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風控在金融科技中的應用和問題

4 評論 17822 瀏覽 92 收藏 10 分鐘

金融科技的核心就是和大數據技術有效結合,利用大數據的能力,促進金融企業(yè)在金融業(yè)務的全生命周期中,不斷提升效率和服務能力。但是金融科技一結合大數據,也不能當成是萬能藥,大數據目前還有它的局限性,只能作為金融風控的補充手段,下面就結合大數據產業(yè)和具體方案聊一下,大數據在金融風控中的應用。

一、為什么要用大數據風控?

不論是銀行還是消費金融公司,互聯網小貸公司等其他金融機構,金融機構普遍有風控需求,底層業(yè)務邏輯幾乎完全相同,只是面對客群,金融產品、風險偏好存在差異。

銀行等傳統(tǒng)機構本質上是風險經營。一方面,監(jiān)管層對金融機構的風控能力提出很高要求, 另一方面,風控直接會影響金融機構的利潤水平。

因此,大數據風控直接解決金融機構的核心需求,價值度最大。大數據風控能夠能夠在用戶畫像,反欺詐,信用評級等方面大大提高金融機構的效率和風控能力,是金融企業(yè)發(fā)展過程中必須結合的一項科技手段。

二、大數據產業(yè)情況介紹

目前大數據行業(yè)主要有三類玩家:

  • 以人行征信、鵬元征信、前海征信、銀聯智策為主的數據機構,他們特點是和傳統(tǒng)的銀行,公安部,工商局,航空公司,社保局等國家機關合作,提供公民基本身份證信息、銀行卡信息、航空出行信息、企業(yè)工商信息等,他們的特點是對外提供數據查詢,數據豐富有價值,缺點是風控產品偏弱。
  • 以螞蟻金服、騰訊征信、百度金融為主的互聯網公司,他們的特點是各自都有一塊基于電商、社交、搜索的巨量數據,同時一些外部數據,形成自己的風控產品和數據輸出能力,這些互聯網公司剛開始只是和自己的戰(zhàn)略合作企業(yè)合作輸出風控,現在也慢慢對外提供2B的風控產品。
  • 同盾科技、百融金服、幫盛科技、聚信立、數美科技等創(chuàng)業(yè)技術公司,在互聯網巨頭還沒有對外提供風控技術和傳統(tǒng)數據機構風控技術還不強的時候,他們的出現彌補了P2P金融和現金貸對風控產品的巨大需求,他們的數據是整合多方數據源,不斷的為2B企業(yè)提供風控模型和數據,并且獲得了一些網貸數據積累。

三、大數據風控的覆蓋流程

大數據覆蓋信貸領域各個流程,重點是獲客、身份驗證和授信環(huán)節(jié),貸中后環(huán)節(jié)。

  • 獲客環(huán)節(jié)建立用戶畫像,跟蹤用戶完整生命周期;
  • 身份驗證環(huán)節(jié),通過身份驗證,活體識別等技術解決申請人是否本人的問題,關聯分析則是利用圖關聯技術,找出欺詐團伙;
  • 授信環(huán)節(jié)匯聚多方數據源,通過建模進行風險定價,金融科技服務商輸出信用評分給機構使用;
  • 貸中后環(huán)節(jié),主要是排查異??蛻?,及時報警,以及逾期客戶失聯修復等。

大數據在信貸過程中的應用

四、大數據風控的價值點分析

1.數據

大數據風控中什么是最重要的?

答案是:數據。

數據的大數據風控中的核心中的核心,沒有什么比數據直接告訴金融機構某個目標客戶是黑名單客戶,逾期嚴重客戶更簡單和高效的事情了。

數據最好能有海量數據,覆蓋足夠多的用戶;用戶數據價值密度高、噪音少,數據清洗容易;用戶數據維度多,能夠形成豐富的用戶畫像;自身業(yè)務場景能夠獲取有價值數據 。

