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現(xiàn)在還沒用過AI寫文章,有跟我一樣的微信公眾號作者嗎?

0 評論 3295 瀏覽 0 收藏 13 分鐘

微信公眾號作者對使用AI寫作持謹慎態(tài)度。一方面,AI無法替代人類的思考與觀察,過度依賴可能導致文章“水”且失去獨特性;另一方面,粉絲期望看到有價值的內容,而非千篇一律的AI產物。

“有人找我做課了,我要割韭菜了,握拳?!边@是一位資深科技投資人在某社交平臺上發(fā)布的一條消息,他做過的AI領域報告曾被多家媒體引用報道,妥妥地AI領域大KOL,沒想到也入了“AI的盡頭是賣課”這個大坑。

從OpenAI的ChatGPT到后來的Kimi,再到DeepSeek,再到騰訊元寶、豆包、文小言、通義,AI大模型領域的熱點一直持續(xù)了2年多的時間,科技互聯(lián)網(wǎng)行業(yè)似乎又一次因為AI而回到“小陽春”,數(shù)據(jù)顯示,截至2025年3月31日,共有346款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完成備案。

一面是各種各樣的AI大模型產品不斷向市場涌現(xiàn),幾乎每段時間都能看到有新的產品/新功能推出;另一方面,是短視頻、直播和社交網(wǎng)絡向用戶端的強化,再加上媒體和自媒體的推波助瀾,AI大模型已經(jīng)到了“人人皆知”的地步。

作為自媒體人,被AI給Push的機會更多,當你打你某內容平臺的后臺,剛輸入標題,平臺就會告訴你可以使用“AI幫你寫”功能,其實只要你想,不只是DeepSeek,騰訊元寶、豆包、文小言、通義等任何一款大公司的AI產品都能幫你寫作。

但問題恰恰就在于:當鋪天蓋地的AI大模型滿天飛的時候,我恰恰對于用AI來寫文章保持警惕,不敢輕易用,所以,到現(xiàn)在我都還沒用過AI寫文章,有跟我一樣的微信公眾號作者嗎?想必會有一些。

不能代替思考和觀察

一般初次使用AI大模型產品的人會有兩種狀態(tài):

  1. 一種是極度狂熱,認為AI無所不能,或者說是內心深處的好奇心被徹底激發(fā),各種各樣的內容都想用AI去試一試,輕輕松松就能生成一兩千字,甚至更多字數(shù)的內容,并且看起來文章還“挺好”。
  2. 另一種是,認為AI沒用,看著AI生成的內容很好,但若你仔細斟酌,精推細敲的話,就認為AI在胡說八道,或者說,當你想要AI給你做一個立刻、馬上就能用的方案的時候,AI的東西很有可能沒法兒看,而這種對AI的“實驗”只要有四五次,就會對AI大模型徹底祛魅,并且再也不理所謂的AI。

作為微信公眾號作者,很容易沉迷于前一種狀態(tài),因為操作簡單方便,無需經(jīng)過大腦思考,你辛辛苦苦花好幾天時間寫的稿子,可能還沒有AI五分鐘自動生成的內容看起來好,再加上人總有“偷懶”的想法,有時候就想著“用AI搞一篇算了”的想法。

然而,真當你想用“AI水一篇”的時候,某種程度上也是“水”自己。理論上說,任何人在自己的微信公眾號上發(fā)布文章,都是“零門檻”,特別是個人類微信公眾號,你想發(fā)什么就隨便發(fā)。

可是,你要想想兩個問題:

1.你“水”公眾號粉絲的時候,粉絲們如何看?

2.你完全無所謂公眾號的訂閱者,純粹就是搞著玩兒。

如果你真正想把微信公眾號給做好,顯然不會“水”粉絲的。公眾號作者與粉絲的關系是:訂閱者受文章的吸引而關注某個賬號,當訂閱者發(fā)現(xiàn)賬號沒有價值或者不感興趣的時候,就會隨時取關。

用AI發(fā)“水文”會導致兩個問題:

1.沒流量(并不絕對)。

2.粉絲取關。

就像我運營“郭靜的互聯(lián)網(wǎng)圈”這個賬號一樣,我的初心是自己的思考和觀察,AI大模型能夠幫人寫文章,但它并不能代替你思考,同樣一件事情,每個人的看法和思考不會完全相同,而這種差異化,正是我自己想做且也不想被任何人/工具取代的。我寫文章的目的,首先就是自己的思考。

其次,就是對行業(yè)的觀察。大家都知道現(xiàn)在幾乎沒人會去寫新聞,大部分在做的就是復制、粘貼,用他人的新聞,或者炒熱點,沒幾個人會真真正正去觀察行業(yè),像十幾年前一樣寫新聞,但越是這種稀缺性的時候,恰恰越是證明自己的機會。

你讓AI幫你寫文章可以,但是你讓AI教你怎么做行業(yè)觀察就有點兒沒譜,可能它可以為你提供一些思路,然而,真正找到有價值的新聞點,還是得靠個人自己去挖掘。當然,這里顯然不只是局限于我自己寫的科技互聯(lián)網(wǎng)行業(yè),汽車、財經(jīng)、體育、科學等,各個領域的創(chuàng)作者都應該通過自己的觀察去找內容,這是AI沒辦法做到的。

