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試:大廠,還是創(chuàng)業(yè)公司?
“選大廠,還是去創(chuàng)業(yè)公司?”——這是每個產品人都會面對的經典難題。本文嘗試跳出“待遇 vs 自由”的二元對立,從成長路徑、戰(zhàn)略邏輯、風格匹配三個維度,提供一套更底層的決策框架,幫你把選擇從感性變成結構化判斷。
前面分享了面試專題的三篇關鍵內容:如何準備簡歷、如何寫好簡歷、如何準備面試,今天給這個專題做個收尾:如果有選擇,新人首選大廠,還是創(chuàng)業(yè)公司?
小王的故事
小王,96年,2017年大學畢業(yè)后,自覺專業(yè)能力不強,學歷不高,但腦子靈光,期望成為一名互聯網產品經理。
他最常逛的社區(qū)就是《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在里面看了一些人的分享與推薦,針對性閱讀了一些書(《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交互設計3.0》、《決勝B端》、《啟示錄》等),對產品經理有了初步認識,他就開始找實習產品的工作。
擺在他面前的現實問題是:不知道什么樣的機會適合自己?
他對互聯網大廠極度向往,尤其在對喬布斯、馬化騰、張小龍、俞軍等極為崇拜的加持下,卻因現實因素(學歷與能力)完全不敢投遞簡歷,“被迫”投遞了一些創(chuàng)業(yè)類型的公司。
他的想法就是“誰要我,我就去哪兒”,哪怕對方是一家創(chuàng)立幾個月的公司——這種想法可能是大多數新人轉產品時的真實想法。
天遂人愿,他在經歷一個多月的折騰后,果然找到了一個實習機會——一家剛創(chuàng)立3個月的教育類企業(yè)。
他是第一位正式招聘的產品經理(實習崗),帶他的是公司的產研聯合創(chuàng)始人。
折騰了半年多,他們從0到1搭建了一款APP產品, 面向公立校的學生的作業(yè)產品,上線后,每天只有零星幾個用戶訪問。
第一版比較粗糙,他們還有很多“想法”,繼續(xù)埋頭迭代第二版。
一年過去了。
小王從當初對產品經理的向往,逐漸開始迷茫——每天都在忙,卻又不知道在忙什么——他產生了離職的想法。
寫簡歷時,最大的關鍵成果,他寫的是:獨立負責XX產品的從0到1搭建,完整參與整個產品的生命周期。
第二家創(chuàng)業(yè)公司看中了他“從0到1”的經驗,比較貼切公司現階段的情況,他在空隙了2周后,順利入職。
半年后,公司融資不順,黃了,他被迫開啟第三次找工作之旅。
轉眼時間來到了2025年,他已經是一名有7年多產品經驗的“資深產品經理”,參與了5家企業(yè)的“從0到1”的產品搭建工作,最長的1年半,最短的3個月。
身邊同齡的同學,薪資2萬+成了常態(tài),有人在大廠做設計、運營;有人在中廠做研發(fā)、產品,可他還創(chuàng)業(yè)公司中“來回穿梭”,拿著1.3萬的工資,計劃著回老家。
不知道你看完小王的故事,會是一種什么感受?
是覺得他的故事屬于個別現象,不具有參考性?
或是對他的經歷感同身受?
或者是為他鳴不平,覺得不是他自己的問題,誰都想更好,卻不一定如愿以償?
無論什么心情,這就是一個真實的人生故事。
沈鵬的故事
沈鵬,87年,原美團外賣業(yè)務的負責人,現水滴公司創(chuàng)始人。
2010年時,正在中央財經大學讀大四的他,產生了創(chuàng)業(yè)的想法,卻因時機、經驗等原因,他決定先向前輩們學習。
當時,他對王興、雷軍等大佬非常贊賞,尤其是在看了王興的創(chuàng)業(yè)故事后,對加入他的創(chuàng)業(yè)團隊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他主動搜索了美團的關鍵業(yè)務人的聯系方式,主動進行簡歷投遞,期望以產品經理的身份入職到美團——當時的美團還在三室一廳的小區(qū)里創(chuàng)業(yè),王興也處于“九創(chuàng)八敗”之中。
第一位聯系他的人是聯合創(chuàng)始人郭萬懷,告訴他美團對第一位產品經理的要求比較高,CEO準備親自帶,他不適合,就又讓另一位聯合創(chuàng)始人聯系他,讓他以實習生的身份加入美團,而不是產品經理。
用沈鵬后來接受采訪時的話說:“如果火箭馬上起飛了,還管沖上去坐什么位置?我覺得當你認同一件事情的時候,具體做什么崗位并是最重要的,參與這個共創(chuàng)才更有意義?!?/p>
他就是以這樣的方式入職早期的美團,憑借著自己的能力,一年內做到了天津業(yè)務負責人,3年后成為了美團外賣業(yè)務的負責人,6年后“功成身退”創(chuàng)立了自己的事業(yè)——以水滴互助、水滴籌、水滴商城為代表的健康保險企業(yè)——水滴。
不知道看完沈鵬的故事,你是否有一些不一樣的感受?
