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我做的設計總是同質化?

0 評論 4016 瀏覽 15 收藏 10 分鐘

編輯導語:無論在哪個行業(yè)呆久了都會出現一個問題——“同質化”。尤其是在設計行業(yè),由于對創(chuàng)新度要求較高,設計師往往很難一直保持敏銳的創(chuàng)新能力,因此同質化也日益嚴重。對設計師來說,避免設計同質化是十分重要的一件事。今天,本文作者菜心就為大家總結什么導致同質化?我們又該如何克服同質化?

解決設計同質化問題,是我們每個設計師必須要具備的能力,但是又不能為了不一樣而不一樣,所以以自身品牌出發(fā)來做差異化,才是正確的方式。

菜心最近看了很多別人家的app,總結了一些視覺觸點,可以融入我們的品牌基因,大概分為以下幾類:

1. 控件類

不用解釋太多,這一類就是指一些常用控件,比如按鈕、搜索框、彈窗等等,我們可以依次來看下案例:

1.1 按鈕

按鈕雖然不適合做全局差異化,但是對于一些特殊化的按鈕,是可以有一些特殊化處理的,比如一零零一彈窗上、登錄頁上的按鈕,都有融入一些特殊化的品牌基因:

為什么我做的設計總是同質化!

1.2 彈窗

彈窗是很好融入品牌基因的觸點,例如叭噠的彈窗:

為什么我做的設計總是同質化!

1.3 下劃線

大部分app產品中都會有下劃線,這是一個非常利于視覺發(fā)揮的觸點,比如一零零一中的下劃線,是一個橢圓:

為什么我做的設計總是同質化!

這個橢圓來自他們家貓貓出來的洞口形狀:

為什么我做的設計總是同質化!

1.4 搜索框

搜索框很容易被我們忽略,但其實它也可以融入一些品牌基因,比如波洞的機械基因,融入在搜索框的樣式:

為什么我做的設計總是同質化!

就是對搜索框的差異化設計。

1.5 滑桿

如果你的產品有播放器體系,那播放器的滑桿,也是可以融合品牌形象的,比如b站和波洞的滑桿:

為什么我做的設計總是同質化!

但切記形象不要搞得太復雜,不然就有點本末倒置了。

1.6 占位圖

在圖片未加載出來的時候,會有一個默認占位圖,這個占位圖可以使用品牌符號或者吉祥物,例如波洞的這個占位圖:

為什么我做的設計總是同質化!

2. 頁面類

這一類一般都是整個頁面,比如閃屏啊、活動頁面啊、空頁面等等,我們看看實例:

2.1 閃屏

每次打開app都會看到一張閃屏,他的目的是緩解用戶等待時間,也是很好的植入品牌的觸點,比如嗶哩嗶哩漫畫就用了品牌吉祥物:

為什么我做的設計總是同質化!

2.2 個人中心

還是叭噠,個人中心頭圖也融入了品牌形象:

為什么我做的設計總是同質化!

當然他這個形象不是為了加而加,它配合了養(yǎng)寵物的功能來進行設計的。

2.3 活動入口及活動頁面

我們經常會做一些活動放在產品里,有些活動除了頁面頭圖以外,還會有一個活動入口,這個入口漂浮在頁面之上。

不論是活動入口還是頁面頭圖,都可以與品牌吉祥物結合來進行設計,比如咚漫的:

為什么我做的設計總是同質化!

2.4 登錄頁

登錄頁是每個產品都會有的,也是很好的植入品牌基因的觸點,或是logo、或是品牌形象。比如一零零一的登錄頁面,就結合了品牌形象:

為什么我做的設計總是同質化!

2.5 空頁面

空頁面就是在頁面沒有內容時候的一種空狀態(tài),很好的一個觸點,比如躺平的空頁面結合了自家形象,再配合差異化構圖:

為什么我做的設計總是同質化!

整挺好!

3. 標識類

以前寫過很多關于圖標融入品牌基因的文章,圖標就是標識類的一種,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標簽、圖形之類的都屬于標識類,看下案例:

3.1 圖標

圖標這個觸點,以前在品牌基因法里經常提到,就不多說了,看下咚漫的這組分類圖標,結合吉祥物的表情來設計的:

為什么我做的設計總是同質化!

還是挺生動有趣的。

3.2 排行榜序號圖形

排行榜都會有前三名,這前三名不整點特殊化處理,怎么顯得人家高貴呢,比如顏色方面經常使用的手法就是金銀銅,而圖形其實就可以從品牌圖形來切入,比如閃現一下的前三名就用品牌圖形:

為什么我做的設計總是同質化!

3.3 等級標識

很多產品都會區(qū)分用戶的等級,一旦區(qū)分就會涉及到很多等級相關的內容,比如等級標識、等級卡片等等。

這些內容都可以基于自身的品牌形象來進行設計,比如我們看下閃現一下app,它的等級卡片、等級標識,都有用到他們的品牌形象:

為什么我做的設計總是同質化!

4. 動效類

4.1 加載動畫

這個觸點就不多說了,太多產品都在用了,比如b站的這個小電視:

為什么我做的設計總是同質化!

4.1 點擊動效

這除此之外,其實一些點擊動效也可以做一些品牌基因的融入,比如波洞進入首頁時有一個波紋的品牌動效:

為什么我做的設計總是同質化!

這個動效不僅使用在這里,在icon的點擊動效也進行了植入:

為什么我做的設計總是同質化!

從而形成了一個非常強烈的記憶點。

5. 總結

其實除了這些上面的這些例子外,還有很多都應該都可以于品牌基因相互結合,我這里只當拋磚引玉。

大家仔細思考,你會發(fā)現他們并不是出自同一個app,因為并不是所有的觸點都適合我們的產品,切記不能為了差異而差異,產生過度設計的現象。

#專欄作家#

菜心,微信公眾號:菜心設計鋪,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騰訊高級視覺設計師,6年工作經驗。歡迎大家互相交流關注。

本文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