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說不能以找對象的思路找合伙人?

3 評論 2424 瀏覽 6 收藏 9 分鐘

單身男女,志趣相投更容易在一起?還是更傾向于找一個和自己性格互補的?傳統(tǒng)社會里,強調門當戶對;而現(xiàn)代社會,人們的流動性提高,選擇范圍更大,灰姑娘的故事就更容易發(fā)生了嗎?

經濟學人雜志2018年8月,有一期的封面主題是線上約會,這篇文章披露了一個驚人的數(shù)字,在全球婚戀網站的月活躍用戶高達2億人,在美國超過3分之1的新婚夫婦是通過網絡婚戀平臺結婚的。

文章的作者提了一個跟我們前面同樣的問題——選擇范圍的擴大,會讓更多的背景迥異的情侶邁入婚姻的殿堂嗎?

從跨種族的婚姻數(shù)量來看,答案是肯定的,婚戀平臺提高了不同膚色的人通婚的概率,這一點,對緩和種族的矛盾做出了貢獻。

從社會階層的角度看,答案卻是否定的,也就是說,門當戶對的婚姻質量更高。

人們的選擇范圍擴大了,找到和自己背景相似的人的機會也更多了,結果就是通過網絡平臺、結婚的伴侶,不僅門當戶對,而且教育收入乃至性格、顏值都更加的匹配。

和我們很多人的印象相反,通過網戀而結緣的伴侶相比,線下認識的夫婦對婚姻的滿意程度更高,離婚率也更低。

當然,相親也算是其中一種吧,至少見過面、聊過天,哈哈哈……

婚姻網絡的這種同質性特征,其實是大部分社會網絡的一個普遍特征。

同質性

在我們中國有一句古話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講的就是同質性。

美國杜克大學的一個社會學家進行了研究,他發(fā)現(xiàn)無論是在婚姻網絡、朋友網絡還是工作交流的網絡里,大部分的社會關系總是建立在彼此相似的個人之間。

結論:雖然灰姑娘的故事讓人向往,但是能夠與背景差異很大的人結婚或是得到貴人提攜的,也都只是幸運的少數(shù)人。

大部分人的社會關系都存在于一個有限的圈子里,即,與自己性格愛好、價值觀相似的人,建立友誼或者結成連理。

同質性存在的原因1——選擇效應

因為和相似的人交流會更加愉快,更容易產生互動,建立信任感,所以,我們都喜歡在相似的圈子里尋找伙伴,同質性的關系也會更融洽。

例子:《中國合伙人》:三個人同一所大學,都有遠大的夢想,都不斷地碰壁,最后一起創(chuàng)辦了新夢想學校。即,理想相同、經歷類似,使這三個人合作的基礎。

同質性存在的原因2——影響效應

這是對投資性的另一種解釋,這個效應在中國古畫里也有對應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例子:《今日說法》:A一開始并不吸毒,但認識了吸毒的朋友B,從此成為了吸毒者。A一開始遵紀守法,可是認識了社會上的犯罪分子B,也被拉下了水。

簡單來說,人們往往被朋友影響成為以朋友相似的人。

無論是選擇效應還是影響效應,結果都是一樣,社交網絡里相似的人會聚集在一起,他們也會隨著時間發(fā)展變得越來越像。

同質性的經濟領域——普遍存在

數(shù)據分析: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分析全國2577家風險投資機構的超過2萬次的投資事件,該研究團隊發(fā)現(xiàn)相似的風投機構之間,更容易產生合作。

若兩家機構過去所投的行業(yè)范圍越相似,越傾向于投資同一家創(chuàng)業(yè)公司

若兩家機構過去所投的地域范圍越相似,他們也越傾向于投資同一家創(chuàng)業(yè)公司

若他們都是國有風投、外資風投或者對應的風投,他們就越傾向于投資同一家創(chuàng)業(yè)公司

越是在經濟不發(fā)達的省份,這種同質性合作的傾向就越明顯

這是風投機構應對市場環(huán)境不確定性的策略,這不能不說是非常明智的選擇。

疑問:那么同質性的投資合作也和上面提到的同質性婚姻一樣,會帶來更好的結果、更高的投資回報嗎?

例子:阿里巴巴的融資歷程,那可是五花八門讓人大開眼界,乍一看,就像是開了一個全球投資峰會。

按找老婆的思路去找合伙人,那公司離嗝屁就不遠了

你可能會問::既然,絕大部分風投合作都是同類相吸,為什么阿里要接受這樣奇怪的投資組合呢?

文化價值觀的差異,會增加這些投資人相互爭吵的可能性。就連吵架,這些機構好像都沒有相同的語言,搞飛機嘞?

這就涉及到第二個話題,異質性的優(yōu)勢。

異質性的優(yōu)勢——多樣性的優(yōu)勢

管理學的研究發(fā)現(xiàn),背景差異較大的高管團隊跟能夠從不同的視角看待問題,有著更高的效率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組織之間這種效應同樣存在。

如果一個風投機構,選擇和背景差異大的機構合作,他的投資績效會更優(yōu)秀,而被很多背景不同的風投機構投資的創(chuàng)業(yè)公司也更容易上市或者被高價并購。

重點:在創(chuàng)業(yè)公司發(fā)展的后期,這種效應更加的明顯。

比如阿里的多元化融資背景,就能夠幫助他拓展業(yè)務渠道,獲得很多的外部資源(特別是在國際化擴張的渠道上,作用巨大)。

跨界:這個原理在科學研究領域也同樣使用。

美國西北大學教授在科學雜志上發(fā)表了系列文章,討論研究團隊的多樣性,對創(chuàng)新的影響。

他發(fā)現(xiàn)以前的學者喜歡單打獨斗,現(xiàn)在出自多個合作者的研究,不僅數(shù)量越來越多,質量也越來越高。

在合作的研究里,不同高校學者合作的成果,比同一所高校學者合作的成果更具有創(chuàng)新性。

還有合作者之間,如果他們的專業(yè)背景差異越大,成果的創(chuàng)新程度和影響力也會越高。

一篇論文,如果引用了來自不同領域的文章,那么這篇入門會更具有創(chuàng)新性論文的引用率也會增加。

情感趨向

朋友和婚姻關系,統(tǒng)稱為“情感趨向”的連接,這種連接更容易在“同類相吸”的原則上建立起來,同質性連接會更加穩(wěn)固質量更高。

任務趨向

比如商業(yè)合作和科學研究異質性的連接,更有利于個人的長期發(fā)展,多樣的異質性的社會關系,有利于我們接觸到更廣泛的機會,并更新自己看問題的方式。

所以說,我們要突破人類交往的同質相吸的本能,跳出日常圈子,擁抱異質性就會擁有更多的機遇。

讀而思

你身邊是什么樣的人,你就是什么樣的人!

你是什么樣的人,你身邊就是什么樣的人!

 

本文由 @茶壺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xié)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申請轉載。如何聯(lián)系到@茶壺?

    來自上海 回復
    1. chahushui

      或者看的賬號描述

      來自河南 回復
  2. 《多樣性紅利》

    來自江蘇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