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寶閃購,用拼多多的方式搶美團的生意

2 評論 3438 瀏覽 5 收藏 13 分鐘

在本地生活賽道競爭中,淘寶閃購憑借獨特策略實現(xiàn)訂單量突破,其借鑒拼多多以訂單為核心的邏輯,對美團長期依賴的騎手驅動模式形成沖擊,這場競爭既暴露了不同平臺的商業(yè)模式差異,也折射出行業(yè)格局重塑的新可能。

愛的反義詞不是恨,是冷漠,鎮(zhèn)定自若的反義詞不是急赤白臉,是無語。據(jù)說在看到淘寶閃購日訂單量份額首次超過美團,美團創(chuàng)始人王興無語了。眾多周知,美團能打仗、善打仗,是踩著數(shù)以萬計尸體活下來的,能扛著老牌BAT、新牌BAT的輪番攻擊,把份額越打越大,護城河越挖越深。前兩年,字節(jié)做外賣,前段時間,京東做外賣,我一直說,反復說,美團的護城河比想象中的深,深的多,深的多的多。結果這次,被淘寶啪啪啪啪的打臉。難道真沒有資本穿不透的護城河?難道把餓了么裝進淘寶,真就那么神奇?本著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躺一會兒再起來的原則,我這兩天看了一些資料才恍然大明白,真就是那句,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原來淘寶是用拼多多的方式,降維搶了美團的生意。更可怕的是短時間內(nèi),美團還真沒有好的反擊方式。這是美團外賣模式?jīng)Q定的。

01 騎手,美團外賣的關鍵一環(huán)

外賣,這生意確實難做,美團,燒了十幾年的錢,扛下了各方各面的罵,打完百度打阿里,打完阿里打抖音,打完抖音打京東,打完京東,你猜怎么著?又打起了阿里!

結果一算賬,光景好的時候一年凈利潤2.8%,稍微動一下干戈,半年就虧出個百億補貼。

為什么這么難?

外賣鏈條跟天津衛(wèi)一樣,太復雜。

想送好外賣至少折騰明白商戶、騎手、平臺、用戶四個環(huán)節(jié),同時讓四個環(huán)節(jié)有多難?就這么說,經(jīng)濟學、區(qū)塊鏈、教育等眾多行業(yè)都存在“不可能三角”,也就是一件事情但凡存在三個要素,同時搞定都不可能。

四個環(huán)節(jié)意味著什么?意味著比三個要素還多一個,而且這一點還是直接把三角形干成了三棱錐。

三棱錐有多難?他每一面都是不可能三角。

那美團是怎么解決的呢?騎手,關鍵破局點。

美團說自己以客戶為中心,消費者第一、商家第二、員工第三、股東第四。相比線上app的穩(wěn)定,線下是串聯(lián)商家、消費者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消費者下單后,多長時間收到,以何種方式收到,遇到問題的反饋,可以說,騎手是美團消費者體驗的第一責任人。搞定了騎手,就解決了八成以上消費者的問題。

于是美團一邊給騎手發(fā)包括基礎配送費、時段補貼、天氣補貼、特殊訂單、績效獎勵在內(nèi)的各種激勵,刺激騎手之間競爭搶單去跑,

一邊制定包括超時扣運費、階梯式扣運費、消費者投訴罰款、差評經(jīng)濟賠償在內(nèi)的各種懲罰措施:

事實證明,胡蘿卜加大棒,不但適用于拉磨的驢,同樣適用于拉外賣的騎手。

然后美團一騎絕塵,先把餓了么份額打的越來越小,接著把買了百度外賣的餓了么的份額打的越來越小,又抗住了京東的沖擊。

既然這套打法如此奏效,估計餓了么、百度外賣、京東琢磨著沒能耐創(chuàng)新,還不會致敬嘛,于是生搬硬套、照貓畫虎,以至于成為外賣行業(yè)的標準模式。

問題是簡單的抄襲復制不可能成為勝利者,照此發(fā)展下去,美團會繼續(xù)千秋萬載,一統(tǒng)江湖。

然后就不出意外的出現(xiàn)了意外。

被拼多多抄了家的阿里,發(fā)現(xiàn)了美團打法里的bug。

美團為什么要補貼騎手?因為騎手關鍵,激勵措施里已經(jīng)顯示他們確實連接了消費者和商家,他們維護了消費者體驗,他們保證了訂單的交付,保證了美團訂單總量的持續(xù)增長。

騎手只是保證訂單交付的手段,訂單是本質。

訂單?這可是阿里多么痛的領悟呀!

02 訂單?拼多多的啟示

拼多多怎么搶的淘寶的生意?

黃崢早在創(chuàng)業(yè)之初的2016年就給出了答案

拼多多和淘寶的模式有本質不同。淘寶是流量邏輯,主體是搜索,用戶要自己去找商品,所以需要海量SKU來滿足長尾需求;拼多多代表的是匹配,推薦商品給消費者,SKU有限,但要滿足結構性豐富。

淘寶一直倡導C2B但做不起來,就是因為淘寶的千人千面相當于個性化搜索,但搜索本身是長尾的,你就很難做反向定制。而拼多多是把海量流量集中到有限商品里,有了規(guī)模之后再反向定制,從而極大降低成本。

我給大家翻譯一下,拼多多贏在:挾訂單以令商家。

有了訂單,不愁商家擠破腦袋來做生意。

哪怕“跟著多多混,三天餓九頓”。

哪怕“拼多多開店就像人生,賺錢是過程,賠錢才是永遠的家?!?/p>

只要人多,人多訂單就多,量大了就有可能賺錢,結果就是一波又一波的商家,一邊罵著娘,一邊繼續(xù)跟拼多多混在一起,試圖賺上錢。

訂單?淘寶沒訂單嗎?

