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貨】從需求到功能的轉化過程
產品經理的最大作用是將需求轉化為產品或者功能,從需求到功能,會經歷哪些過程?本文總結了從需求到功能的轉化過程,希望對你進一步了解有所幫助。
“大部分的產品經理特別是數字化產品經理其核心價值就是如何去解決如何把需求轉化為用戶可使用、易使用、愛使用的并能夠解決業(yè)務實際問題的功能或產品?!?/p>
01 概述
產品經理最大的作用就是把需求轉化為產品(由很多功能組成的系統(tǒng),如果放在實物領域就是能夠滿足人們某些特定需求的載體),看了很多產品經理的工作方式,這10多年也和很多產品經理有合作過也了解他們的工作方式,發(fā)現從需求轉化為產品其實是一件很麻煩、很難的事。
一般來說從需求到產品大概可分為這幾個階段:用戶調研、市場分析、產品規(guī)劃、需求收集、需求分析、代碼開發(fā)測試、試運行、上線、迭代升級。
一般的產品經理很難負責所有的環(huán)節(jié),只有是某一個產品的負責人才會對整個過程負責,大部分的產品經理都是在產品規(guī)劃到代碼開發(fā)測試 這部分環(huán)節(jié)開展工作,而這個階段也是把需求轉化為功能的關鍵階段,解決的是做什么的問題。
在這個階段之前都是處于規(guī)劃、設計階段,更多的是論證可行性,在這個階段之后只是把已經確定的系統(tǒng)實現出來更多的是資源、時間、進度的問題,而只有這個階段會決定用戶使用你產品的體驗會如何,產品功能是如何能夠讓用戶獲得價值的。
很多產品經理忽視了這個階段最本質的價值輸出,陷入了一種解決問題的天性中了,用戶的需求即是他所面對的問題或者是體驗很差,產品經理在撲捉到用戶的需求后立即想的是如何去解決這個問題,缺少對真實訴求的分析,也缺少從系統(tǒng)設計的整體性層面去進行需求分析。
02 從需求到功能
大部分的產品經理特別是數字化產品經理其核心價值就是如何去解決如何把需求轉化為用戶可使用、易使用、愛使用的并能夠解決業(yè)務實際問題的功能或產品。
想要體現這個核心價值,產品經理不能成為用戶的傳話筒,一定要能夠透過現象看到用戶的真實訴求、底層需求,要看到情緒層面、價值層面的邏輯;也需要考慮系統(tǒng)整體架構的合理性,能夠從業(yè)務、應用、數據、體驗等不同維度去思考如何進行設計。
我舉幾個例子,看看大家在日常工作中有沒有遇到啊。
故事一:有一次在評審活動類型的產品需求時,只看到了前臺商城上面的頁面,并沒有對應活動配置的頁面,問產品活動時間如何控制、活動價格如何控制、活動庫存如何控制皆無法回答,和其討論時來了一句用戶只提了這些需求,產品不是業(yè)務的傳話筒和原型設計人員,我們是產品經理,我們需要搞清楚產品功能上每個字段、每個交互后面的邏輯、含義。
故事二:在幾年前,我們做過一個電商重構的項目,當時我負責商品、交易相關的功能模塊,在設計商品模塊時由于自己經驗也有限,只能從過往比較粗淺的經驗以及在網上找到的一些資料出發(fā)去進行功能設計??吹搅艘粋€完整的電商商品的功能結構-SPU+SKU的體系,當時把這個體系抄過來后還洋洋得意,感覺自己能夠實現如此復雜的功能模塊也是蠻厲害的,但上線之后發(fā)現很多問題,在電商的商品模型里面缺少供應鏈所需的業(yè)務邏輯,更多的是站在如何對商品進行售賣的角度出發(fā),但商品的庫存如何管理、采購環(huán)節(jié)需要什么關鍵信息、財務對商品又有一些什么需求并沒有在模型中進行提現,導致后期在上線后各方使用商品數據時還是比較混亂、無序。
