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的奧運營銷,已經(jīng)誕生
當奧運會的激情與創(chuàng)意營銷相遇,品牌如何在這全球盛事中抓住機會,實現(xiàn)與消費者的深度互動?本文通過分析伊利在巴黎奧運會期間的營銷策略,探討了交互式營銷的新思路和實踐案例,為品牌提供了一種新的與用戶建立聯(lián)系和共創(chuàng)價值的方法。
這幾天,我明顯感受到,今年的巴黎奧運會徹底嗨起來了。
昨天鄭欽文拿下網(wǎng)球女單冠軍,朋友圈一片歡呼。連我這個 i 人都忍不住發(fā)動態(tài),大喊 Go Queen Wen!再倒回去看女乒對決,我連刷幾十條微博,都是陳夢奪冠和莎莎惜敗的感嘆。還有前兩天,羽毛球頒獎禮竟然出現(xiàn)了求婚名場面。我內心
OS:原來雙贏的人生,是金牌、鉆戒一個不落啊……
我一邊看奧運會,一邊在想:太好了,難得有這么一個吸引全民目光,并且話題不斷的大事件。我們營銷人大展拳腳的時候到了!
為此,上周五我還專門寫了一篇文章分析,為什么足夠知名的大品牌,還是需要做奧運營銷。
在文章最后,我提到基于不同的消費者任務,奧運營銷可以有兩種方向:
如果你想要廣而告之,堅定地打出品牌心智,可以去做大廣告。比如贊助奧運賽事、找體育明星代言、拍奧運主題大片等等。
如果你想要以小搏大,更在意品牌出圈,其實應該做交互式營銷。比如借一些奧運熱梗,直接去跟網(wǎng)友互動,進而獲得曝光。
交互式營銷的概念,來源于我和知名教授周宏騏的一次聊天。周教授提到,營銷 3.0 的一個關鍵是 DTC(Direct To Consumer)。但 DTC 不僅指直面消費者的銷售,也可以是與用戶直接交互的機制。所以,我將直接觸達用戶,并直接獲得用戶反饋,甚至與之共創(chuàng)的營銷,定義為交互式營銷。
很多人都來問我,大廣告已經(jīng)很常規(guī)了,不僅成本高,也很難做出差異。但我很少聽說過交互式營銷,它具體怎么玩?有沒有案例參考?
我去研究以后發(fā)現(xiàn),還真有值得抄作業(yè)的品牌,比如伊利。這次奧運會,它就靠著借勢熱梗和互動內容,打敗大多數(shù)營銷 case,毫不費力地出了圈。
01 奧運營銷新思路,以反差感出圈
回想一下,你印象中的奧運營銷是什么樣?我猜,它可能是這樣:
在巴黎奧運會開幕前夕,耐克推出了“勝者不是誰都能當”的品牌企劃。它不僅邀請了知名運動員出鏡短片,還將他們的宣言制作成海報,充分詮釋了什么叫“好勝的決心”。
雖然我覺得吧,相比松弛的巴黎奧運會,耐克的動作略顯緊繃。但這種堅定的態(tài)度,也讓人感知到了它的品牌內核。
在上個月的海報中,網(wǎng)球選手鄭欽文說,“想帶走的巴黎紀念品,只有獎牌”。而昨天鄭欽文奪冠,耐克發(fā)文,“千言萬語,都在這份巴黎紀念品里了?!边@一來一回,還有點感動。
不過,讓我萬萬沒想到的是,奧運營銷還能這樣玩:
原來,今年奧運會開幕之前,有眼尖的網(wǎng)友發(fā)現(xiàn),巴黎奧運會 logo 竟然和魯豫撞臉了。連大佬周鴻祎都沒忍住,跳出來說,“看到這個圖標,腦海中全是陳魯豫”。本來,大家只是覺得這個梗挺有意思,討論著玩玩。沒想到,會整活的伊利把魯豫本豫請了出來。網(wǎng)友內心 OS:玩吧,誰有你會玩啊。
伊利作為 2024 年奧運會中國體育代表團官方乳制品,先是官宣魯豫為巴黎觀賽大使,邀請她去現(xiàn)場觀賽。接著,又拍了一個魔性視頻——
沒拿起手機前,聽說自己撞臉巴黎奧運會 logo 的魯豫老師說,真的嗎?我不信。
拿起手機后,看到對比圖的魯豫老師表示,一旦接受了這個設定,就再也回不去了。
甚至,偶遇魯豫老師的外國友人,都得念叨著魯豫、巴黎奧運 logo、伊利贊助。
我不得不說,這次營銷,讓伊利和其他品牌形成了鮮明對比:別人找明星代言,它請到魯豫去現(xiàn)場觀賽。