做電商也是哲學問題,哲學必須搞清楚蛋生雞還是雞生蛋,阿里、京東不約而同的選擇了“蛋”,阿里的使命叫“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京東自詡為供應鏈科技公司,都是從商家視角看電商,他們是在幫助商家賣貨,做流量、做用戶規(guī)模甚至支付、物流都是因為商家需要。

既然那么多蛋,那就做雞吧。拼多多選擇以“c端”為突破口,堅定的跟用戶站在一起。

為什么拼多多只有商品,沒有商家?因為用戶只需要購買商品。

為什么做僅退款?因為出現(xiàn)爭議,用戶的優(yōu)先級高于商戶。

為什么商品評價里沒有差評?產(chǎn)品功能里沒有購物車?因為差評和購物車是影響用戶決策,是某種意義上的減分體驗。

為什么要做百億補貼?因為用戶需要便宜,還需要對平臺的信心。

這些看起來似是而非的問題,站在用戶視角,一切為了從用戶出發(fā),一切為用戶服務,一切為了讓他們快速買到商品,一下子就都通暢起來。

用戶滿意了,訂單自然就來了,有哪個商家能拒絕訂單的誘惑?

于是在商家的美好夢想之中,拼多多反超了淘寶。

在此過程中,阿里肯定少不了復盤,反復對其顆粒度,洞察到了訂單是拼多多的關鍵抓手。那為什么不迭代新打法,以訂單的邏輯,打破行業(yè)壁壘,搭建新矩陣,下一盤大棋呢?

答案顯然是肯定的。

03 8000萬單,淘寶閃購的降維攻擊

前段時間,曾流傳著一份淘寶閃購專家紀要,即便阿里做了澄清,但以其記錄的詳細程度,澄清的含糊程度,以及刪除的力度,都足以作為參考。

據(jù)這份紀要顯示,訂單是淘寶閃購的破局點

淘寶閃購終極目標是在停掉補貼的情況下還能穩(wěn)在8000萬日訂單以上,換算成每天40億人民幣左右的交易額,可以盈利5000萬。

為實現(xiàn)這個目標,阿里也打造新模式

以訂單為可交易資源,比如一個網(wǎng)格里每天能產(chǎn)生多少單,一年下來利潤多少,那么負責這個網(wǎng)格的服務商在把單量做高之后還可以轉手賣給別人,交易的商品就是「一個日訂單xxx的網(wǎng)格」。

這種模式先進在哪里呢?咱們把“訂單”換成“土地”。

外賣模式出現(xiàn)之前,不存在訂單,美團選騎手破局實現(xiàn)了“耕者有其田”,只要成為騎手就有“地”耕,“按勞分配,多勞多得”,而阿里將訂單視為可交易資源,則類似“家庭聯(lián)產(chǎn)承包責任制”,網(wǎng)格服務商們只需要“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小崗村當年糧食產(chǎn)量增長2.7倍的事實告訴我們,“家庭聯(lián)產(chǎn)承包責任制”是真能充分調(diào)動起主觀能動性,最大化土地的價值。

從這個角度,是不是不難理解淘寶閃購的勢如破竹?畢竟對降維打擊要有起碼的尊重。

然而阿里這套模式也存在先天的問題,“家庭聯(lián)產(chǎn)承包責任制”需要有土地,但訂單不是土地,沒法像土地一樣實在、穩(wěn)定,因此,阿里必須也只能強行把訂單固定下來,也就是紀要里寫的8000萬單:

這8000萬單的構成預期是,4000萬餐飲外賣,1800萬商超日用,1400萬茶飲甜品,800萬品牌連鎖,這800萬的供給必須來自天貓,確定有利潤的;

也就是說為了保證“家庭聯(lián)產(chǎn)承包責任制”模式,不惜把天貓引入進來,當然按阿里的說法,這叫即時零售。

而這800萬天貓訂單也是阿里模式的殺手锏,眾所周知,美團也有餐飲、商超、茶飲,具體合作方式即便困難重重,但也可以談。

問題是美團上哪里找800萬品牌連鎖訂單?找黃崢借,還是找東哥借?

既降維攻擊你,還讓你沒法反擊,這是阿里出招狠辣之處,也是美團難受的地方。該如何解開這道難題?考驗王興智慧的時候到了。

而只要此戰(zhàn)不敗,蔣凡阿里太子的位子穩(wěn)了。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chǎn)品經(jīng)理作者【楊澤l社交式增長】,微信公眾號:【楊澤l社交式增長】,原創(chuàng)/授權 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chǎn)品經(jīng)理,未經(jīng)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xié)議。

更多精彩內(nèi)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chǎn)品經(jīng)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最后分析淘寶閃購占有訂單部分沒看懂,可以通俗一些嘛??

    來自北京 回復
  2. 美團外賣依賴騎手,淘寶閃購學拼多多抓訂單,雖模式有突破,但訂單穩(wěn)定性是隱患,二者較量將影響本地生活行業(yè)格局。

    來自新疆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