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百度3年了,我后悔嗎?

0 評論 2462 瀏覽 2 收藏 11 分鐘

這篇文章是作者駱齊在離開百度三周年之際所寫的反思與感悟,回顧了在百度的職場經歷以及離職后的成長與認知重構,對比了不同互聯網大廠的職場文化差異,分享了對未來職場發(fā)展的深刻思考。

三年前的今天,我清空了百度工位上的最后一件私人物品——一個印著“簡單可依賴”字樣的馬克杯。走出西二旗的玻璃大廈時,夕陽正斜斜地打在“熊廠”的Logo上。

望著中關村大街上川流不息的車流,內心交織著忐忑與期待。當時的我不會想到,這段離開百度的旅程,會讓我對職場生態(tài)、個人成長有如此深刻的認知。

今天,我想聊聊這在百度工作的兩年和離開百度這三年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悟。

01 在百度:當“簡單可依賴”遇上復雜職場

記得剛入職時,參與的第一個項目是某內容分發(fā)產品的迭代。我的指導人是一個在百度工作十年的“金度”。

在一次關鍵的產品改版中,我提出了一個基于用戶行為數據的全新交互方案。

她拋出靈魂三問:“這個功能有先例嗎?”“其他團隊做過嗎?”“老板明確說要做了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結論永遠是“再觀察下”。

后來我才知道,她連續(xù)五年績效那中等及以上,因為從不犯錯,也從不突破。這種“不犯錯哲學”像藤蔓般纏繞著創(chuàng)新,許多年輕產品經理的第一課。

這類 “穩(wěn)妥” 的決策在百度并不鮮見,老員工們更傾向于在既有框架內優(yōu)化,而非冒險嘗試顛覆性創(chuàng)新,不創(chuàng)新就不犯錯,不犯錯就能在這個位置繼續(xù)呆著。

這或許就是外界所說的 “老白兔” 現象的一種體現, 老員工像溫順的兔子一樣,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卻缺乏突破創(chuàng)新的勇氣。

另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是 “唯上” 文化。

記得有一次,我們團隊耗時兩個月打磨的方案,在高層會議上被一句 “感覺不夠驚艷” 推翻重來。

當時負責匯報的總監(jiān)在會后私下感慨:“有時候不是方案不夠好,而是沒有精準捕捉到領導的預期?!?/p>

這種決策模式導致團隊在日常工作中,往往需要花費大量精力去 “猜謎”—— 猜測上級的真實需求,而非專注于用戶價值的創(chuàng)造。

匯報文化更是百度的顯著標簽。每周的項目進度會,往往變成 PPT 制作大賽。有一次,我親眼看到一位同事為了讓 PPT 中的數據圖表更美觀,連續(xù)加班三天,而實際業(yè)務進展卻寥寥無幾。

這種 “重形式輕實質” 的風氣,讓很多真正有價值的討論被淹沒在精美的幻燈片中。

部門間的協作障礙也讓我頗為頭疼。

有一次跨平臺功能開發(fā)項目中,不同部門的成員在需求優(yōu)先級、技術方案選擇上各自為戰(zhàn)。當我們試圖推進技術方案時,另一部門堅持按他們的流程反復驗證需求,導致開發(fā)進度停滯;而我們反饋的技術難點,對方也選擇性忽視。

雙方在溝通中不自覺筑起高墻,只專注維護自己團隊的工作邊界,而不是以整體的業(yè)務目標來合作,最終項目在反復拉扯中以拼湊的方案交付,用戶體驗大打折扣。

后來我才意識到,百度內部的部門墻似乎格外厚重。

02 離開百度后的“認知重構”

2022 年,我從百度離開,加入了另一家互聯網大廠。入職第一天,HR 遞來的不是厚厚的員工手冊,而是一份《團隊協作指南》。指南開篇寫著:“我們相信,每個個體的價值都值得被尊重,每個創(chuàng)新的想法都值得被傾聽。” 這句話,讓我對新環(huán)境充滿期待。

在這里,決策過程更注重數據與邏輯。記得在一次產品方向討論會上,一位剛入職半年的應屆生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假設。團隊并沒有因為他的資歷而輕視,而是順著這個方向深度討論,然后啟動了 A/B 測試。兩周后,數據證明這個假設確實能提升用戶活躍度,方案順利落地。

