,用文字與日期為平凡消費刻上專屬印記;QQ 音樂在用戶生日時將歌單封面幻化為祝福標語,讓冰冷的系統(tǒng)服務流淌出溫度;太二酸菜魚上餐時那句響亮的 “好吃的酸菜魚來了”,以固定話術強化儀式張力。這些設計通過專屬元素與情感價值,讓尋常時刻成為用戶心中的記憶錨點。
★總之,通過設計特殊的“儀式感”環(huán)節(jié),品牌可以讓用戶感受到“此時此刻”的獨特,從而形成深刻記憶。
需要注意的是,真正有效的“儀式感”并非流于形式,而是通過具體的行為設計,將功能性動作升華為值得銘記的體驗。這種超越實用價值的“額外感受”,才是用戶真正愿意記住并主動分享的內(nèi)容。
2、突出重要性:讓用戶感受到被重視
每個人都渴望被認可、被尊重,而非被視為無足輕重的個體?!巴怀鲋匾浴钡暮诵模?strong>是在關鍵觸點中讓用戶明確感知到自身的價值,從而強化其自尊與歸屬感。
《行為設計學》指出,恰當?shù)闹匾栽O計可在不影響效率的前提下,顯著提升用戶的滿意與忠誠。
一個經(jīng)典案例是星巴克在杯身上手寫顧客姓氏的做法。這一細微動作向用戶傳遞出“你很重要”的信號,在標準化流程中注入了人情味,建立起真切的情感聯(lián)結。
類似地,亞朵酒店在客人入住時第一時間奉上一杯40度的溫茶水,不僅緩解旅途疲憊,更在見面初始就傳達出對用戶的重視與歡迎。
同樣,蘋果零售店的員工在 Genius Bar 提供服務時,用戶坐著、服務人員站立,并通常會主動彎腰傾聽——以身體語言傳遞出全心服務的姿態(tài),進一步鞏固用戶對自我重要性的認知。
★這些設計的共通之處,在于它們出現(xiàn)在用戶尚未明確表達期望,卻已獲得超額尊重的時刻。
需要強調的是,突出重要性并不需要多高的成本,更多在于是否愿意把用戶當作一個完整的“人”去對待——看見其存在、回應其需求、認可其價值。而這,恰恰是體驗經(jīng)濟中最動人的一環(huán)。
3、持續(xù)制造“驚喜”:超越預期,創(chuàng)造情感共鳴
“驚喜”的核心,是打破用戶的預設腳本,提供超乎想象的體驗,從而引發(fā)情感上的共鳴與記憶的深化。
正如希思兄弟強調,“驚喜”之所以有起作用,是因為它觸發(fā)了人內(nèi)在的愉悅機制,并喚醒了渴望分享與回應的社會本能。一個出色的驚喜時刻,往往融合了意外感、專屬性和情感價值等多重元素,使用戶在訝異之余,更感受到“被懂得”的深層共鳴。
- 亞朵酒店即精于此道:通過系統(tǒng)記錄客人的偏好(如枕頭高度、用餐習慣等),并在后續(xù)入住時主動予以滿足;還會因應季節(jié)或節(jié)日贈送暖心夜粥、定制明信片等小禮物。這種超越標準服務的細致關懷,既具驚喜感又顯持續(xù)性,極大增強了顧客的被重視感和忠誠度。
- 無獨有偶,亞馬遜也常在用戶生日或重要節(jié)日期間,采用特別設計的包裹包裝,并附上手寫祝?;螂S機小禮物,將原本功能化的收貨流程轉化為周期性的情感觸點。
- 特斯拉則另辟蹊徑,常常通過OTA遠程升級,突然為車主“解鎖”新功能,以“技術彩蛋”的方式持續(xù)刷新用戶的駕駛體驗,讓“驚喜”滲透到日常使用的多個節(jié)點。
- 而泡泡瑪特更是將“驚喜”機制內(nèi)化為商業(yè)模式的核心——盲盒的隨機屬性不僅強化了打開瞬間的期待與愉悅,更通過系列產(chǎn)品設計(稀缺性等)引導用戶持續(xù)投入,成就了貫穿消費周期的峰值體驗。
制造“驚喜”并非追求 “昂貴” 或 “復雜”,其關鍵在于精準切入用戶的情感需求,于細微處傳遞品牌的誠意與用心。
