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狗飯”,拼好飯是如何得罪外賣騎手的?
你吃過“狗飯”嗎?這不是一句玩笑,而是外賣騎手對“拼好飯”的真實稱呼。從吐槽到抵制,從算法到配送費,這篇文章講述了一個關于平臺、騎手與消費者之間的隱秘戰(zhàn)爭——在數(shù)字洪流中,每個人都在被迫奔跑,卻無處可逃。
你吃過狗飯嗎?先別急著否認。
前兩天,一位廣東的網(wǎng)友發(fā)視頻稱,自己點的“拼好飯”外賣,騎手送餐時卻當面稱這是“狗飯”。
當事人與騎手理論,騎手卻說:“我們平臺都叫狗飯”,“我們叫習慣了”。
平臺都叫狗飯,叫習慣了….從這些言辭來看,這并不是一件可以簡單歸因為“這個外賣員素質(zhì)低”的事情,它更多反映出整個外賣騎手群體對“拼好飯”的不待見。
無獨有偶,去年11月,同樣也有一起因為外賣員吐槽拼好飯的新聞沖上熱搜。當時一位外賣騎手因為不滿接單收入,在網(wǎng)絡上發(fā)視頻稱“準備隨機抽個拼好飯吐口水”,并稱3.4的配送費,客戶還不停催….
可以看到,從去年到今年,外賣騎手對于拼好飯的惡意,并不是一件短期的事情。
世界上很少有無緣無故的惡意,那么在這件事情背后,外賣員又是如何對“拼好飯”進行抵制的呢?
一、拼好飯的“多贏”邏輯
“你不會是拼好飯吃多了吧?”
“一天三頓拼好飯,身體硬過奧特曼”
“拼好飯能不能吃,我的胃自有定奪”
因為便宜,甚至過于便宜,所以上線至今,網(wǎng)絡上其實一直不缺關于拼好飯的吐槽。但與外賣騎手帶著惡意的攻擊不同,網(wǎng)友們關于拼好飯的言論更多是一種帶著玩梗的自嘲。
某種程度上,它甚至可以被當做一種群體之間的相互認同,并成為當代年輕人的一種社交貨幣。
年輕人雖然嘴上說著不要,但身體卻很誠實。
數(shù)據(jù)顯示,截至2025年7月12日, 美團拼好飯單日訂單量突破3500萬單,成為外賣行業(yè)增長最快的創(chuàng)新產(chǎn)品。而在商家層面,漢堡王、老鄉(xiāng)雞、茶百道、滬上阿姨等超5000家餐飲品牌也已經(jīng)入駐拼好飯。
數(shù)據(jù)增長背后,代表著市場的認可。
比如在商家層面,拼好飯雖然價格低,利潤薄。但平臺并不對拼好飯進行額外抽成,商家賣多少錢就能得到多少錢。所以商家只需要報一個能夠覆蓋成本的價格,就能賣一單賺一單。
對于商家而言,人員、設備店面租金的成本是固定的,在精力許可的情況下,多出單自然能夠多賺錢。甚至如果食材消耗量大,在采購時還可以拿到更便宜的價格,也能擠出一部分利潤。
而這個邏輯在消費者面前則更加直觀,就是消費者獲得了更便宜的外賣。
這顯然是一個多贏的局面,商家獲得了更多的訂單,更多的曝光,消費者也獲得了實惠。
但在整個鏈條中,一個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卻被所有人若有若無的忽視了——那就是騎手。
二、被忽視的騎手利益
在美團的設計中,拼好飯是“消費者集中下單、商家集中制作,騎手集中配送”,通過規(guī)模和效率來降低成本,實現(xiàn)價格的整體下降。
這個故事在消費者和商家層面當然都是可以講得通的,但唯獨在騎手這里出了問題。
講這個問題之前需要先明確一個事情:除了部分搶單的眾包騎手之外,其他騎手是不能無責拒絕拼好飯的訂單的。如果多次拒絕,系統(tǒng)會降低騎手的訂單分配數(shù)量,從而影響收入。
好了,在這個背景下,眾所周知,騎手配送按單結(jié)算,送的多才掙得多。影響騎手收入的關鍵因素無非兩個,一是訂單配送單價高低,一是訂單配送的效率。
集中配送的邏輯,是讓騎手一次取到更多訂單,然后進行統(tǒng)一配送,相當于節(jié)省了時間,又提高了配送量,騎手的收入也會增加。
但這個邏輯忽略了一個問題,即騎手的終端配送仍然是分散的。
“通常是相近的小區(qū),即便在同一個小區(qū)也是不同樓棟,不同單元,上樓下樓等電梯,同樣要浪費很多時間,和送普通外賣差別不大。”北京的一位騎手表示。
所以集中配送這件事,本質(zhì)上并沒有提升騎手太多的效率。當然,如果配送費不變,或者只是略微降低的話,這件事情對于騎手而言仍然是劃算的。
但問題就出現(xiàn)在這里,拼好飯的配送單價要比普通訂單低太多。
“(送餐)訂單的價格每單都不一樣,跟距離、高峰期,天氣這些因素都有關系?!北本┑囊晃或T手向我們介紹,普通訂單的價格在4~8元左右,平均下來大多都5到6元,但拼好飯價格卻只有3塊左右。
