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Swift:全球布局、跨境支付模式、國際清算原理、GPI支付

2 評論 4087 瀏覽 4 收藏 36 分鐘

在全球金融體系中,跨境支付與國際清算一直是國際貿易和經濟活動的基石。Swift作為全球金融通信的核心平臺,已經運行了半個世紀,深刻影響著國際金融的運作方式。本文將深入剖析Swift的全球布局、跨境支付模式、國際清算原理以及GPI支付的創(chuàng)新機制。

提及跨境支付或全球清算,怎能不知Swift?本文將全面解答有關Swift的一切疑問。

自1973年成立以來,Swift已歷經半個世紀的發(fā)展歷程。它的誕生,源自對傳統(tǒng)金融通信方式的革新需求;如今,Swift已躍居全球金融通信的“中樞神經”地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Swift是什么

SWIFT即環(huán)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也稱作環(huán)球同業(yè)銀行金融電訊協會或全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是一個國際性的、非盈利的銀行同業(yè)合作組織。它運營著一個世界級的金融電文網絡,使得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能夠安全地發(fā)送信息和支付指令,從而支持國際貿易的快速跨境轉賬付款。

SWIFT于1973年由全球15個國家的239家銀行共同發(fā)起成立,其總部設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旨在解決當時國際金融通信效率低下、安全性不足的問題,特別是替代傳統(tǒng)的Telex系統(tǒng)。

如今,SWIFT已覆蓋20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其產品和服務對接了全球超過11,000家銀行、證券機構、市場基礎設施和企業(yè)用戶,規(guī)??胺Q壟斷。值得一提的是,SWIFT在其官網上明確聲明:

  • “不代表客戶持有資金或管理賬戶”,即SWIFT不處理資金流;
  • 同時,“進行通信、提供可靠的交換標準金融報文”,說明SWIFT僅處理支付信息流。

值得注意的是,SWIFT本身并不屬于資金清算系統(tǒng),它僅負責傳遞信息流,本質上扮演著金融機構之間的“通信”工具角色。SWIFT負責成員機構之間的信息轉發(fā),并制定通信標準,同時確保信息的保密性和安全性。

在國際支付體系中,各國的國際清算系統(tǒng)負責處理信息流的清算工作,例如美國的紐約清算所銀行間支付系統(tǒng)(CHIPS)和我國的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tǒng)(CIPS)。而國內的清算體系則負責最終資金的清算,如美國的聯邦資金轉賬系統(tǒng)(Fedwire)和我國的二代支付系統(tǒng)(CANPS)。

二、Swift的成立及發(fā)展

20世紀70年代,全球金融交易主要依賴Telex系統(tǒng)進行。然而,該系統(tǒng)存在諸多弊端:傳輸速度緩慢,僅達50波特/秒;安全性低下,易出錯誤;更為關鍵的是,Telex系統(tǒng)缺乏統(tǒng)一的通信標準,使得不同銀行間的信息格式混亂不堪,嚴重影響了通信效率。隨著國際貿易和金融活動的迅猛增長,這種低效的通信方式已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

2.1. Swift發(fā)展里程碑

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不斷發(fā)展,1973年,來自15個國家的239家銀行的銀行家們,因不堪忍受傳統(tǒng)電報的種種局限,聯合成立了Swift組織。其旨在建立一個高效、安全、標準化的全球金融通信網絡。1977年,Swift正式投入運營,這標志著全球金融通信邁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2.2.Swift在我國的發(fā)展

1980年,SWIFT系統(tǒng)聯接到香港。1983年,中國銀行成為中國首家加入SWIFT的銀行,并于1985年5月13日正式開通SWIFT服務,成為SWIFT組織的第1034家成員行,這標志著我國與國際金融標準接軌邁出了重要一步。此后,我國各國有商業(yè)銀行以及上海和深圳的證券交易所也相繼加入SWIFT。

進入90年代后,除國有商業(yè)銀行外,中國所有能夠辦理國際銀行業(yè)務的外資銀行、僑資銀行以及地方性銀行也紛紛加入SWIFT,SWIFT的使用范圍也從總行逐漸擴展到各分行。