它可以是一道意外的贈菜、一張手寫卡片、一次意料之外的升級,或只是一個及時而切實的回應。而這些看似輕巧的舉動,恰恰是品牌實現(xiàn)從“被使用”到“被熱愛”跨越的關鍵。
縱觀當下商業(yè)現(xiàn)實:從產(chǎn)品設計到用戶服務,從購買流程到售后回訪,從門店體驗到社群運營,從用戶內(nèi)容到大V植入,高度同質化的操作正在不斷消解體驗差異——而系統(tǒng)性地打造“峰值體驗”,正是跳出平庸、重構品牌記憶的新機遇。
三、品牌“峰值體驗”設計三步法:畫地圖→找峰終→精設計
從傳統(tǒng)固化的營銷活動,轉向動態(tài)流動、場景融合的體驗營銷,往往面臨不小挑戰(zhàn) —— 核心難點在于需同時應對“圈層人群” 與 “場景情緒”兩大變量。而 “峰值體驗” 的核心價值,正在于將抽象的 “體驗營銷” 轉化為可拆解、可設計、可落地的具體動作。
若想在品牌營銷中系統(tǒng)運用這一邏輯優(yōu)化用戶體驗,可遵循以下三個關鍵步驟,精準設計出令人難忘的峰值與終值時刻。
第一步、繪制用戶體驗旅程圖(用戶觸點地圖)
“用戶體驗旅程圖”是實踐“峰值體驗”的基礎,如同為整個用戶旅程繪制一張“體驗CT掃描圖”。它需綜合產(chǎn)品使用全流程、真實用戶訪談與現(xiàn)場觀察,細致還原用戶從首次接觸到最后離開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
關鍵任務包括:
- 錨定典型用戶角色(如城市、人格類型、喜歡的APP物、主要活動、行為關鍵詞);
- 明確旅程的起點(如首次看到廣告)與終點(如對朋友推薦);
- 梳理所有用戶接觸點(從線上點擊到線下互動的全鏈路觸點);
- 繪制用戶故事地圖(標注每個觸點的行為、情緒與需求);
- 識別關鍵時刻(MOT,即對決策和感受影響最大的節(jié)點);
- 標記負面體驗節(jié)點(如等待超時、操作卡頓等);
- 判斷哪些環(huán)節(jié)最值得投入資源進行優(yōu)化。
▲ 圖片來自《千億價值的“峰終定律”,宜家、星巴克、亞朵都在用》
這張圖的關鍵在于捕捉“預期與實際體驗的落差”:當實際體驗高于預期,用戶會產(chǎn)生愉悅;反之,則可能引發(fā)負面情緒。這些落差點如同路標,指引我們找到需要強化或修復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它們正是后續(xù)體驗設計的核心突破口。
第二步、尋找“峰”與“終”時刻(確定高峰體驗與終點體驗)
高峰時刻(無論正向還是負向)直接決定用戶對體驗的整體評價,而終點時刻則為整個記憶定下“最終色調”。
基于已繪制的用戶旅程圖,需反復追問兩個關鍵問題:
- 為什么這一時刻必須優(yōu)化?(因其嚴重影響用戶決策)
- 為什么這一時刻可暫不處理?(因其對整體體驗影響微弱)
篩選時應聚焦兩個核心方向:
- 哪些正向體驗點能讓用戶發(fā)出“哇”的驚嘆?(如盲盒的隨機驚喜、用餐后的贈送甜點)——這些都是值得放大并強化的“正向峰值”;
- 哪些節(jié)點是用戶旅程的天然終點?(如付款完成、離店告別、服務結束)——這些是必須打磨的“終值觸點”。
同時,企業(yè)需結合自身資源做出務實取舍:應優(yōu)先關注 “用戶高頻接觸 + 對品牌認知影響大” 的節(jié)點(如餐飲的等待時段),暫時擱置 “成本極高卻對體驗影響微弱” 的環(huán)節(jié)(如快遞盒的次要裝飾)。資源有限時,精準發(fā)力遠比全面鋪開更具實效。
