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估一切價值以及超越生命思考方法

1 評論 6125 瀏覽 1 收藏 7 分鐘

近日讀到一篇關于尼采重估一切價值的文章,順帶將之前關于生命的思考總結如下:

首先最重要的確定什么是“價值”?

價值即人類對一切事物是否有用主觀的、而且普遍的評判,有用即是有“價值”。所謂主觀,因為這個有沒有價值是依照人依照客觀事物對自己是否有用而做出的主觀的判斷;所謂普遍,是這個判斷并不是個人的判斷,而更多的是社會已經形成了普遍的觀念——即所謂價值觀。

那么我們怎么去重估價值?

尼采在這里提出一個觀點,價值是一個與生命有關的一個概念。

而當我們對生命從一個新的維度去審視,從而對生命有了全新的認識,我們自然重新審視價值。人無法成為尼采所認為的超人的原因——總被當前、你現在的思維所限制,那么若想成為超人超越現有思維限制根本上是被“生命”這個范疇所限制。

那么下面我將列幾個“超越生命”的思考的方法:

第一點是從時間維度去超越,超越生命的長度。

思考方式:我能活10000年。

通常人做出的行為判斷一個重大因素是“我這一輩子”——大概認為生命的長度為80年——我在20歲之前的時候,要努力讀書;二十歲到五十歲的時候要努力工作、或者創(chuàng)業(yè),成立一個家庭;五十六十之后,我可以退休老去。

而如果仔細思考,一百年以后我要做什么?通常第一個答案會回答“我已經死了”,人做出的價值評判是基于一百年以后將會死去的前提下做出的價值判斷。如果我們做一個設想,人的壽命是兩百年、一千年、一萬年,這個前提下,怎么看到現在要做什么?

這個設想并不是虛無縹緲非常不現實的,已經有未來學家用科學的方法預測,在2045年人類將獲得永生的技術,如果這個預測是對的,我們有必要做好準備迎接30年之后的永生的世界。

(關于2045年永生詳見《奇點臨近》一書(《The Singularity Is Near: When Humans Transcend Biology》))

第二點是從性質維度,不再以人的角度出發(fā)。

屬性改變——改變人的屬性

(1)思考方式:我不再是人。

你如果是一條狗自然不會對鈔票感興趣,如果變成狗不太好接受,那么假如你是外星人或者上帝呢?房子、車子、一個外表絕佳的性交對象還那么重要嗎?人類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好像還有一個說法叫——精神病人思維廣,弱智兒童快樂多)

(2)剝離人的屬性

人有自然和社會雙重屬性——自然屬性是人類自一生下來,或者說是大自然所賦予我們的自然屬性,在自然人屬性上上我們與動物并沒有太大區(qū)別;而社會屬性是我們去動物主要區(qū)別,人類在進化的高級階段形成了社會,這時候也就擁有了一個社會的后發(fā)屬性,這個屬性也只有在社會中的人才會存在的。

那么第二個對性質的改變,也會從人的這兩個性質出發(fā):

首先是剝離人的社會屬性。我們老子在很早智慧就提到: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無名的狀態(tài)才是最初的狀態(tài)。我們只要剝離名字,也就回到原始屬性。那么我們去哪里進入名的狀態(tài)?無名不是實名、不是匿名,在手機應用“秘密”里就是一種類似無名的狀態(tài),在無名的狀態(tài)下,人就會拋開部分社會人屬性,任何言論都不會指定是某個人。

其次是剝離人的自然屬性。社會屬性是依托人自然屬性而存在的,剝離了自然屬性的人、或者單純的社會屬性,那會是什么——一團稱為人的意識——一團意識是怎么存在的?

其實人類的意識不是不可以剝離的,電影《阿凡達》即是描繪人類將意思注入一個名為阿凡達的替身。即是是現在,我們也看到谷歌的創(chuàng)始人布林已經在使用機器替身來開會,甚至斯諾登也使用機器替身完成在TED的演講(警察并沒有對“替身斯諾登”進行逮捕。)現階段替身只是停留在操作而不是意識共享的階段,在電影《未來戰(zhàn)警》中,90%的人已經使用機器替身去完成他們全部的日常生活,我們能從電影中看到是拋棄自然人屬性的“人”將處于一個什么樣的生活——“你能成為任何你想成為的人”這是電影機器替身公司的一句廣告語。

最后一個方法是:我不再是“一個”人,這里強調的是數量。基因或者說進化論決定了我們個體人的自私性,我們價值評判的出發(fā)點也是基于“我”——這樣“一個”數量人角度出發(fā)。在群體動物中卻常用反例,我們最熟悉的蜜蜂這樣群落中,兵鋒為了維護群體存活是可以犧牲自己生命的。人不再從“我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而從我們群體角度去思考,從人類范疇去思考,我當下做的事是否符合人類的利益。從人類角度去思考,我現在所選的工作是最有利的選擇嗎?如果世界是一場電子游戲,上帝會安排現在“我”去做什么?

最后做一個小練習:假如人壽命有一萬年,那么跟同一個人在一起生活一萬年是不是反而不能接受?

文章只提到的思考方法,對思考并不詳細,歡迎交流、斧正。

轉載自:大產品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做人就要先剝離欲望,不要想太多,想得到的越多,反而背負的太多。輕松上了這人生吧。

    來自北京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