1994年,SWIFT在香港設立了其除美國和荷蘭之外的第三個支持中心,這使得中國用戶能夠享受到來自SWIFT支持中心中文員工的技術服務。

1995年,SWIFT在北京電報大樓和上海長話大樓設立了SWIFT訪問點(SAP,即SWIFT Access Point),它們分別與新加坡和香港的SWIFT區(qū)域處理中心主節(jié)點相連,為用戶提供自動路由選擇服務。

1999年,SWIFT在北京設立了代表處。

2.3.Swift的意義

Swift的誕生徹底替代了傳統(tǒng)的Telex系統(tǒng)。與Telex相比,Swift具有速度快、安全性高、標準化的優(yōu)勢??梢哉f,Swift的出現解決了全球金融通信的諸多痛點,為國際金融活動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撐。Swift之所以能成為全球金融體系的“中樞神經”,主要得益于以下幾個方面:

  1. 全球覆蓋廣泛。Swift連接了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超過11000家金融機構,構建了一個龐大的金融通信網絡。
  2. 高效安全。Swift的通信標準和先進的加密技術確保了信息傳輸的高效性和安全性,為金融機構提供了可靠的通信保障。
  3. 中立性強。Swift作為一個中立的國際組織,不受任何國家或機構的控制,贏得了全球金融機構的廣泛信任。

可以說,Swift不僅是一個技術平臺,更是全球金融體系的重要基礎設施。它的存在使得跨境支付、國際貿易和金融市場運作變得更加高效、可靠。

三、Swift的組織及管理機制

Swift是一個非官方的中性協會組織,由于其擁有眾多銀行股東成員,因此各成員的話語權存在差異。Swift的日常運營由CEO領導的執(zhí)行部門負責,并接受董事會的監(jiān)督。

3.1.董事會

董事會是Swift的最高權力機構,其成員由股東成員推選產生。而每個股東成員的投票份額則根據其參與Swift的交易量來確定,只有交易量占比超過1.5%的國家或國家集團才有資格被任命為董事會成員。目前,董事會由來自18個國家及地區(qū)的23位董事組成。

董事會成員主要來自持股量較大的國家,其中美國和歐洲國家在董事會中占據主導地位。例如,美國、德國、法國、英國等國家的代表在董事會中占有重要席位,且美元和歐元在SWIFT處理業(yè)務量中的合計占比超過70%。因此,從歷史數據來看,董事會主席一職多由美國會員代表擔任,而CEO則多由歐洲人擔任。下圖所示為SWIFT處理業(yè)務量中金額排名前十的幣種

下表則為Swift2019年的董事會成員組成情況。

董事會下設六個委員會,各負其責。其中,財務委員會負責會計、財務報告及財務管理等相關工作;償付委員會則負責評估公司績效,并決定董事會成員及其他高層管理人員的薪酬、雇員薪酬及津貼計劃。此外,還設立了兩個商務委員會,分別負責銀行業(yè)務與支付業(yè)務,以及證券業(yè)務。另外,還有兩個技術委員會,一個負責標準制定工作,另一個則負責技術和產品的研發(fā)與管理。

3.2.十國集團監(jiān)督

十國集團(G10)的中央銀行對SWIFT承擔著監(jiān)督管理職責。其中,比利時國家銀行(NBB)在SWIFT的監(jiān)管中發(fā)揮著主導作用,G10的其他中央銀行則提供必要的協助。監(jiān)管的主要目標是確保系統(tǒng)的安全性和操作可靠性,這包括維護穩(wěn)健的系統(tǒng)架構、提升處理能力,以及實施有效的風險管理和控制措施。NBB負責SWIFT的日常監(jiān)管工作,而支付清算委員會(CPSS)則根據檢查結果提出指示或建議,明確監(jiān)管中應重點關注的問題。

四、全球運營布局

Swift在全球構建了“一總部、兩中心、三區(qū)域”的全球閉環(huán)網絡:其總部設在布魯塞爾,同時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和美國紐約設有數據交換中心(Swifting Center),并覆蓋了歐洲、美洲、亞洲三大區(qū)域,從而確保了其全球網絡的穩(wěn)定性和高效運行。

4.1.一個總部

Swift的總部位于比利時布魯塞爾郊外的拉赫爾佩(La Hulpe),這里是Swift的全球管理和運營中心??偛控撠熤贫òl(fā)展戰(zhàn)略、管理全球網絡,并協調各區(qū)域中心的工作事宜。此外,總部還設有技術支持中心,專為歐洲及其他地區(qū)的用戶提供技術支持服務。

