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下阿里,以及「高德掃街榜」

0 評論 419 瀏覽 0 收藏 5 分鐘

“掃街榜”的推出,不只是一次內容運營的嘗試,更是對美團地盤的精準切入。它背后藏著的是阿里對線下流量的重新理解、對商戶生態(tài)的再布局。本文將從產品視角出發(fā),聊聊高德的這步棋如何落子,以及它在阿里整體戰(zhàn)略中的位置與意義。

阿里推出了「高德掃街榜」,外賣的戰(zhàn)火燒到了「到店」場景。

之前京東入場外賣的時候,我談過一個觀點,即美團在「到店」和「到家」兩個場景上,擁有對于商家的絕對控制權。而京東的品質外賣定位,恰巧碰上了美團「到店」場景的核心商家,京東的仗肯定是贏不了的,因為京東沒有能力將「到店」場景能力補齊。

那么,阿里呢?

阿里如今在外賣市場的高投入能換回不錯的成績,除了餓了么多年的積累之外,最主要是外賣業(yè)務的商業(yè)模式決定的。

外賣是一個三邊市場,商家、騎手、用戶。但是外賣行業(yè)的網絡效應并不強,三邊市場同邊負效應。美團之所以過去能在外賣領域絕對領先,是因為經營、規(guī)模、精細化運營能力拉高了對手的競爭門檻。

而網絡效應決定了美團外賣并不是鐵板一塊,阿里僅用補貼就能拿回市場,甚至能長期重塑用戶的購買習慣,說明美團外賣的規(guī)模效應強是假象。

但阿里也要面對補齊「到店」場景能力的問題,否則美團在商家側還是有優(yōu)勢的。

所以今天,阿里又拿出了高德,這個MAU在國內排名第4的超級應用。

為什么是又?因為21年的時候,俞永福掛帥本地生活,“飛高了”組合就是高德打頭陣,口碑提供到店供給、餓了么提供到家供給,想要用高德地圖來效仿Google Maps。

4年過去了,一點水花卻都沒有。

美團在前,高德地圖的工具屬性再做電商,難度是很大的。看似外賣要比到店的經營壁壘高很多,但是到店的仗對于阿里來說,也許比外賣還要難打。

因為「到店」和「到家」兩塊業(yè)務的底層業(yè)務邏輯不同。

「到家」是貨架電商邏輯,拼的是價格和服務(履約效率等);

「到店」如今是貨找人邏輯,拼的是內容和供給;

所以,抖音做不成外賣,但做團購很厲害。

再談高德掃街榜,其實是新瓶裝舊酒。高德地圖一直就有本地生活的榜單,每個電商平臺也都有,只是換了個新名字。號稱的永不商業(yè)化,也有點偷換概念,哪個平臺榜單有商業(yè)化一說?難道還競價置頂嗎?

榜單不需要商業(yè)化,但是進入榜單的方式需要商業(yè)化,高德有自己的廣告平臺,充值投放可以加大商家的曝光,曝光高了就會增加導航量、收藏量,進而提高進入榜單的幾率。

阿里急于在「到店」場景上有所動作,但是給出的解決方案著實一般。

這也說明阿里管理層還沒想好到店這場仗該怎么打。高德在某些場景上,如「即時性、出行、附近」,的確是有差異化優(yōu)勢,但是,底層還是貨架電商的邏輯。

用貨架打貨架,高德贏不了,何況還包著工具的外衣。

阿里的本地生活生態(tài)缺失的「內容」版圖,才是「到店」場景取勝的關鍵。

本文由 @一無小疆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xié)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