2.技術

對于有些金融機構來講,如果風控標準很嚴格,其實排查不能準入的客戶其實是不難的,但是對于大部分金融機構來講,風控和業(yè)務是互斥的,為了提高業(yè)務量,就必須降低準入標準,但是又要防范風險,這就需要借助技術手段,通過反欺詐建模和信用建模方式,對一下白戶進行評估,以及評估客戶信用水平,以決定是否準入。

技術要求有強大的底層技術架構能力,良好的企業(yè)級產品輸出能力和大數據清洗和建模能力,未來還需要結合Al等技術,形成智能的風控和反欺詐平臺。

3.場景

理財,保險,汽車金融,現金貸等金融服務,對應的場景不同,對建模的要求也不同,建模能力要求對客戶的業(yè)務場景非常理解,模型才能適合行業(yè)特征。需要經驗豐富的建模團隊和行業(yè)專家隊伍;服務過行業(yè)標桿客戶,了解客戶的業(yè)務場景;深度理解業(yè)務需求。

五、大數據風控的在信貸中應用

我們以百融系統(tǒng)為例,介紹大數據風控在信貸過程中的流程:

百融大數據風控應用貸款流程

當前的信貸審批流程主要分為人工審核和自動審核,對于客戶資質好,信用好的客戶,只要能通過負面信息,欺詐信息,信用評估,那么系統(tǒng)自 動審批通過。對負面信息和欺詐風險沒有通過的客戶,系統(tǒng)可以自動拒絕或者申請人工復核,對于信用評分不高的客戶,需要人工介入審核。

六、常用的大數據行業(yè)數據

  • 央行征信報告:一般持牌金融機構有央行征信介入權限,包括個人的執(zhí)業(yè)資格記錄、行政獎勵和處罰記錄、法院訴訟和強制執(zhí)行記錄、欠稅記錄等。
  • 司法信息:最高法以及省市各級法院的最新公布名單,包括執(zhí)行法院、立案時間、執(zhí)行案號、執(zhí)行標的、案件狀態(tài)、執(zhí)行依據、執(zhí)行機構、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被執(zhí)行人的履行情況、失信被執(zhí)行人的行為等信息。
  • 公安信息:覆蓋公安系統(tǒng)涉案、在逃和有案底人員信息,包括案發(fā)時間、案件詳情如詐騙案/生產、銷售假藥案等信息。
  • 信用卡信息:銀行儲蓄卡/信用卡支出、收入、 逾期等信息。
  • 航旅信息:包含過去一年中,每個季度的飛行城市、飛行次數、座位層次等數據。
  • 社交信息:包含社交賬號匹配類型、社交賬號性別、社交賬號粉絲數等。
  • 運營商信息:核查運營商賬戶在網時長、在網狀態(tài)、消費檔次等信息。
  • 網貸黑名單:根據個人姓名和身份證號碼驗證是否有網貸逾期,黑名單信息。
  • 還有駕駛證狀態(tài),租車黑名單,電商消費記錄等等。

七、大數據行業(yè)存在的問題

目前整個大數據行業(yè)面臨的問題主要是客戶隱私泄露問題,像公安,法院等信息由于信息敏感,其實是游走在法律監(jiān)管空白地帶。

在百行征信成立之前,各家數據機構的數據其實沒有打通,數據的有效性會打折扣,預計百行征信數據出來之后,因為結合了各家數據之長,數據連貫性會好一些。

各個大數據公司在數據收集和清洗方式不同,會造成數據污染,這樣輸出的數據會有一定的不準確性。

目前公民數據主要來自于線下收集和網絡行為記錄,數據的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單純線下收集的數據存在一定的延遲性。

大數據還處于發(fā)展初期,目前比較大的問題還是數據量不夠大,不夠全,以及如何協調數據開放和公民隱私之間的矛盾,未來還需要結合人工智能和區(qū)塊鏈,物聯網等技術,實現數據的不可篡改,數據收集及時等能力,從而更好為金融服務。

 

本文由 @青蛙王子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exels ,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厲害

    回復
    1. 哈哈哈,哪里,謙虛一下

      來自浙江 回復
  2. 好的,歡迎~ ??

    來自浙江 回復
    1. 好的,謝謝

      來自北京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