4.2.兩個交換中心

荷蘭阿姆斯特丹交換中心是Swift在歐洲的主要交換中心之一,負責處理歐洲地區(qū)的金融信息傳輸和路由工作。該中心與布魯塞爾總部保持緊密合作,確保歐洲金融機構之間的通信高效且安全。

而美國紐約交換中心則是Swift在美洲的主要交換中心,負責處理北美及南美地區(qū)的金融信息傳輸事務。鑒于美元在全球金融體系中的主導地位,紐約中心在Swift網絡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zhàn)略意義。此外,美洲中心還配備了技術支持團隊,為北美和南美的金融機構提供全面的技術服務和客戶支持。

4.3.三個布局區(qū)域

Swift分為歐洲、中東、非洲地區(qū),美洲地區(qū)和亞太地區(qū)三大區(qū)域,每個區(qū)域享有較高的自主權,并實行本土化策略。在每個區(qū)域內,均設立了市場、產品、IT運營、客戶服務四個基本部門,以及股東關系、金融管理、法律、人力資源等職能部門。

4.4.27家辦事處

SWIFT作為全球支付系統(tǒng),提供信息交換網絡,各地的國際金融中心在其戰(zhàn)略布局中具有重要地位。SWIFT在三大區(qū)域的重點國際金融中心或區(qū)域金融中心進行了全面布局,以發(fā)揮節(jié)點服務作用。目前,SWIFT已在全球設立了27個辦公室。

五、國際支付清算的Swift模式

跨境支付遵循的是最基本的支付原理,只不過支付指令通過新的模式(如Swift)跨越了國家或地區(qū),涉及多個國家的支付體系以及更多資金賬戶的參與??傮w來說,跨境支付涉及的參與者更多,支付指令的傳輸環(huán)節(jié)更多,需要處理的資金賬戶也更多。下面我們將從基礎原理出發(fā),推演出國際支付的基本原理。

5.1.基礎支付原理

1)支付的標準過程

支付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交易、清算和結算,這是支付的標準化流程。具體而言:

  • 交易階段:用戶發(fā)起支付,確認身份后產生支付指令,并將支付指令發(fā)送出去。
  • 清算階段:機構間進行支付指令的交換,根據實時全額或定時批量凈額的方式計算待結算金額。支付指令的交換過程包括交易撮合、清分以及數據收集等環(huán)節(jié)。
  • 結算階段:根據清分結果,完成賬戶間的最終實際劃撥過程,包括收集待結算債權、結清債權,并通知相關各方。

2)我國的支付清算體系

我國的支付清算體系雖然也遵循“交易、清算、結算”這三個基本過程,但實際上要復雜得多。特別是在跨機構清算時,支付機構、收付款行負責發(fā)送和接收支付指令,網聯或銀聯等清算機構負責處理清算環(huán)節(jié),而最終的結算則是在央行完成的。

我國除了擁有完善的境內支付體系外,還建立了人民幣跨境支付清算體系,用于處理跨境支付業(yè)務的信息流和資金流。如下圖所示,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tǒng)(CIPS)負責對跨境支付指令進行清算處理。每個直接參與行在CIPS中都開通了資金賬戶,但各機構間的最終資金結算是在二代支付系統(tǒng)(CNAPS)內完成的,依然遵循先清算再結算的基本支付原則。

3)境內外支付清算分離理念

大家也發(fā)現了,我國的國內支付清算體系和人民幣跨境支付清算體系是獨立構建的。一方面是出于安全考慮,另一方面是因為運行時間、國內外報文標準以及使用的語言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

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情況也是如此??缇持Ц肚逅阆到y(tǒng)主要負責國際清算工作,一般不直接處理資金,而是僅清算支付指令。最終的資金結算還是依賴于國內的清算體系來完成。例如,在美國,有紐約清算所銀行間支付系統(tǒng)(CHIPS)和聯邦資金轉賬系統(tǒng)(Fedwire);在日本,則有國內全銀數據通信系統(tǒng)(Zengin System)和外匯日元清算系統(tǒng)(FXYCS)。

5.2.主要國際清算體系的Swift模式

各國貨幣的跨境支付在對接Swift的模式上存在差異。例如,我國的跨境支付系統(tǒng)(CIPS)將Swift作為可選項,境內外的直接參與行既可以通過Swift接入CIPS,也可以通過專線接入。而歐元的TARGET系統(tǒng),其支付指令的傳輸則完全依賴于Swift來實現。