坦白說,沈鵬的經歷讓我對自己有了新的審視。我最大的感觸是:明確目標、主動出擊至關重要。圍繞事業(yè)本身,而非拘泥于具體崗位,積極尋找機會“先上車”,再謀求更好的發(fā)展。
這種以終為始、靈活變通的態(tài)度,或許正是他成功的關鍵,也給了我很大啟發(fā)。
大廠還是創(chuàng)業(yè)公司?
在我看來,“大廠還是創(chuàng)業(yè)公司?”這個問題很難給出一個定論,甚至我感覺它更像是在挑戰(zhàn)一個偽命題。
坦白說,如果讓我選,我恐怕也會像多數人一樣,傾向于大廠——這不僅僅是因為所謂的“面子”,更多是那份實實在在的“里子”帶來的安全感。
我必須承認,我自己也難以例外。盡管偶爾會為工作中“螺絲釘”般的角色感到些許束縛,但大廠所提供的那些“開眼”的體驗,實在難以抗拒:能和數百位同事一起打磨日活過億的產品,學習如何服務海量用戶,還有那條相對清晰的職業(yè)晉升軌跡。這就像俗話說的“沒吃過豬肉,也見過豬跑”,有過大廠經歷,哪怕只是邊緣崗位,也能讓你有機會“祛魅”,真正見識過“豬跑”是什么樣,這對未來的職業(yè)發(fā)展無疑是益處多多。
因此,我個人的建議是,如果有機會,哪怕概率不高或內心有所猶豫,也值得爭取一次大廠的工作機會,給自己一個“開眼”的平臺。
而且,從我的觀察來看,從大廠跳到創(chuàng)業(yè)公司,似乎比反向操作要容易些,這大概應了那句“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當然,創(chuàng)業(yè)公司同樣能提供寶貴的“開眼”機會,比如親歷產品從0到1的誕生,感受產品方向的快速迭代、用戶數量的起伏,甚至可能經歷一個產品或公司的“消亡”,這些經歷會促使你更深刻地思考用戶、市場與產品的生命周期。
所以,最佳策略是去不同規(guī)模的公司進行體驗、“開眼”,不要被表面的東西所魅惑,也不用給自己主動設限——一定去大廠,或只能去創(chuàng)業(yè)公司。
四條建議
在我看來,“大廠還是創(chuàng)業(yè)公司”這個問題,與其說是選擇題,不如說是在拷問我們做決定的底層邏輯——到底是以什么標準來衡量?
比如我觀察到的,小王同學,他的標準就是現實本身——誰給機會就去哪兒。這種選擇很實在,但說實話,自主性就少了一些。
而沈鵬,他的標準很明確,就是圍繞“創(chuàng)業(yè)”這個目標——先找個靠譜的創(chuàng)業(yè)平臺好好學,積累夠了再自己單干。這更像是一種主動出擊,規(guī)劃清晰,完全掌控在自己手里。
當然,現實中更多的是介于兩者之間的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盤和依據。
如果把大家的這些經驗沉淀成幾條建議,或許能幫到你:
第一條,跟自己的價值觀對齊。 比如你心里認定要干點對世界(特別是年輕人)有益的事,那教育行業(yè)可能就對你的味,而那些靠挖人性弱點賺錢的公司,你可能就主動放棄了。
第二條,先選賽道,崗位次要。 如果你已經對某個領域有感覺了,那就得有點沈鵬那股勁兒,別太在意起手是什么職位(產品經理、運營都行),先擠進去感受一下再說。
第三條,鎖定目標,主動出擊。 要是你心里已經有心儀的公司或團隊了(要是還沒,現在就開始找?。?,那就別等機會上門,主動去了解,去聯系,機會合適了就大膽爭取。其他的崗位、福利什么的,都往后排。
第四條,隨波不逐流。 前面三條是基于理想和主動的選擇,但現實骨感,計劃趕不上變化。萬一你暫時只能接受一個現實但并非首選的機會,這時候最要緊的是“隨波不逐流”——別像太多現實中的人那樣,時間一長就徹底被裹挾,只顧低頭搬磚,忘了當初抬頭時看見的那片星空(自己的目標)。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產品方法論集散地】,微信公眾號:【產品方法論集散地】,原創(chuàng)/授權 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Pixabay,基于 CC0 協議。
只要和價值觀對其,都OK的
現在來說,選擇創(chuàng)業(yè)公司可能會更合適
嗯,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想聽聽你的原因是?
我是大四學生,有兩段產品經歷,如果有機會,肯定想以進大廠為目標,但是我的學歷并不出眾,所以覺得進大廠太難了
進大廠確實不易,但不進大廠也不代表沒機會做出好產品,或先有經驗能力后,再進大廠的機會,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