第三步、精細化設計“峰”與“終”體驗(打造卓越時刻)
鎖定關鍵節(jié)點后,可從以下五個維度著手設計“峰終”體驗:
- 設計欣喜時刻:用超預期細節(jié)制造驚喜。如胖東來為顧客提供免費充電寶,“按需賣藥”(布洛芬按可按粒買),遠超傳統(tǒng)商場預期;
- 打造認知時刻:引導用戶發(fā)現(xiàn)新價值。如健身APP通過數(shù)據(jù)對比讓用戶直觀看到“30天瘦了5斤”,強化“我能做到”的信念;
- 創(chuàng)造榮耀時刻:通過認可與挑戰(zhàn)激發(fā)自豪感。如會員專屬勛章,瑜伽課上臺領課,讓用戶感受到“被重視”;
- 增強連接時刻:用情感紐帶加深綁定。如海底撈在顧客“生日”上的發(fā)力,讓火鍋從“工具”變成“情感載體”;
- 錨定價值認同:兼顧利益與“意義”需求。如環(huán)保品牌在包裝上標注“此盒已拯救3棵樹”,既滿足用戶對性價比的追求,又呼應其“環(huán)保”理念。
再重復一遍:用戶不會記住體驗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但一定會對“最高光的驚喜”和“最后時刻的溫暖”留下深刻印象。換句話說,與其執(zhí)著于所有環(huán)節(jié)的盡善盡美,不如將資源集中投放于真正決定印象的關鍵時刻——便能在用戶心中埋下“非你不可”的品牌種子。
四、實體空間“峰值體驗”實戰(zhàn)解析:宜家、星巴克、亞朵
在“峰值體驗”的線下實踐中,宜家、星巴克、亞朵憑借對 “峰”“終” 時刻的精準設計,構建了獨特的用戶記憶點。結合《千億價值的 “峰終定律”,宜家、星巴克、亞朵都在用》一文的核心洞察,可清晰拆解其落地邏輯與實戰(zhàn)智慧。
1、宜家:1元甜筒的 “終值”閉環(huán),讓購物疲憊變治愈
▲ 圖片來自《千億價值的“峰終定律”,宜家、星巴克、亞朵都在用》
宜家的 “峰” 藏在用戶逛店的全流程里:迷宮式動線引導下的沉浸式展區(qū)、樣板間營造的 “家的想象”、高性價比產(chǎn)品與美食區(qū)的北歐風味美食,讓用戶在探索中持續(xù)收獲價值感。
而其 “終值” 設計堪稱經(jīng)典 —— 出口處僅售 1 元的冰淇淋甜筒。這個低價單品不僅一年內(nèi)在中國市場創(chuàng)下 1200 萬份的銷售紀錄,更精準擊中用戶 “逛店后的疲憊感”:甜爽口感與極致性價比形成強烈反差,用 “小確幸” 為漫長購物收尾。用戶記住的并非 “便宜”,而是 “逛了很久后被治愈” 的溫暖記憶,讓整體體驗以愉悅閉環(huán)收尾。
★啟示:線下零售的 “終值” 無需昂貴,關鍵在于精準匹配用戶旅程中的 “情緒缺口”,用小成本動作填補疲憊、焦慮等負面情緒,形成記憶反差。
2、星巴克:“第三空間” 的峰值錨定,讓離開仍想再來
▲ 圖片來自《千億價值的“峰終定律”,宜家、星巴克、亞朵都在用》
與宜家側重 “終值” 不同,星巴克的“峰值體驗”設計圍繞 “第三空間”(非家庭、非工作的社交場景),在 “峰” 與 “終” 形成雙向強化:
- 峰值時刻:杯身手寫顧客姓氏的個性化、咖啡師專業(yè)且友善的交互、透明化的咖啡制作過程,讓用戶在點單、取餐環(huán)節(jié)感受到“被重視”;舒適的座位布局、柔和的背景音樂與獨特香氣,則強化了“社交與放松”的空間價值,形成場景化峰值。
- 終值體驗:并非停留在“取餐離開”,而是延伸至“離開時的空間黏性”——無論是完成工作后的滿足、與友人暢談后的愉悅,還是獨處時的松弛,這些在空間中沉淀的情緒,讓“即便離開,仍想再來”成為終值記憶。