1)中國的CIPS+CNAPS模式

我國的人民幣跨境支付體系由2015年建成的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tǒng)(CIPS)與中國現代化支付系統(tǒng)(CNAPS)中的大額支付系統(tǒng)(HVPS)共同構成。CIPS負責人民幣跨境支付的清算工作,提供全額清算模式和定時凈額清算模式;而HVPS則為CIPS提供日終的資金結算服務。

2)美國的SWIFT+CHIPS+Fedwire模式

在美元的跨境支付流程中,Swift負責支付指令的傳遞,CHIPS(紐約清算所銀行間支付系統(tǒng))負責指令的清算,而Fedwire(聯邦資金轉賬系統(tǒng))則負責最終的資金結算。

CHIPS建成于1970年,專門用于美元的跨境支付清算,能夠對支付指令進行實時或多邊軋差,并根據清算結果調整參與者的資金頭寸。

Fedwire則成立于1918年,最初通過電報系統(tǒng)處理資金轉賬,70年代后升級為自動化通信系統(tǒng)。它基于CHIPS計算得出的參與者收付凈額,完成最終的資金結算。這一模式與我國的跨境支付模式有相似之處。

六、Swift怎么實現全球通訊

全球各國的金融機構之所以能夠通過SWIFT實現信息交流,得益于SWIFT的統(tǒng)一身份標識體系、標準報文體系以及全球通訊網絡體系。

6.1.統(tǒng)一身份標識,SWIFT銀行認別代碼

Swift為每一位成員分配了一個統(tǒng)一的身份標識,即BIC(Bank Identifier Code),用這個編碼來唯一識別會員單位。

6.2.標準統(tǒng)一的電文語言體系

SWIFT系統(tǒng)成員之間通過SWIFT提供的240余種標準電文進行信息交流。

1)Swift的報文種類

Swift報文是金融機構之間進行信息交換的核心工具。這些報文根據功能和用途被劃分為不同的類別,每種類別都遵循特定的格式并服務于特定的目的。Swift報文主要分為10大類,每一大類下又包含若干子類別。以下是Swift報文的分類及其主要用途。

2)Swift的報文結構及示例

要理解Swift如何傳遞信息以及能夠傳遞哪些信息,就需要了解它的報文結構,即報文的具體內容。Swift報文采用標準化的格式,以確保全球金融機構之間的信息交換既高效又準確。每個Swift報文由報頭(Header)、正文(Text)和報尾(Trailer)三個部分組成。以下是Swift報文的具體結構,并以MT103單筆客戶匯款報文為例進行說明。

6.3.SWIFT報文傳遞的模式

當一筆支付的信息流在多個機構間傳遞時,例如從付款行經代理行、中間行再到另一個代理行,最終到達收款行,Swift在傳遞指令時采用Serial(串行)和Cover(并行)兩種報文傳遞方式。這兩種方式主要用于處理多個報文之間的關聯性和優(yōu)先級問題。在跨境支付、證券交易等業(yè)務中,這兩種模式非常常見,特別是在需要將多個報文組合發(fā)送或按照特定順序分開發(fā)送時。

1)Serial串行模式

Serial模式是指將多個報文按順序依次發(fā)送,每個報文獨立傳輸,彼此之間沒有直接的關聯性。在這種模式下,每個報文都是獨立的,接收方可以單獨處理每個報文。報文按照發(fā)送順序逐一傳輸,適用于那些不需要將多個報文關聯在一起的業(yè)務場景,比如多個獨立的支付指令的發(fā)送。

2)Cover并行模式

Cover模式是指將多個報文組合在一起發(fā)送,其中一個報文(通常是MT202)作為“主報文”,其他報文(如MT103)則作為“子報文”附加在主報文中。主報文和子報文之間通過特定的字段(如20:和21:字段)建立關聯。在這種模式下,主報文和子報文之間存在明確的關聯關系,接收方需要同時處理這些報文。主報文通常用于資金調撥,而子報文則用于具體的支付指令。Cover模式適用于需要將多個報文關聯在一起的業(yè)務場景,比如資金調撥與支付指令的組合發(fā)送。