這種 “唯數據而非唯上” 的文化,讓我真正感受到了產品經理的價值。

扁平化的管理架構也讓溝通效率大幅提升。

在新公司,我們采用 “小團隊 + 項目制” 的運作模式,每個項目由產品、技術、設計組成的 8 人小組直接對接業(yè)務目標。

這種結構讓決策鏈條大大縮短,一個功能從構思到上線最快只需要兩周時間。團隊成員每天站會同步進展,遇到問題當場解決,沒有繁瑣的匯報和審批流程。

更重要的是,扁平化管理賦予了員工更大的自主權。在一次用戶體驗優(yōu)化項目中,我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設計方案,雖然與現有框架有沖突,但經過團隊討論后,直接獲得了領導的批準。這種信任讓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職業(yè)成就感。

更讓我驚喜的是,公司鼓勵員工創(chuàng)新。

新公司鼓勵員工大膽嘗試創(chuàng)新。我們設立了 “創(chuàng)新孵化基金”,員工可以申請資金支持自己的創(chuàng)意項目。

例如,一位工程師提出了一個基于 AI 的內容生成方案,雖然初期效果并不理想,但團隊依然給予了持續(xù)的支持。經過半年的迭代,這個項目成功落地,為公司帶來了新的業(yè)務增長點。

這種創(chuàng)新文化讓我感受到了久違的激情。在一次頭腦風暴中,我提出了一個顛覆性的產品概念,雖然面臨技術和市場的雙重挑戰(zhàn),但公司不僅提供了資源支持,還給予了充分的試錯空間。

最終,這個項目雖然未能完全成功,團隊不僅沒有追責,反而組織了專門的復盤會,幫助我們總結經驗教訓。這種包容的文化,讓我敢于嘗試更多創(chuàng)新的解決方案。

03 對比中的思考

離開百度三年,我常常思考:為什么同樣是互聯網大廠,文化差異會如此顯著?或許可以從以下幾個維度來分析:

(1)組織架構的迭代速度

百度作為老牌巨頭,其層級化的管理架構在早期幫助其快速擴張,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決策流程。而我現在的公司,打破了傳統(tǒng)的部門壁壘,構建了很多虛擬項目組,這種策略不僅提升了響應速度,也讓資源配置更加高效。

(2)創(chuàng)新激勵機制的差異

百度近年來也在嘗試通過 “最高獎” 等方式激勵創(chuàng)新,但長期形成的 “穩(wěn)妥” 文化仍難以徹底改變。相比之下,當前的公司將創(chuàng)新指標納入日??己?,并設立專門的 “創(chuàng)新基金”,鼓勵員工探索新領域。這種機制上的差異,直接影響了團隊的創(chuàng)新意愿。

(3)人才結構的新陳代謝

隨著互聯網行業(yè)進入存量競爭階段,年輕員工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對新技術的敏感度愈發(fā)重要。百度的 “老白兔” 現象,本質上是人才結構老化的體現。而目前的公司,通過校招、社招和內部輪崗等方式,不斷注入新鮮血液,形成了更具活力的人才梯隊。

04 寫在最后

三年前離開百度時,我像攥著指南針卻迷失方向的旅人。如今再看,這段旅程更像是一場自我迭代的修行 —— 在不同職場生態(tài)的碰撞中,我學會用數據的理性校準方向,用人性的溫度澆筑決策,在試錯與突破間繪制出獨屬于自己的職業(yè)坐標。

站在 2025 年的十字路口回望,那些深夜的焦慮、項目的挫敗、突破后的狂喜,早已沉淀為職場鎧甲上的紋路?,F在的我,每天依然會面對新的挑戰(zhàn),但這種與問題博弈的酣暢感,正是對當初那個艱難抉擇最好的回應。

職場如浩瀚星河,每個公司都是獨特的星系。衷心祝愿百度在 AI 時代的浪潮中破浪前行,也希望每一位職場人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產品經理駱齊】,微信公眾號:【駱齊】,原創(chuàng)/授權 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