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盤一個AI旅行產品構思,我們如何把“選擇題”做成了“故事會”?
旅游決策,不只是選擇題,更是情感敘事。這款AI旅行產品從意圖理解到氛圍激發(fā),將“用戶決策過程”重構為“故事線索構建”。本文復盤這套從功能到語境的構思路徑,探索產品如何用“擬人化引導”激活潛在決策。
今天想和大家拆解一個我們最近在打磨的旅行產品構思。起因很簡單,就是我們發(fā)現(xiàn),旅行App這個賽道實在是太“卷”了。大家都在做比價、做篩選、做推薦,想盡辦法給用戶提供“更多、更快、更省”的選擇。
但我們一直在反思一個問題:給用戶無限的選擇,真的讓他們更快樂了嗎?
有沒有可能,當用戶在幾十個酒店頁面之間反復橫跳、耗費數(shù)小時后,他們收獲的不是選擇的快感,而是“害怕選錯“的深度焦慮?
正是基于這個反思,我們嘗試跳出“工具思維”,去挖掘一個被巨頭們忽視的用戶情感洞察。今天,我想把這個有趣的思考過程和大家分享一下,希望能給大家?guī)硪稽c新的啟發(fā)。
第一部分:我們的“Aha Moment”——發(fā)現(xiàn)用戶內心的“雙面人生”
我們發(fā)現(xiàn),幾乎每一個旅行者的內心,都住著兩個既矛盾又和諧的“小人兒”:
- 一個是“聰明的價值發(fā)現(xiàn)者“:他追求的不是絕對的低價,而是“用有限的預算,撬動了最大快樂”的那種智力上的成就感。比如用一頓快餐的錢,吃到了本地人才知道的神級路邊攤。我們管這叫“性價比優(yōu)先線路”,但它的內核是“高性價比的智慧”。
- 另一個是“生活品質的追求者”:他渴望在某個特殊時刻,能毫不猶豫地犒勞自己,創(chuàng)造一個“值得銘記一生的瞬間”。他買的不是服務,而是一個夢想的兌現(xiàn)和一段美好的回憶。我們稱之為“優(yōu)質線路”,內核是“把錢投資在回憶上”。
絕大多數(shù)App,都在強迫用戶在這兩個“自我”中二選一。而我們的“Aha Moment”則是:為什么不能兩個都擁有呢?
我們要做的不應該是裁判,而應該像一個懂他的摯友,把兩種最好的可能性都精心打包好,擺在他面前說:“嘿,無論你想扮演哪個角色,這都是為你準備的、最精彩的劇本。”
這就是我們整個產品設計的原點:二元選擇的魅力 (The Power of Duality)。
第二部分:從洞察到落地——我們如何設計三個“價值鉤子”
一個好的洞察如果不能落地為用戶可感知的功能,那就只是空中樓閣。所以,我們圍繞這個“雙面人生”的洞察,設計了三個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價值主張,或者說,三個能讓用戶“哇哦”出來的產品點。
價值點一:交付“決策自信”,而不只是“一堆選項”
- 我們想解決什么?解決用戶“怕選錯”的焦慮感。
- 我們是怎么做的?我們不提供清單,而是提供兩個“閉眼入都不會錯”的精選答案。同時,在產品呈現(xiàn)上,用感性的“人格化”標題來放大這種自信:實惠線路->“輕裝上路:聰明旅者的發(fā)現(xiàn)之旅”優(yōu)質線路->“犒賞時刻:不容錯過的品質之選”
- 背后的思考:我們想讓用戶從“我該怎么選?”的疑問句,變成“原來兩種選擇都這么棒!”的感嘆。營銷上,我們的口號也從“幫你省錢”變成了“告別選擇困難,兩條路都是好風景”。
價值點二:交付“故事腳本”,而不只是“一條路線”
- 我們想滿足什么?滿足用戶創(chuàng)造和分享故事的深層社交需求。
- 我們是怎么做的?我們構思了一個叫“一鍵生成旅行海報“的功能。當用戶選定一條線路,App會立刻生成一張超酷的、適合發(fā)朋友圈的“旅行計劃圖”。上面有路線圖、城市亮點和那句很酷的線路“人格”標簽。