圖中,付款行A先向收款行D發(fā)送一個MT103付款報文,通知收款行D即將收到一筆款項。此時,收款行D雖然收到了付款指令,但款項尚未到賬。在同一國家的兩家銀行之間,收到對方的支付指令后,通常可以立即為用戶入賬。然而,跨境支付則不同,因為涉及兩個國家的銀行,收款行D是否立即為用戶入賬,取決于雙方的信任程度,以及D銀行是否愿意承擔墊資帶來的信用風險。

同時,銀行A還會發(fā)送一個“MT202金融機構間頭寸調撥”的報文。這里的MT202報文與先前發(fā)送的MT103報文存在“主子”關系,即MT202報文所調撥的資金正是MT103報文中指定的支付款項。

在Cover模式下,MT202報文中的21:字段會引用MT103報文中的20:字段,以建立兩者之間的關聯關系。例如,下圖中MT202報文中的21:字段(REF10312345)就引用了MT103報文中的20:字段(REF10312345),從而確立了主報文和子報文之間的關聯。

6.4.跨國連接的通訊網絡體系

Swift的通訊網絡體系是全球金融體系的核心基礎設施之一,其跨國連接通訊網絡高度復雜且極為可靠。憑借分布式架構、智能路由技術、多層次的安全措施以及高可用性設計,Swift確保了全球金融機構之間通信的高效與安全。無論是跨境支付、證券交易還是外匯操作,Swift網絡都發(fā)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堪稱全球金融體系的“中樞神經”。

七、通過Swift的支付清算原理

前面已經介紹過,Swift僅負責傳遞信息流,而不處理資金流。然而,在國際支付清算過程中,存在多種模式,Swift在其中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接下來,我們將從往來賬戶、三種跨境支付模式、一筆付款示例以及Swift的GPI等幾個方面,詳細解析Swift在支付過程中的具體運作方式。

7.1.往來賬戶關系

在跨境支付中,理解“賬戶關系”至關重要。這指的是兩家銀行之間是否建立了直接的往來賬戶關系,即Nostro/Vostro賬戶。這種賬戶關系是銀行間進行資金清算的基礎。如果兩家銀行沒有直接的賬戶關系,那么它們就需要通過代理行來完成資金的清算。

1)Nostro賬戶

Nostro賬戶,意為“我們的賬戶”,是指一家銀行在另一家銀行開立的外幣賬戶,用于處理跨境支付中的資金清算。例如,中國的銀行A在美國的銀行B開立一個美元賬戶,這個賬戶就是銀行A的Nostro賬戶。

2)Vostro賬戶

Vostro賬戶,意為“你們的賬戶”,是指一家銀行為另一家銀行開立的本幣賬戶,用于接收來自該銀行的資金。例如,美國的銀行B在中國的銀行A開立一個人民幣賬戶,這個賬戶就是銀行B的Vostro賬戶。

3)建立賬戶關系的意義

如果兩家銀行之間建立了Nostro/Vostro賬戶關系,它們就可以直接進行資金清算,無需通過第三方銀行。例如,中國的銀行A在美國的銀行B開立了Nostro賬戶(即美元賬戶),同時銀行B在銀行A開立了Vostro賬戶(即人民幣賬戶)。這樣,銀行A和銀行B之間就建立了直接的賬戶關系。

4)用途示例

假設中國銀行(Bank of China)與美國花旗銀行(Citibank)建立了代理行關系。中國銀行在花旗銀行開立了一個美元賬戶,用于處理美元支付業(yè)務,這個賬戶對中國銀行來說是Nostro賬戶。相應地,花旗銀行在中國銀行開立了一個人民幣賬戶,用于處理人民幣支付業(yè)務,這個賬戶對中國銀行來說是Vostro賬戶。

當中國銀行的客戶需要向美國花旗銀行的客戶支付美元時,中國銀行會從其在花旗銀行的Nostro賬戶中扣除相應金額,而花旗銀行則會將這筆資金劃轉至收款人的賬戶。

7.2.跨境支付的三種模式

跨境支付是指資金在不同國家或地區(qū)之間的轉移過程,涉及多種支付模式和結算機制。其中,常見的支付模式有三種:清算行模式、代理行模式和NRA(非居民賬戶)模式。

