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帶你讀懂千百年來 “李善德” 們如何優(yōu)化生鮮供應鏈

0 評論 831 瀏覽 0 收藏 14 分鐘

從貴妃“三千里求荔枝”的典故,到如今30分鐘送達的生鮮平臺,千百年來的“李善德們”始終在為效率與體驗競速。這篇文章帶你走進荔枝背后的“供應鏈武林”:解構生鮮履約中的關鍵人、關鍵環(huán)節(jié)與關鍵變量,讀懂從古至今如何用技術和機制優(yōu)化一顆果子的旅程。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p>

杜牧這首《過華清宮絕句三首?其一》,短短 28 字,道盡了唐朝版 “極速生鮮配送” 的瘋狂。為博美人歡心,唐玄宗大手一揮,荔枝從嶺南出發(fā),跨越千山萬水,歷經十一天抵達長安,沿途不知累死多少驛馬,耗費多少民脂民膏。要是當時有熱搜,# 貴妃的荔枝 #鐵定能爆,閱讀量分分鐘破億。

再看看現在,荔枝季一到,各大超市、水果店擺滿了新鮮荔枝,價格親民,普通老百姓都能敞開肚皮吃。短短千把年,荔枝就從 “貴妃專享奢侈品” 變成了 “全民水果”,這背后生鮮供應鏈的進化堪稱一部現實版 “速度與激情”。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AI+生鮮運輸,怎么把荔枝帶到了我們身邊

運輸:從 “累死驛馬” 到 “光速瞬移”

在《長安的荔枝》里,小吏李善德為了把荔枝運到長安,那真是煞費苦心。又是計算竹筒密封濕度,又是研究冰鎮(zhèn)溫度,還要精確規(guī)劃驛站換馬點間距,像個強迫癥晚期患者。即便如此,11 天的運輸時長,還是讓荔枝損耗慘重,價格貴得離譜。要是擱現在,李善德估計得被電商平臺的 “次日達”“當日達” 逼瘋。

如今的生鮮運輸,簡直開了 “外掛”。順豐每年夏天都會開通 “荔枝專機”,從廣東茂名起飛,3 小時就能把新鮮荔枝送到北京消費者手中,比孫悟空的筋斗云還靠譜;粵港澳大灣區(qū)的 “荔枝專列” 更絕,上午還在枝頭曬太陽的荔枝,下午就成了廣州人餐桌上的餐后水果。公路運輸有順豐的智能調度系統盯著,就像給司機配了個 24 小時在線的導航大神,“最后一公里” 配送比外賣小哥還準時,古代驛卒見了都得跪服。

AI 在運輸中就是個超級智能的 “交通指揮官”。順豐的大模型系統每天要處理 200 多萬條配送路徑,相當于同時給幾百萬人規(guī)劃出行路線。它通過遍布各地的攝像頭和傳感器當 “眼睛”,哪段路堵車、哪個區(qū)域下雨、哪輛車快沒油了,看得一清二楚。

去年荔枝季,廣東突降暴雨,系統在 10 分鐘內就給所有運輸車輛重新規(guī)劃了路線,不僅讓干線運輸成本下降 12%,極端天氣下的準時送達率還飆到了 92%。這要是換了古代驛卒,估計只能在雨里哭著等天晴,耽誤個三五天都算運氣好。

倉儲:從 “簡陋冰窖” 到 “智能保鮮艙”

古代倉儲條件簡陋,荔枝保鮮基本靠運氣。冰窖是當時的 “高科技”,但保溫性差,溫度像坐過山車一樣忽高忽低,荔枝放進去沒幾天就開始 “鬧脾氣”,不是褐變就是腐爛。而且倉儲功能單一,就是個簡單的 “臨時中轉站”,沒辦法根據運輸進度靈活調配貨物,李善德只能眼睜睜看著荔枝在倉庫里慢慢變質。

現代倉儲可就成了荔枝的 “豪華度假酒店”?;浭滏湹膶I(yè)冷庫能把溫度精準控制在 – 25℃~15℃,濕度誤差不超過 3%,就像給荔枝量身定制了個恒溫恒濕的 “總統套房”。智能溫控系統 24 小時巡邏,一旦發(fā)現溫度、濕度不對勁,立馬自動調整。再加上氣調保鮮技術,通過調節(jié)倉庫里的氣體成分,讓荔枝 “呼吸” 得舒舒服服,保鮮期輕松延長到 15 天以上。要是古代有這技術,李善德的頭發(fā)至少能保住一半。

AI 在倉儲里就是個 “智能大管家”?;浭滏溣脭底謱\生技術,在電腦里建了個和真實倉庫一模一樣的 “虛擬倉庫”,通過這個 “替身” 研究怎么擺放貨物、怎么調節(jié)溫度最節(jié)能。去年夏天,這套系統讓分揀區(qū)能耗直接降了 27%,同時還保證商品品質達標率高達 99.8%。這就好比以前家里東西隨便堆,又占地方又難找,現在有了 AI 這個 “整理大師”,不僅井井有條,電費還省了一大筆。

供應鏈:從 “單打獨斗” 到 “抱團取暖”

古代生鮮供應鏈各環(huán)節(jié)像一盤散沙,種植戶、采購商、運輸方、驛站各自為政,利益不一致,溝通成本高得嚇人。李善德為了完成任務,得挨個去 “公關”,和果農談采購價,給驛丞送好處,甚至還要討好楊國忠這樣的權貴,累得半死不說,效率還低得可憐。而且信息極度不透明,荔枝從嶺南出發(fā)后,長安這邊兩眼一抹黑,只能干等著,完全沒辦法根據實際情況調整計劃。