另一位北京的外賣小哥向我們展示了一個訂單,系統(tǒng)一次給他派了五個訂單,分布在兩公里范圍內(nèi)的兩個小區(qū),而整體配送費只有5元,平均每單只有一塊錢。
不同地區(qū)拼好飯的價格也不一樣,山西的一位外賣小哥表示,拼好飯日常的價格就3元,極端天氣可以到3.5。
深圳一位外賣小哥介紹地更加詳細:“拼好飯給暢跑(美團外賣騎手的一個類別)起步2.5元,一公里內(nèi)加0.5元,2~3公里加1元,整體不會超過5元。眾包稍微高一點,2公里內(nèi)3.8元,3公里有些會給到4.8,有時候也有5.2元。”
在一些三線或者四線城市,這個價格還會更低,只有1~2元左右。
除了單價更低之外,拼好飯的配送還沒有一些額外的權益,比如跑單禮。
這是美團為了激勵騎手設置的一種獎勵,比如跑滿一定數(shù)量的訂單可以獲得幾十到上百元不等的獎勵。許多騎手通過這種方式來平衡低單價的訂單,提高整體收入,但在拼好飯上面卻行不通。
除此之外,對于騎手來說,拼好飯訂單還會擠占配送資源。
畢竟外賣箱的空間是有限的,在高峰時期,拼好飯的訂單多了,箱子里能裝的普通訂單就少了。
一位騎手表示,“拼好飯在高峰期,一派單就是7~8單,稍微多點就是10單起步,裝完拼好飯都裝不了其他訂單了。”
在這樣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騎手開始對拼好飯產(chǎn)生惡意。
比如有騎手在社交媒體上發(fā)言稱:拼好飯到地方打電話讓他們自己下來拿,不下來就直接加餐….一些騎手則直接將同一個小區(qū)的拼好飯訂單統(tǒng)一放在小區(qū)門口,因為這樣做可以節(jié)省上樓下樓的時間,一次完成更多訂單的配送。
然后,矛盾就開始產(chǎn)生了。
消費者會認為自己受到了歧視,而騎手則會覺得,同樣的勞動沒有獲得應得的回報,然后雙方的矛盾開始激化。
但這件事情,騎手有錯嗎?并不完全。
消費者的問題嗎?那更是無辜。
本質(zhì)上,騎手和消費者的互掐,也只是兩個底層的、無辜的人相互傷害而已。而真正造成這個問題的既得利益者,卻完美隱身在了所有輿論的背后,悄無聲息。
未來,拼好飯的訂單量顯然還會繼續(xù)增長。商家在薄利多銷驅(qū)動下,還會不斷提高效率,減少食材,壓低價格,將鍋鏟輪出火星,在激烈的競爭中拼得一線生機。
外賣騎手仍然在算法的推動下,從一個紅綠燈飛馳到另一個紅綠燈,從一個單元樓爬上另一個單元樓。
消費者一邊吃著便宜的外賣,一邊又將購買便宜外賣受到的所有窩囊氣一股腦地在網(wǎng)上向著騎手和商家傾瀉而去。
然后,一切進入下一個輪回。
數(shù)字還會繼續(xù)上漲,因為這個系統(tǒng)一旦運轉(zhuǎn)起來就不能停下,每個人都被困在其中,成為巨大數(shù)字增長中的一個微末的齒輪。然后也沒有人可以拒絕。
作者丨山茶 編輯|錢江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chǎn)品經(jīng)理作者【有界UnKnown】,微信公眾號:【有界UnKnown】,原創(chuàng)/授權 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chǎn)品經(jīng)理,未經(jīng)許可,禁止轉(zhuǎn)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xié)議。
拼好飯的平臺本身就應該去解決這樣的問題,而且它本身就是問題的締造者,如果配送費是同一個價格,那騎手會因為量大而感覺到欣喜,和消費者之間就不會有矛盾??墒瞧脚_為了所謂的創(chuàng)新產(chǎn)品,為了市場的認可,摒棄了自己的責任。騎手如果能團結(jié)起來,拒絕拼好飯的訂單,也是一種辦法,可是騎手是底層人物,做一單有一單的收入,收入不夠就無法有足夠抗爭的勇氣。算法本身用獎懲機制,讓其在忙碌中無從思考。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剝削
拼好飯以低價獲客、幫商家增量,卻因低配送費、無跑單禮、擠占資源得罪騎手,致騎手消極配送,引發(fā)騎乘矛盾,平臺隱身,暴露外賣生態(tài)利益失衡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