1)清算行模式

在清算行模式下,境外清算行與境外其他銀行簽訂人民幣代理結算協議,為它們開立人民幣同業(yè)往來賬戶,并代理這些境外銀行進行跨境人民幣收付等服務。清算行通常由兩國央行共同指定,負責處理兩國之間的本幣(即人民幣)支付業(yè)務。例如,香港、澳門地區(qū)的人民幣業(yè)務清算行,如中銀香港、中銀澳門,以及中銀臺北、中國工商銀行新加坡分行等,與境內銀行傳遞清算信息,共同完成跨境人民幣的清算和結算工作。

2)代理行模式

在代理行模式下,境內具備國際結算業(yè)務能力的商業(yè)銀行與境外銀行簽訂人民幣代理結算協議,為境外銀行開立人民幣同業(yè)往來賬戶,并代理其進行跨境人民幣收付、結算等服務。這一模式下,境內商業(yè)銀行作為代理行,負責處理境外銀行在跨境人民幣業(yè)務中的收付和結算需求。

3)NRA模式

NRA模式,即非居民賬戶(Non-Resident Account)模式,允許非居民(如外國企業(yè)或個人)在本國銀行開立賬戶,以便進行跨境支付和結算業(yè)務。

7.3.Swift 的GPI支付

傳統(tǒng)跨境支付存在諸多痛點:支付過程可能需要數天才能完成,速度較慢;付款人和收款人無法實時追蹤支付狀態(tài),信息不透明;此外,中間銀行可能會收取額外費用,使得最終到賬金額存在不確定性,即費用不透明。而gpi(全球支付創(chuàng)新服務)通過技術創(chuàng)新和標準化流程,有效解決了這些問題。

1)GPI是什么

Swift GPI(Global Payments Innovation)于2017年推出,旨在提升跨境支付的速度、透明度和可追溯性。一經推出,便迅速成為全球跨境支付的標準。目前,已有超過3500家銀行加入GPI網絡,覆蓋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超過80%的跨境匯款通過GPI完成。以下是Swift官方關于GPI的原文介紹。

2)GPI的運行機制

GPI并非SWIFT全新的一套業(yè)務模式,而是SWIFT在現有基礎上新增了gpi Tracker工具。通過這一工具,銀行和客戶可以實時查看支付的每個環(huán)節(jié)。GPI要求銀行在支付過程中明確披露費用,確保付款人能夠了解最終到賬金額。同時,GPI提供端到端的支付確認服務,確保付款人和收款人都能收到支付成功的通知。

在SWIFT的MT報文中,會標識該報文是否為GPI報文。只有當報文的發(fā)送方和接收方都加入了GPI網絡,發(fā)送方才能向接收方發(fā)起GPI報文。

付款人通過銀行發(fā)起GPI支付時,銀行會生成一個唯一的GPI追蹤號(UETR),作為該筆匯款的唯一標識。無論經過多少個中間環(huán)節(jié),這個UETR始終不變。

GPI Confirmation Message是SWIFT和GPI機構之間傳遞匯款處理進度和手續(xù)費等信息的載體。

gpi Tracker是SWIFT的Global Payments Innovation(GPI)服務中的核心工具之一,為銀行和客戶提供實時、端到端的跨境支付跟蹤功能。通過gpi Tracker,用戶可以實時查看支付的狀態(tài)、位置和預計到賬時間,這顯著提升了跨境支付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gpi Tracker的核心是UETR(Unique End-to-End Transaction Reference),即唯一的端到端交易參考號,每個GPI支付都會生成一個UETR,用于在整個支付生命周期中跟蹤支付狀態(tài)。

3)通過GPI的支付流程

付款人通過銀行A發(fā)起向Y國收款人的付款請求,并生成UETR(唯一端到端交易參考號)用于后續(xù)的進度查詢。Swift系統(tǒng)實時更新打款進度,當收款人所在銀行B成功入賬后,會反饋支付結果。銀行A通過GPI Tracker接收到這一結果,隨即通知付款人付款已成功。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陳天宇宙】,微信公眾號:【陳天宇宙】,原創(chuàng)/授權 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宇宙老師,做一個項目中有一個問題困擾我很久了,特別期待您可以抽出寶貴的 3min時間幫忙解答一下?
    問題:墨西哥地區(qū)的海外訂單,訂單金額完成了價稅分離的操作。關于該類訂單支付手續(xù)費的計費基數,是以「價稅合計金額」作為計算基準,還是以「不含稅金額」作為計算基準?

    來自浙江 回復
  2. 非常感謝這么厲害的分享!

    來自上海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