★啟示:場景化零售的 “峰終” 設計,需綁定空間的核心價值(如社交、放松),讓 “峰” 強化場景屬性,“終” 延續(xù)場景情緒,形成 “場景→體驗→記憶” 的閉環(huán)。
3、亞朵酒店:十二節(jié)點的 “情緒曲線”,讓細節(jié)藏滿驚喜
▲ 圖片來自《千億價值的“峰終定律”,宜家、星巴克、亞朵都在用》
亞朵將客戶體驗從 “預訂→入住→住中→離店→復購→推薦” 的全流程,拆解為十二個關鍵觸點 —— 包括預訂時的精準信息觸達、步入大堂的第一印象、抵達房間的第一眼感受、睡前的靜謐體驗、晨起的早餐服務、離店時的便捷流程、離店后點評的瞬間、再次想起亞朵的時刻、向朋友推薦的瞬間、二次預訂的決策時刻等。
這些節(jié)點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串聯(lián)成一條“從期待萌芽到體驗滿足” 的情緒曲線,讓用戶在全流程中持續(xù)感受到 “被看見、被懂得”,并由此形成了亞朵獨特的體驗標簽:
- 多輪峰值:預訂階段的精準信息觸達、入店時遞上的40度溫茶水、房間內(nèi)備好的阿芙精油與可選枕頭、隨機觸發(fā)的“免費升艙”驚喜——在每個關鍵節(jié)點主動給予超預期反饋,持續(xù)推高用戶的情緒高點;
- 終值收尾:離店時贈送的“別友甘泉”(冬日為暖溫茶水、夏日為清涼飲品),用“送別時的貼心關懷”替代傳統(tǒng)酒店“流程化退房”的冰冷感,讓整個住宿體驗以溫暖記憶收尾。
▲亞朵創(chuàng)始人王海軍演講
★啟示:服務型零售的 “峰終” 設計需覆蓋用戶全鏈路旅程,通過拆解關鍵觸點找到 “情緒關鍵幀”,以高頻次的小峰值持續(xù)激活用戶好感,搭配溫暖的終值體驗,最終構建完整、深刻的品牌記憶。
4、常規(guī)線下體驗店的“峰值體驗”之道
那么,普通線下零售店該如何借鑒這些邏輯,打造自己的“峰值體驗”?
事實上,“線下店” 天生擁有打造「峰值時刻」的空間優(yōu)勢:入口的 “打卡點”、中心的 “興奮點”、小擺件的 “驚喜點”、收銀臺的 “意外點”、出門時的 “觸動點” 等。
這要求品牌實現(xiàn)四大轉變:
- 從“賣產(chǎn)品”轉向“賣體驗”,讓用戶為情感記憶買單;
- 從“櫥窗展示”升級為“沉浸美術館”,使空間自成傳播內(nèi)容;
- 從“靜態(tài)場景”進化至“空間敘事”,用細節(jié)串聯(lián)品牌故事;
- 從“標準化”延伸至“在地化”,以個性化陳設凸顯風格。
優(yōu)秀的門店還應如持續(xù)更新的“劇集”——通過節(jié)日限定、季節(jié)主題煥新、會員專屬的秘密活動……,定期刷新的峰值設計,以“時間維度”疊加“空間體驗”,使用戶“多來一次”是因為期待,“再來一次”是因為懷念。
最終,讓顧客從“偶然路過”轉變?yōu)椤霸敢獬怼薄?/strong>
五、社群“峰值體驗”實戰(zhàn):儀式——商業(yè)與連接的新語言
從宗教禮拜、成人冠禮、婚禮壽誕,到祭天敬祖、中秋團圓、春節(jié)守歲,再到加入社團、宣誓就職 ——“儀式” 始終貫穿人類歷史,成為跨越時空的情感聯(lián)結紐帶。
如今,“儀式”更廣泛滲透至各類商業(yè)場景:圣誕互贈禮物、情人節(jié)浪漫晚餐、開盲盒的期待感、每日打卡簽到…… ,它早已不僅是文化載體,更演變?yōu)槠放婆c用戶構建深度關系的新語言。
《打造峰值體驗》指出,人們天生渴望里程碑式的 “決定性時刻”,而儀式正是這些時刻的最佳承載。只需在關鍵節(jié)點刻意設計,哪怕是簡單動作,也能打造令人難忘的“峰值體驗”。