別人拍大廣告,它在借“魯豫撞臉?!迸哪远唐?。
別人正上價值呢,它在跟網(wǎng)友互動得正嗨,一口一個“真的嗎我不信”……
換句話說,當其他品牌還在大打心智牌,主打一個高級感。伊利完全不按常理出牌,靠著反差感,成功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
02 玩梗只是方法,撩撥才是目的
聊完伊利,我們回到開頭的那個問題:交互式營銷怎么玩?周宏騏教授給我的答案是,品牌要學會撩撥消費者,跟每個人開開心心地互動。
我覺得,伊利不僅理解了交互式營銷,還巧妙地找對了方法——接梗、玩梗。
在網(wǎng)絡語境下,梗是年輕人交流的特殊語言。它十分簡單易懂,又很搞笑,經(jīng)常把某個事、某個人帶火出圈。
這次奧運營銷,伊利先是快速接梗,在發(fā)現(xiàn)“魯豫撞臉?!焙?,立刻找到魯豫本人;又是認真玩梗,在已有設定的基礎上,衍生出魔性廣告。正是在這個過程中,營銷從品牌的單向輸出,變成了品牌和用戶的雙向互動。
而且一個梗還不夠,巴黎有什么梗,伊利就接什么梗。
這不網(wǎng)友又發(fā)現(xiàn),巴黎的田徑跑道跟沙師弟的衣服撞色了。所以這幾天,伊利麻溜跑去請沙師弟扮演者劉大剛老師出山,擔任伊利巴黎時尚大使。
同樣地,在后續(xù)拍攝的魔性短片中,沙師弟不斷輸出新梗,“想你的沙,還是吹向了巴黎”、“夢幻紫、巴黎紫,咋看咋像我身上的絕絕紫”。微博下面,網(wǎng)友銳評,“巴黎賽場已經(jīng)滿眼的沙師弟了”??吹竭@里,我都忍不住想要附和一句,一旦接受了這個設定,就真的回不去了。
最后,伊利發(fā)現(xiàn)光是玩梗還不夠,還要持續(xù)破圈。畢竟,光撩撥年輕人沒有用啊,奧運會可是全民關注的大事。
伊利的做法就很聰明。它既和年輕人交互共創(chuàng),又通過更多渠道,鏈接至廣泛人群。據(jù)我所知,這次魯豫、沙師弟的魔性短片憑借強烈的反差感,引發(fā)了多個圈層媒體發(fā)酵。
咱們玩梗歸玩梗,伊利品牌跟巴黎奧運會的綁定,不僅一點沒散,反倒越來越深了。
03 做營銷,就要和用戶做朋友
站在慣性角度思考問題,我們得到的答案,永遠只能是平庸的大多數(shù)。這次奧運營銷,伊利給了我很多新靈感。我覺得,無論做一個博主,還是做一個品牌,也許都可以向伊利學習一下——找到用戶喜歡的梗(其實也是戳中用戶的點),和用戶共創(chuàng)出內容,最后加大火力引爆。
對品牌來說,做營銷就要和用戶交朋友。
每到奧運,有些人會將品牌分為三六九等——比如高端品牌、平價品牌,又比如有錢的品牌、沒錢的品牌。仿佛那些高貴的、預算充足的品牌,就可以飄在天上,只做大廣告。而那些大眾化、或者預算不夠的品牌,才彎下腰去跟用戶玩。
但當下,我不認為哪個品牌可以穩(wěn)坐高臺。每個品牌都需要和用戶交朋友,需要接地氣。
就像伊利,它既有《中國加油》、《先行者》這樣的廣告大片,也有接?!棒斣ァ薄吧硯煹堋边@樣的有趣互動。
所以我建議大家都去“撩撥撩撥”用戶,從而找到自己的出圈機會。
與此同時,我也相信,交互式營銷的浪潮才剛剛開始!它不是一次性的營銷戰(zhàn)役,而是涓涓細流的長效機制。
作者:夏夏,公眾號:刀姐doris(ID:doriskerundong)
本文由@刀姐doris 授權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chǎn)品經(jīng)理,未經(jīng)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xié)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chǎn)品經(jīng)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