- 背后的思考:這是我們?yōu)楫a品設計的增長飛輪。用戶分享的不再是“我訂了個酒店”的無聊信息,而是“快看!我的下一趟炫酷旅程已經規(guī)劃好了!”這種對未來美好體驗的“預炫耀”,社交傳播力是驚人的。我們甚至連活動tag都想好了,就叫#我的雙面旅程#。
價值點三:交付“沿途的驚喜”,而不只是“固定的折扣”
- 我們想平衡什么?平衡旅行中“計劃的安穩(wěn)感”與“探索的驚喜感”。
- 我們是怎么做的?我們在規(guī)劃好住宿這個最大確定性的同時,引入了一個叫“城市彩蛋“的功能。在每個途徑城市,我們會根據線路屬性,埋下一個小驚喜:實惠線路的彩蛋:可能是“繞出高速5分鐘,嘗嘗這家本地司機都贊不絕口的XX面館。”優(yōu)質線路的彩蛋:可能是“這家酒店的屋頂酒吧下午5-7點對外開放,是欣賞城市日落的絕佳秘密機位。”
- 背后的思考:這一下就盤活了我們的內容生態(tài)。我們可以圍繞“城市彩蛋”創(chuàng)作大量深度內容,去更廣闊的領域(比如公路旅行、深度游社群)吸引那些還沒想好住哪、但對旅途充滿向往的潛在用戶。
第三部分:最后的升華——為你的產品找到“靈魂”
聊到這里,我們內部對這個產品的定義也徹底變了。
它不再是一個“酒店優(yōu)惠查詢應用”,甚至不只是一個“行程規(guī)劃工具”。
我們覺得,它的新身份,應該是一個“旅行雙線敘事家” (A Dual-Narrative Journey Curator)。
它的使命,是幫助每一個用戶,探索和擁抱他們內心那個獨一無二的“務實夢想家”。
今天把這個思考過程完整地分享出來,并不是說這個想法已經完美無缺。而是我們覺得,這個從“用戶表層需求”下探到“用戶內在心理矛盾”,再由此構建產品價值和增長飛輪的思路,本身就非常有趣。
希望這個案例,也能給各位PM同學帶來一點啟發(fā),幫助大家在日常繁雜的功能迭代中,偶爾跳出來想一想:我們產品的“靈魂”到底是什么?我們到底在為用戶提供一種怎樣的情感價值?
本文由 @Kainy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xié)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作為旅行社來說,決策自信還可以,畢竟訂旅行團的朋友大部分就是偷個懶。但是自由行規(guī)劃來說,決策自信最大問題就好像xhs各種避雷一樣,你認為的不一定是大家認為的,中間有一兩個環(huán)節(jié)不好了,整個就不好了。自信完了之后,用戶發(fā)現(xiàn)還是得自己來操作訂酒店,處理交通,預訂過程中,又避免不了用戶選擇,比價,結果就是淪為一個行程規(guī)劃軟件。
如果比完一圈,發(fā)現(xiàn)還是推薦的好就完成了信任積累。
有沒有自定義價格區(qū)間呢
有的呀,“人均預算范圍” https://hotel.gqmg.com/plan/
這個產品構思的本質,是把AI從一個冰冷的“效率工具”重塑為一個有溫度的“生活美學向導”。它放棄了讓用戶在信息海洋里“打撈”,而是直接將用戶“傳送”到精心布置的場景中。尤其是“城市彩蛋”的設計,更是點睛之筆,它讓標準化的行程有了“人情味”和“呼吸感”,這或許是AI產品從“可用”走向“可愛”的關鍵一步。期待能夠參與體驗~
這篇文章最精彩的,不是提出了“二元選擇”,而是深刻洞察并“正當化”了用戶決策時的內在矛盾。它沒有粗暴地消除矛盾,而是將這種心理拉扯,從一種內耗的焦慮,轉變成了兩種都值得期待的、充滿儀式感的“角色扮演”。這才是從“功能滿足”到“情感共鳴”的升維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