簡言之,“儀式”是一系列被刻意設計、用以突顯某一時刻或事件特殊性與重要性的活動。核心在于 “用行為傳遞意義”。
對新商業(yè)社群而言,理解 “儀式” 需刷新三大認知:
- “儀式”中的行為自帶深層意義,它串聯(lián)起過去的記憶、當下的感受與未來的希望,讓平凡時刻變得有“重量”;
- “儀式”能低成本構建稀缺情感——歸屬感、信任感、被尊重感,還能持續(xù)輸出驚喜與美好記憶,強化用戶黏性;
- 尤其在消費趨于理性的背景下,人們更渴望“儀式感”帶來的“小確幸”:定期或不定期的儀式互動,如同社群的“情感潤滑劑”,讓連接更有溫度。
正因如此,一個個新品發(fā)布會與形形色色的品牌“造節(jié)”運動,早已超越功能屬性,被賦予了更為多元的價值內(nèi)涵:
- 喬布斯打造的#蘋果秋季發(fā)布會#,已成為科技界的年度“朝圣”與狂歡盛典(亦可能是全民吐槽大會);
- 雷軍發(fā)起的小米“米粉節(jié)”及其年度演講,既是粉絲的狂歡盛宴,更是“個人IP+品牌情感”的雙向賦能,讓用戶感受到“參與品牌成長”的歸屬感;
- 阿那亞海邊造節(jié)、小紅書的各類節(jié),通過沉浸式場景打造“理想生活樣本”,讓社群文化從線上延伸至線下,沉淀為可感知的記憶。
1、成長的儀式:用身份轉變與價值認可,打造進階式峰值
成長儀式的核心,是 “用看得見的標記,記錄用戶的看不見的成長”,讓每一次身份轉變都成為記憶錨點。
加入儀式:身份認證與社群融入的 “入門鑰匙”
如同洗禮之于教徒、剃度之于僧侶,社群的 “加入儀式” 是對新成員的正式歡迎,象征 “跨越邊界、獲得歸屬”。形式無需復雜:一則專屬歡迎語、一枚定制徽章、一份新人指南、一次線上見面會,甚至是一個統(tǒng)一的群昵稱格式,都能讓新用戶快速感知 “我屬于這里”。
例:知識社群為新成員發(fā)放 “入群證書”,標注加入日期與專屬 ID;母嬰社群為新手媽媽準備 “育兒禮包”,附上手寫祝??ㄆ?—— 這些細節(jié)讓 “加入” 從 “被動進群” 變?yōu)?“主動認同”。
進階儀式:用節(jié)點標記成長,激發(fā)榮譽感與傳播欲
幼兒園小紅花、企業(yè)年度勛章、星巴克積分星星、Keep 獎牌…… 這類儀式的本質,是 “將抽象成長轉化為具象符號”。其價值遠超物質獎勵:用戶會因 “獲得勛章” 產(chǎn)生自豪感,更愿意主動分享(如朋友圈曬 Keep 獎牌),形成社群自傳播。
關鍵在于 “階梯式設計”:設置清晰的進階目標(如 “連續(xù)打卡 30 天解鎖‘深耕者’徽章”),讓用戶在追逐目標的過程中,持續(xù)感受到 “被認可、被期待”。
入圈儀式:身份升級與責任共擔的 “信任傳遞”
當成員進入核心圈層(如社群管理員、產(chǎn)品共創(chuàng)官),儀式需更具莊重感,象征 “信任與責任的傳遞”—— 如同總統(tǒng)就職宣誓,不僅是 “官宣身份”,更代表 “共擔社群價值”。
例:某品牌將核心用戶晉升為 “超級用戶” 時,會舉辦線上授勛儀式,明確其 “反饋產(chǎn)品、組織活動” 的權責,并贈送刻有姓名的專屬紀念品。這種儀式讓用戶感受到 “自己是品牌的一部分”,甚至將社群成長與個人成長綁定。
需要注意的是:成長儀式應 “以精神激勵為主,物質獎勵為輔”—— 既不能高不可攀(失去參與感),也不能隨意發(fā)放(失去稀缺性),核心是“契合用戶真實需求,讓當下有意義,讓未來有期待”。
2、連接的儀式:用高頻互動與場景融合,強化情感共鳴