現代生鮮供應鏈成了緊密協作的 “超級戰(zhàn)隊”。拼多多的 “農地云拼” 平臺把種植、采購、運輸、銷售等環(huán)節(jié)串成一條線,信息實時共享。

海南的荔枝農戶打開手機 APP,就能知道全國人民下周想吃多少荔枝,提前安排采摘;采購商盯著運輸進度調整發(fā)車時間;消費者下單后,能一路追蹤荔枝從枝頭到舌尖的 “旅程”,每一步都看得明明白白。這就好比古代打仗,以前是各部隊各自為戰(zhàn),現在是海陸空聯合作戰(zhàn),戰(zhàn)斗力根本不是一個量級。

AI 在供應鏈協同中就是個 “超級聯絡員”。拼多多的 AI 系統能提前 15 天預測荔枝需求,去年海南荔枝產區(qū)靠這招,讓果農們不再盲目采摘,糾紛率直接下降 60%。它還像個公正的 “法官”,通過算法算出種植戶、運輸商、銷售商該得多少利潤,誰也別想多占誰便宜,大大減少了因為分賬不均吵架的情況。

保鮮技術:從 “經驗瞎蒙” 到 “科學控鮮”

古代保鮮技術基本靠經驗摸索,沒有科學依據,就像在黑暗中瞎摸。李善德嘗試的鹽洗法、竹籜密封法、冰窖降溫法,雖然有點效果,但到底鹽濃度多少合適、溫度控制在多少最佳,完全不清楚,只能一遍又一遍地試錯。所以即便用了這些方法,荔枝從嶺南到長安的損耗率還是高達 70% 以上,大部分荔枝都在半路 “犧牲” 了。

現代保鮮技術建立在科學研究基礎上,精準又高效??蒲腥藛T把荔枝的生理特性研究得透透的,知道它們的呼吸速率會隨溫度升高而加快,于是搞出 “采后立即預冷至 5℃”+“真空包裝減少氧氣”+“冷鏈全程控溫” 的組合拳,把損耗率穩(wěn)穩(wěn)控制在 5% 以內。AI 系統更厲害,通過分析不同荔枝品種的基因數據,給它們量身定制保鮮參數,就像給每個荔枝都配了專屬 “營養(yǎng)師”。

這套系統會時刻 “觀察” 荔枝的一舉一動,比如釋放了多少乙烯氣體、呼吸有多快,然后根據這些數據調整保鮮環(huán)境。針對 “妃子笑” 荔枝,它算出 0℃+3% CO?的環(huán)境最適合,在這樣的 “小窩” 里,“妃子笑” 能保鮮 15 天,損耗率從 36% 直接降到 7%,簡直是給荔枝找到了長生不老的 “秘密基地”。

AI:為生鮮供應鏈裝上 “最強大腦”

AI 在現代生鮮供應鏈里,就像給整個體系裝上了 “最強大腦”,讓效率實現了質的飛躍。

運輸環(huán)節(jié),順豐的大模型系統每天處理 200 萬 + 配送路徑,靠實時整合路況、天氣、車輛狀態(tài)等信息,給運輸路線做 “最優(yōu)解”。去年荔枝季廣東暴雨,系統 10 分鐘內就完成所有車輛的路線調整,不僅讓干線運輸成本降了 12%,極端天氣下準時送達率還高達 92%,比諸葛亮借東風還靠譜。

倉儲方面,粵十冷鏈的 AI 系統通過分析銷售數據,能提前預測未來幾天的銷量,自動調整庫存量,既不會讓貨物堆成小山賣不出去,也不會讓消費者想買卻買不到。它的數字孿生技術還能優(yōu)化能耗,讓分揀區(qū)能耗降低 27%,同時保證商品品質達標率 99.8%。

供應鏈協同上,拼多多的 AI 系統提前 15 天預測荔枝需求,反向指導海南果農安排生產,讓糾紛率下降 60%。它還能通過算法公平分配利益,減少供應鏈上的矛盾。

保鮮技術領域,AI 系統給 “妃子笑” 定制 0℃+3% CO?的保鮮環(huán)境,讓保鮮期延長到 15 天,損耗率從 36% 降至 7%,還能實時監(jiān)測保鮮狀態(tài),一有異常就報警調整。

貴妃吃不到的,現在我們隨便吃

從古代到現代,生鮮供應鏈的變化堪稱 “史詩級”。以前,荔枝是楊貴妃等權貴的專屬,普通老百姓只能 “望荔興嘆”;現在,憑借順豐的 “荔枝專機”、粵十冷鏈的智能倉庫、拼多多的協同平臺,再加上 AI 這個 “超級外掛”,荔枝自由早已不是夢,各種生鮮產品都能輕松走進千家萬戶。這不僅是技術的勝利,更是社會進步、發(fā)展成果惠及大眾的體現。

不過,咱們也不能驕傲?,F在還有些問題,比如果農反映的 “快遞比果貴”,小果農因為發(fā)貨量小,快遞費居高不下,影響收益。這就需要主管部門和地方政府出面協調,幫助小果農對接大平臺、大物流企業(yè),靠規(guī)模效應把物流成本降下來,實現果農、消費者和產業(yè)鏈的多贏。說不定未來,我們還能吃到更新鮮、更便宜,甚至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生鮮美味呢!

本文由 @被業(yè)務逼瘋的后臺人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