故事三:設計一個移動端代客下單的功能,在產品經理和用戶進行詳細的需求調研、分析后,設計的整體用戶操作路徑為:訂單列表頁-新增訂單頁-選擇商品頁-填寫商品下單信息-回到新增頁-循環(huán)以上步驟,只支持單個單個商品操作,在選擇商品的頁面提供了搜索框和篩選條件,支持按商品名稱、編碼、規(guī)格搜索,支持按品牌、規(guī)格以及其它屬性進行篩選。從邏輯上面看這個功能設計的完全沒有問題,但在上線后,卻成為了員工們吐槽最多的功能。為什么呢?我們去調研了吐槽的實際使用人員,主要以下原因:
- 操作步驟太繁瑣,在一些訂單中經常會有超過5個以上的商品,用戶一次只能選擇一個商品操作,意味著下這個單需要至少操作25個動作;
- 在選擇并填寫好一個商品后,該商品顯示在了列表最后,但選擇完以后還需要用戶填寫一些內容,讓大家還需要增加一個下滑的操作;
- 在選擇商品的業(yè)務雖然支持了搜索和篩選,但是在搜索結果的排列上出現了問題,系統(tǒng)中有大量的很少使用的商品會排在列表中,影響大家快速找到自己想要的商品,等等在這一個功能上還有很多用戶吐槽的點。
以上的一些故事,相信大家可能也有遇到過類似的情況,而這些都是一個產品經理不夠成熟的表現,一個成熟的產品經理是能夠具備良好的從需求轉化成功能的能力,而不是簡單的去實現功能。要做好這種轉化工作需要產品經理具備一些專業(yè)的知識。
所有的系統(tǒng)功能都應該是為了業(yè)務落地的,業(yè)務在網絡空間的一種映射,比如說:庫存管理中有出入庫單,對應的就是實際業(yè)務中的出入庫操作;商品管理中有上下架功能,對應的其實就是現實業(yè)務中上下架商品的業(yè)務;在比如交易過程中有加入購物車、下單、支付等功能,其實也是對應我們現實購物場景中的實際操作。
我們要想做好需求轉化為功能的過程,第一步就是能夠對業(yè)務進行抽象建模,我們需要梳理清楚業(yè)務流程是從哪到哪,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涉及的角色、操作、處理邏輯有哪些,是怎么樣的,也需要明白這個業(yè)務流程最終給哪些用戶輸出了什么樣的價值。我們在做產品策劃的過程中腦子里面時刻要記住系統(tǒng)是業(yè)務在網絡空間的映射,脫離了業(yè)務流程、業(yè)務場景去設計功能都是閉門造車。
業(yè)務流程分析:
對業(yè)務進行梳理后,我們真正進入了需求分析的過程中,很多同學到這個階段不知道如何去開展工作,只能簡單的從需求中提煉一些表面的信息,直接去進行產品原型的設計,以為原型出來產品策劃的工作就基本完成了,這是打錯特錯的,你這樣做之后大部分的情況會陷入我們上面講的三個故事一樣的境地。
系統(tǒng)是業(yè)務在網絡空間的映射,在網絡空間中建設系統(tǒng)至少要在這幾個維度上去進行設計:數據結構、代碼邏輯、頁面交互,當然還需要在物理環(huán)境、網絡環(huán)境層面進行設計,但這些與產品的工作關聯性不大。
軟件系統(tǒng)說的簡單點就是使用角色對系統(tǒng)進行輸出,系統(tǒng)更具代碼邏輯做出必要的反應,給出輸出。
在前面業(yè)務分析的過程中我們梳理出來了角色、操作、處理邏輯以及每個節(jié)點的輸入和輸出,這些內容是我們做需求分析最核心的輸入,我們需要把這種業(yè)務語言轉換成軟件語言,我們可以從這些內容中提煉出關鍵的名詞、動詞以及一些限定詞匯,關鍵的名詞往往是我們功能操作的主要對象,我們也可以稱之為實體或對象,為了表達它們我們需要對這些概念進行定義,并通過主要的屬性以及生命周期去把定義顯性化,不同概念的差別也主要提現在了這些地方。
提煉出實體后,我們還需要去梳理各個實體之間的關系,能夠明晰哪些實體的變化會對其它實體有影響,影響是什么。這部分的分析結論,不是一蹴而就的,也是需要反復推敲琢磨的。能夠有類似以下的一些輸出物:
實體模型:
狀態(tài)機:
狀態(tài)描述:
以上的過程我們更多是在數據結構層面進行梳理,在這個過程之后我們還需要對業(yè)務邏輯進行抽象分析,我們需要能夠詳細定義如何去獲取或者接受輸入信息,輸入的信息有哪些內容,傳輸的方式是什么樣的,頻率如何,如果發(fā)生了極端情況我們如何處理。
然后我們需要對每個節(jié)點的業(yè)務邏輯進行分析,形成結構化的語言去進行描述,在系統(tǒng)中大部分的業(yè)務邏輯都是需要通過操作或者是系統(tǒng)自動的方式去觸發(fā)它,而具體的操作也是我們去進行業(yè)務邏輯結構化描述的起始點,從這里開始我們逐步分析這個操作對哪些實體有影響,影響了實體的哪些屬性的變化,這些影響是怎么樣去生效的,在系統(tǒng)中業(yè)務邏輯說到底就是用戶的操作對數據產生變化或者是能夠對用戶輸出特定的一些信息的規(guī)則、步驟,我們在描述這些規(guī)則、步驟的時候一定要互相獨立、完全窮盡,做到不遺漏、不重復。
最后我們還需要分析清楚當前的這個環(huán)節(jié)對后續(xù)那個流程節(jié)點或者是角色有影響,我們需要定義用何種方式去對影響他們,是通過實體屬性的變化產生了影響,還是通過下游環(huán)節(jié)輸入的形式,亦或者只是需要提醒或通知到某些角色即可。
通過以上幾個環(huán)節(jié),我們把產品功能設計中最為抽象的部分做完了,但在產品功能設計的工作中還有具象化的部分的工作,那就是如何把信息呈現并與用戶產生互動,這兩步的內容我們可以參考用戶體驗要素的模型中最上面三層:結構層、框架層和表現層。
- 結構層。關注產品的信息架構和交互設計,信息架構涉及如何組織和呈現內容元素,以促進用戶理解,交互設計涉及用戶如何與產品互動,包括點擊、填寫表單等操作。
- 框架層。關注產品的頁面布局和導航結構,包括banner的位置、按鈕的位置等,確保產品易于導航和使用。
- 表現層。關注產品的視覺傳達,包括色彩、字體、圖像等視覺元素,這些元素應與產品的整體目標和結構相協調。
此處不做過多的方法論的說明,需要的同學推薦可以去看一下《用戶體驗要素》這本書。輸出物一般為功能結構圖、用戶使用路徑圖、產品原型、設計稿等。
更想說的是,交互、視覺、用戶體驗這些內容很多時候是被大部分的產品不太重視的,總認為邏輯正確、模式正確那產品一定會成功,但我想說的是大部分的用戶他們不關心或者說首先關心的不是邏輯正確、模式正確,他們首先能夠感受到的是交互、視覺、體驗,好不好用、容不容易使用是他們首先能夠感受到的,只有他對產品功能的印象是正面的他們才有可能繼續(xù)使用或者是能夠“友好”使用你的產品。
我們做產品設計時既要能夠“從下往上看”(從數據-邏輯-應用-體驗),也能夠“從上往下看”以用戶視角去看自己設計的產品。
03 總結
以上是近期重新開始做具體產品設計工作的一些感悟、總結,也算是對自己這些年經歷的不同產品階段工作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問題以及如何去解決的一些思考,希望對在成長過程有相似困惑的產品經理有所幫助,也歡迎大家一起留言討論。
專欄作家
不可分類者,微信公眾號:數字化產品,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專注于電商中臺的產品設計,擅長產品規(guī)劃及需求分析;熱衷于研究中臺、SaaS等領域的最新產品形態(tài)。
本文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有的不錯哇 ,大佬有這方面的書或資料推薦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