連接儀式的核心,是 “創(chuàng)造共同經(jīng)歷”—— 讓品牌、社群與用戶在同一時空下互動,快速融合認同。生活痛恨平淡,無人拒絕驚喜,定期與不定期的儀式互動,是維系社群活力的的核心機制。
因此,優(yōu)秀的品牌社群與組織應有意識地去設計、引導和創(chuàng)新各類「連接儀式」。
年度活動(年活):凝聚共同信念和期待的 “年度錨點”
年度儀式是社群的 “精神圖騰”,用以沉淀一年的情感與價值。設計關鍵在于 “讓用戶主導”:
- 蔚來NIODay:用戶參與城市投票、內(nèi)容共創(chuàng)、現(xiàn)場志愿服務,甚至能影響活動環(huán)節(jié)設計,真正實現(xiàn)“由用戶創(chuàng)造、感動用戶”;
- 企業(yè)內(nèi)部年會:如阿里周年慶,不僅是聚餐發(fā)獎,更通過“管理層表演、表彰核心成員”等,強化團隊凝聚力。
遺憾的是,許多社群將年活簡化為 “任務式活動”,忽略了 “共同信念” 的傳遞 —— 優(yōu)質年活應能 “重新點燃熱愛與夢想”,成為用戶全年期待的峰值時刻。
周期性活動(季 / 月 / 周活):儀式、理念與IP的三重結合
源自基督教 “禮拜天” 的周期性儀式,證明 “規(guī)律” 能讓儀式深入日常。商業(yè)社群可借鑒這一邏輯,通過 “固定頻率 + 固定主題”,讓儀式成為用戶的生活習慣:
lululemon “熱汗節(jié)”:以城市/周/店/群等為單位,舉辦線下熱汗派對、社群瑜伽課、主題馬拉松,既打造出 “類宗教” 的體驗感(用戶主動打卡、分享),又強化 “運動 + 社交” 的品牌認知;更通過 “24 小時挑戰(zhàn)賽”“城市接力” 等新形式,持續(xù)激活儀式的新鮮感,成為連接新老用戶的核心紐帶。
設計關鍵:將 “品牌理念” 融入周期儀式(如 lululemon 的 “熱汗” 對應 “健康生活”),讓互動不止于 “玩”,更能傳遞價值,直至打造出一個超級IP。
線下店/快閃活動(店活):用實體空間,讓儀式 “可觸摸”
儀式需要物理空間 —— 品牌體驗店、社區(qū)中心,甚至用戶的私人空間,都能成為社群連接的 “線下觸點”。核心是 “讓成員齊聚、共做熱愛之事”:
- 蔚來NIOHouse:不僅是展示空間,更是用戶自組織活動的“社區(qū)客廳”——用戶可在這里舉辦生日會、讀書會,甚至發(fā)起創(chuàng)業(yè)分享,讓社群連接從線上延伸至線下;
- 戶外家居品牌Outer“鄰居體驗家”計劃:邀請用戶將自家后院改造為“分布式體驗點”,意向用戶可定位預約體驗。老用戶參與可獲10%購買優(yōu)惠,接待體驗還能得20-50美元報酬——但核心吸引力并非收益,而是“與志趣相投的鄰居相遇”的社交價值。截至2024年,Outer已激活超1000個體驗點,覆蓋美國全部州,其線下網(wǎng)絡比多數(shù)競品的門店更密、更貼近用戶。
這類店活的關鍵:讓 “空間” 服務于 “連接”,而非單純的 “賣貨”—— 真實場景中的互動,能讓儀式感更有感染力,也讓社群關系更牢固。
3、儀式也需 “持續(xù)成長”:迭代才能不脫節(jié)
數(shù)字時代用戶需求多變、社群生態(tài)進化迅速,儀式若一成不變,終將失去吸引力。
舉例來說,品牌猿身邊曾有一個12金剛的小圈,依靠每月聚餐維持情感連接。但隨著生活節(jié)奏變化、新圈子出現(xiàn),舊儀式未能更新,社群便逐漸沉寂。