在任何一個行業(yè),你自己的觀察與思考,你自己的躬身入局,這些都是AI沒辦法替代的,所以,沒必要總是被一些“顛覆”、“淘汰”、“贏了”、“逆天”等夸張的詞匯給嚇壞,堅守本心某種程度上也是一堂人生必修課。

對于微信公眾號作者而言,我常常想的一個場景就是:自己就是一家商店的老板,自己寫的文章就是店里擺著的商品,粉絲們就是顧客,那么,作為顧客,顯然不想看到商店里都是看著破破爛爛的東西,要么好看、要么有用,而不是千篇一律的“XXX造”內容。

不要局限于寫文章

面對發(fā)達的AI,如果完全對它不理不睬,那也挺吃虧,新科技、新的工具,必然會帶來新的生產力和生產效果。

某次我和朋友一起去外地旅行,面對完全不知道的建筑物和景區(qū)的人物,以及相關歷史背景,我自己是一籌莫展,眼瞅著朋友不斷地與AI進行對話,不斷地追問,從而得到一些我們完全不知道的信息,AI的作用在這里顯然就具象化了。對待AI大模型的態(tài)度,我認為不要局限于寫文章上,那么,AI大模型對于普通人來說,到底能干什么呢?

首先,提供搜索幫助。搜索引擎曾經(jīng)是PC端的入口級產品,但到了移動端,各個App都是信息孤島,搜索引擎的價值大大降低,搜索引擎還有一個Bug就是鋪天蓋地的廣告,你隨便輸入一個關鍵詞,頭部三條廣告、尾部三條廣告,中間Feed流里還有一兩條廣告,在一整個十條搜索結果中,你要花費相當長的時間去過濾廣告,才有可能找到想要的內容。

而AI則沒那么麻煩,你輸入相對精確的內容,它都會給出你想要的答案,并且,沒有廣告。所以,你別看現(xiàn)在搜索引擎的AI搜索喊得天花亂墜,但只要它的盈利模式?jīng)]辦法脫離搜索廣告,那么,最終還是一個不倫不類的產品。

在用戶體驗方面,AI大模型“吊打”傳統(tǒng)搜索引擎,一旦你習慣了AI大模型的用戶體驗后,傳統(tǒng)搜索引擎真是用不了一點。

其次,整理思路。對于某些用慣了AI大模型的用戶來說,現(xiàn)在沒有AI可能都不知道怎么工作了。AI的主要作用就是,幫助工作中理順思路,比如,“幫我做一個XXX的申報材料”、“我想寫一個XXX的PPT,幫我整理下模板”。

在絕對精確的結果面前,AI大模型目前還有改善空間,但在相對模糊或者說不需要那么精確的內容面前,AI簡直就是“神器”,它可以幫你整理思路,而在工作中,只要有這個“思路”,接下來的內容其實就比較容易,AI充當了“助理”的角色。

最后,“用魔法打敗魔法”。騰訊、阿里巴巴、抖音、百度等巨頭都有AI產品,那么,作為用戶,就會有各種各樣的機會來“實驗”巨頭們的產品究竟靠不靠譜,比如,前幾天,我試了某巨頭旗下的AI產品,讓它幫我寫一個有嚴格參考資料的百科,再按照AI的提示去做百科詞條,雖然最后并未成功,但這里的借鑒意義就在于,“用魔法打敗魔法”。

比如,你想做微信公眾號,不知道怎么做,不知道方向,甚至不知道該用哪些選題,這種時候,就可以用騰訊元寶試試,并讓它為你提供相對靠譜的操作方案。當你想做抖音的時候,就可以用豆包來告訴你該怎么操作,用什么樣的人設,什么樣的服化道,什么樣的背景,以及一步一步該怎么拍攝、怎么剪輯等等。

一方面,可以檢驗出各個巨頭AI大模型產品的實力;另一方面,也能為自己打開新的通路,當然,整個過程中,AI都是“助理”的角色,最終的操作還是要你自己來進行。

我的微信公眾號從2013年做到現(xiàn)在,有時候在后臺能看到關注10年的老粉絲留言、點贊、在看,都會感到對方在背后默默支持,這種情況下,肯定不希望用一些AI寫的“水文”來糊弄他們,AI可以幫我做很多事情,但寫文章這件事不行,不能讓AI干擾自己的思考和觀察和判斷,有時候信息過多也是一種負擔。

前天有位好友在群里轉發(fā)了一條AI相關的短視頻,說我們也可以作為參照,選一個賽道做深,我把視頻看到最后發(fā)現(xiàn):博主啰里吧嗦說了一大堆,最后來了一句,“那我現(xiàn)在也準備給我的粉絲開一門這樣的課程,讓大家從零基礎都能夠建造自己的智能體”。

也就是說,你把AI說得天花亂墜,最后還是“賣課”啊,真不知道這些花錢買AI課的人是怎么想的。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jīng)理作者【郭靜】,微信公眾號:【郭靜的互聯(lián)網(wǎng)圈】,原創(chuàng)/授權 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jīng)理,未經(jīng)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xié)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jīng)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