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表單中的二次確認設計思考

1 評論 6139 瀏覽 32 收藏 11 分鐘

表單常存在于流程之中,用戶通過填寫表單提交先關信息,從而完成相關的任務,如注冊、申請等。本次主要分享在表單提交時,表單提交時的二次確認場景。

為什么會有二次確認?

表單往往匯聚了各種輸入項,信息量較大,若用戶完成輸入后直接提交,往往存在一定風險,即一旦出現誤填時,一般情況下,只能撤回或重新填寫并提交,與此同時也可能造成后臺的審核壓力。

為了應對這種情況,在填寫表單時,一般會引入前置校驗(前端or后端),盡量減少錯誤,但這一類的校驗適用于校驗條件能夠結構化的,即可以通過代碼預先設置好有一定規(guī)律組織的條件,比如非空、大小寫、上下限值等,而無法去判斷一些不能條件化(非結構化)的情況,如圖片內容、文字表達等。這些內容往往需要后臺審核才能發(fā)現問題,從而增加后臺審核的壓力,也導致用戶可能填寫無效,需重新提交的可能。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會考慮在用戶提交時增加二次確認的步驟,從用戶維度去主動減少誤操作、誤填的情況,從而降低后續(xù)返工和溝通。

二次確認的利弊

對于流程性的頁面來講,保證流程的暢通和讓用戶持續(xù)處于心流狀態(tài)是產品和設計所追求的理想狀態(tài)。但在實際的設計中,不能只圖短期的或某個環(huán)節(jié)的一時方便,更需要站在整個體驗流程之上,閉環(huán)思考。二次確認就是一個矛與盾的結合體。

從體驗角度講,表單填寫的效率和流暢性是首要關心的點,因為表單本身屬于輸入性的模塊,用戶需要付出相應時間和行為成本,特別是當用戶處于一個希望盡快提交的場景時,如秒殺等,若此時需要用戶二次確認進行打斷,體驗以及給用戶帶來的糟糕情緒可想而知。

另一方面,從產品的角度來看,二次確認也是影響轉化的潛在因素之一,為提升轉化率,理想狀態(tài)是一步走到底,中間不存在任何打斷。

但正如開始所講,實際的設計不能只用理想狀態(tài)去考慮,而應從實際場景出發(fā),站在整個體驗流程去思考,這里的體驗流程不單單指階段性的用戶前端頁面,也包括表單提交之后的后臺扭轉以及最后提交結果的呈現(實時/異步),如成功、失敗還是需要打回重填等。

同時,還需要考慮表單的業(yè)務屬性,例如某些審核性的表單,所填內容會影響審核結果,此時從業(yè)務審核層面會考慮讓用戶主動去確認輸入的內容并對其負責,以減少審核不良率或后續(xù)不必要的溝通。

何時會用到二次確認?

雖然提交表單存在一定的風險,但并不是所有表單提交時都需要去二次確認,因為這關乎到效率或者產品轉化率,從體驗層面和產品層面來講,應用二次確認往往慎之又慎,通常以下情況可以不考慮二次確認:

  • 表單內容只用于對外展示,并可在本地再次修改或撤回,如社交應用中的個人信息、發(fā)表觀點看法等;
  • 影響到轉化率時,例如各種訂單的提交(輸入密碼除外)等,常見于c端電商交易、打車場景等;
  • 能夠完全通過完善的校驗去規(guī)避錯誤的表單,而這與輸入的內容有關,即輸入內容可結構化校驗,如字數、圖片大小、金額大小等;
  • 后臺對提交內容無要求,只要填寫即可,如各種問卷類表單等。

以上情況,往往不會在提交表單時進行二次確認。其對應的核心邏輯是用戶能即可作出修改或轉化率優(yōu)先。

而在某些情況下,提交表單時則需要考慮二次確認,這類表單往往需要用戶承擔提交后的結果,或規(guī)避業(yè)務風險(審核和后續(xù)溝通成本)。這里結合常見的場景,給出可以考慮采用二次確認的情況(非必須,視實際項目而定):

  • 提交內容需后臺審核,并非單一的校驗可解決,且內容相對較多,如某些資格申請類表單往往存在預覽環(huán)節(jié);
  • 某些需要降低后臺審核不良率的情況,或以人工審核為主,此時需要減少審核不通過,打回重填或補填的情況。

二次確認的設計形式

目前常見的二次確認設計形式按照輕重程度分為兩種:一種是以預覽模式呈現的重度交互形式;一種是以對話框模式呈現的相對輕度的交互形式。

預覽模式:

預覽模式一般是在用戶填寫完表單提交前,讓用戶對所填內容能夠有一次整體完整的瀏覽機會。該交互形態(tài)在一些招聘網站或者機構的個人履歷表單填寫流程中往往較為常見,由于涉及到填寫內容多,且表單內容關系到用戶切實利益,用戶對其準確性要求高,因此會讓用戶能夠盡量完美的呈現自己,查漏補缺。同時,預覽模式所涉及的表單內容也更多。

對話框模式:

相較于預覽模式,對話框形式的二次確認要輕量很多,當仍然是以模態(tài)出現,也會對流程造成打斷。采用對話框形態(tài)的表單場景,相較于預覽,內容會相對少很多,但所涉及的內容仍然對用戶至關重要,且難以撤銷或修改;另一方面,也避免用戶誤操作。

需要注意的是,從用戶主動性上講,預覽模式一定程度上反應了用戶的主動傾向,即這種模式某種程度上迎合了用戶的審慎態(tài)度,而對話框則偏向被動,即用戶并非潛在期望這種打斷。雖然表面上能夠防止誤操作,但模態(tài)的形式讓用戶產生割裂感,對話框無法與頁面內容直接聯系起來,從而造成了體驗中斷。

進一步,我們對對話框的交互邏輯進行分析,用戶在對話框上的行為路徑如下:

通過該行為路徑,我們可以很容易的發(fā)現,當用戶在放棄第一次直接提交,在檢查完畢進行第二次提交時,仍然需要作出判斷,并付出相應的行為。

結合實際項目發(fā)現,7成以上用戶在第一次點擊提交時,就直接確認提交走掉了;而剩下決定檢查一下的用戶,在第二次點擊提交時,九成以上的用戶不再檢查,直接提交。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對話框只是一味地進行機械的邏輯判斷,認為用戶每次點擊提交時檢查和提交之間的概率是等同的,而忽略了隨著檢查的進行,用戶直接提交的概率在不斷增加,即概率是變化的,而這種設計邏輯的背后缺乏對人的思維和心理的考量。

基于這種情況,可以對該行為路徑進行優(yōu)化,即在滿足需要檢查一下的場景下,提升表單提交的整體效率與體驗:

頁面交互如下:

通過優(yōu)化,用戶點擊提交后,配合動效,按鈕向中間收縮,并在按鈕上方提示用戶是否需要檢查,以降低二次確認對話框帶來的打斷,以及避免了二次提交帶來的對話框反復提示的問題。而這一設計的優(yōu)勢在于增加了用戶主動權,將反復被動的打斷,轉化成用戶主動的選擇,其本質在于能夠從人的角度出發(fā),將用戶的行為特征考慮在內。

寫在最后

本次分享主要討論表單提交時二次確認的相關問題,從效率與體驗角度對二次確認交互形式進行探索和嘗試。但在實際的項目中,產品經理、設計師仍然需要結合所處的具體場景和業(yè)務特點對其進行設計。

 

本文由 @像素先生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學到了,感謝大佬

    來自北京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