許多社群組織者會陷入誤區(qū):堅持 “過去有效的儀式”,卻忽略成員當下的真實需求 —— 當儀式的意義、形式、場所不再能觸動用戶,調整與創(chuàng)新便勢在必行。
正如開篇所言,儀式是 “為生命與生活注入意義的工具”。對社群而言,它的價值遠不止 “熱鬧一場”:唯有持續(xù)進化的儀式,才能承載不斷成長的情感與連接,讓 “商業(yè)連接” 真正升維為 “情感共生”。
六、延伸閱讀推薦:從經(jīng)典著作中汲取體驗設計智慧
除了本文反復提及和引用的《行為設計學:打造峰值體驗》,若想更系統(tǒng)地掌握 “體驗設計” 的底層邏輯與實戰(zhàn)方法,可結合自身行業(yè)方向,從以下著作中獲取靈感,形成 “理論 + 實踐” 的認知閉環(huán):
1、《體驗經(jīng)濟:精心設計用戶的體驗是一切偉大產(chǎn)品的靈魂》
作者約瑟夫?派恩在書中點明體驗經(jīng)濟的核心趨勢:“產(chǎn)品與服務正邁入全新維度,商業(yè)價值的核心正逐步轉向‘體驗’—— 那些能助力個人成長、拓展可能性的體驗,正在創(chuàng)造當下最高級別的經(jīng)濟價值。”
本書從商業(yè)演變視角,剖析了 “體驗” 如何從產(chǎn)品與服務的附加項,升級為驅動消費決策的核心,并為品牌搭建體驗體系提供了底層認知框架。
2、《絕佳體驗:迪士尼打造卓越服務的五大原則》
作者布魯斯?萊夫勒以迪士尼的實踐為藍本,提出服務體驗的核心邏輯:“我們始終堅守‘超預期服務’的理想主義內(nèi)核。在迪士尼,絕佳體驗不只是‘演出’的環(huán)節(jié),更要求每位員工聚焦于為顧客創(chuàng)造獨特且難忘的瞬間。也正因如此,我們培育出無數(shù)‘體驗大使’—— 他們會自發(fā)地將這份美好傳遞到世界的每個角落?!?/p>
書中拆解的 “五大原則”,尤其適合需要通過服務細節(jié)強化用戶粘性的品牌,兼具理論性與實操性。
3、《任天堂的體驗設計:創(chuàng)造不知不覺打動人心的體驗》
任天堂的體驗設計始終圍繞 “情感共鳴” 展開,作者玉樹真一郎用一句話點透其本質:“只要(玩家)心動了,那便是「體驗」?!?/strong>
該書以任天堂多款經(jīng)典產(chǎn)品(如《馬里奧》《塞爾達傳說》)為例,解析如何從用戶心理出發(fā),用輕量化設計觸發(fā)深層情感,對游戲、文創(chuàng)、消費電子等領域的體驗創(chuàng)新極具啟發(fā)。
“峰值體驗”的價值,從不是 “設計一個驚艷瞬間” 的技巧,而是“以用戶記憶為核心” 的經(jīng)營思維 —— 當你將書中的理論轉化為 “畫地圖、找峰終、精設計” 的實戰(zhàn)動作,當 “儀式感”“驚喜感” 從 “加分項” 變?yōu)?“基本功”,品牌才能真正跳出同質化競爭,在用戶心智中留下 “非你不可” 的長期印記。
在體驗時代,享受體驗時,請開始創(chuàng)造體驗!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chǎn)品經(jīng)理作者【品牌猿】,微信公眾號:【品牌猿創(chuàng)】,原創(chuàng)/授權 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chǎn)品經(jīng)理,未經(jīng)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xié)議。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