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再做一款社交產品

微信、QQ、新浪等IM和SNS霸占下的國內社交真的沒有希望再做社交產品了嗎?本文帶你深度思考社交模式。
名詞解釋
IM:InstantMessaging(即時通訊、實時傳訊)的縮寫是IM,這是一種可以讓使用者在網絡上建立某種私人聊天室(chatroom)的實時通訊服務。
SNS:專指社交網絡服務。也指社交現(xiàn)有已成熟普及的信息載體,如短信SMS服務。SNS的另一種常用解釋:全稱Social Network Site,即“社交網站”或“社交網”。SNS也指Social Network Software,社交網絡軟件,是一個采用分布式技術,通俗地說是采用P2P(Peer to Peer)技術,構建的下一代基于個人的網絡基礎軟件。
首先,先看國外社交模式。
一、Facebook(社交是目的)
Facebook起源于校園項目。社交最具活力的就是校園和年輕人。Facebook建立社交為目的的社交行為。發(fā)照片,發(fā)狀態(tài)都是為了朋友看見。朋友看見后形成評論。炫耀、虛榮等都是人性弱點。但是沒有Facebook是沒有輸出口的。但是有了Facebook之后,就有了輸出口了。朋友之間能看到彼此最新消息,也是樂此不疲。而Facebook關系也是網狀式關系結構。
二、Twitter(淡化社交,強媒體)
Twitter關系網是典型的金字塔式關系?;谶@樣關系網絡。傳播方式是自上而下的方式。這種傳播方式像傳統(tǒng)的紙媒一樣。所以Twitter是強媒體方式。利于廣告?zhèn)鞑?。而人與人之間關系也基于那個強媒體間接進行建立的過程。
三、Path(反向社交)
Path為什么是反向社交模式?你自己要發(fā)送狀態(tài),發(fā)送照片,但是沒有人是沒有價值的。而Path是基于自己去邀請朋友方式。就是純單向反向社交邀請模式進行建立的。
四、Color(彈性社交,基于地理位置)
我在這個地方,我基于我的GPS進行周邊關系的社交行為。富有極強的彈性社交在里面。隨著移動狀態(tài)不斷變化,都會建立不同的社交屬性,但是多以陌生人關系為主。不適合過國內內涵文化。
五、WhatsApp(聊天社交)
典型的IM聊天工具。打破了發(fā)送短信的古老方式。關系也是基于絕對熟人關系進行建立。關系網也更符合網狀式結構。
六、Instagram(圖片社交)
曬圖片幾乎是女性的天性。不管是自己美照,還是食物照片,或者出去玩。圖片帶來的感官沖擊是巨大的。特別在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一張圖片比一段文字根據(jù)沖擊力。關系而是通過圖片這個第三方媒介進行建立的。
七、Snapchat(隱私社交)
同樣是圖片社交,Snapchat火爆原因在于青少年可以避開父母監(jiān)控。只要發(fā)送照片上去,幾個小時就可以被自動刪除了。具有極強的隱私社交。如果第一階段是開發(fā)式的網絡社交,那么第二階段就是隱私式更加重的社交方式。
八、Linkedin(商務社交)
基于工作關系建立社交。商務關于對于每個人都是十分重要。但是和私人關系又是分離的。所謂的公私分明。在公共的商務社交中。Linkedin更加注重給人進行背書。因為我們在社交中具極強的信息不對稱。所以商務背書極其重要。
然后,再看國內社交模式。
一、微信(重熟人社交)
KK在《失控》中提到的網狀式傳播方式,最典型就是微信。微信不僅僅是IM工具,更有朋友圈這樣的SNS方式。而在朋友圈里傳播方式又是極強的網狀式傳播方式。幾乎可以說微信把熟人關系做到極致的封閉體系。
二、QQ(熟人社交向陌生人延展社交)
國內的IM先驅。關系網從熟人關系向陌生人關系進行拓展?,F(xiàn)階段的QQ更具有年輕化的用戶象征。這對于一款10多年社交軟件實數(shù)不易。
三、微博(媒體式社交)
類似的Twitter。
四、陌陌(陌生人社交)
類似Color。牢牢抓住人性中的色欲。有著約炮神器著稱。
五、脈脈(商務社交)
類似Linkedin。商務在國內展開十分困難,國內人并有建立商務社交的習俗。
六、釘釘(工作社交)
通過一個公司的工作關系的聊天工具。
七、nice 、In、足記(圖片社交)
類似Instagram。
八、人人(SNS)
類似Facebook。
以上大概羅列國內外的社交軟件。通過這些羅列和各個app之間小小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一些端倪。現(xiàn)在我們根據(jù)不同維度進行分析社交方向。
一、基于熟人、陌生人
基于熟人最典型莫過于微信,基于陌生人最典型就是陌陌。但是國內有一個說法,就是社交關系最后都會逃到微信上。為什么?其實這是社交本身的原因所在。陌生人其實只有短短一瞬間的時候,最后都會從相識,相知,相熟的遞進成熟人關系。Facebook以社交為目的的形式,從初期一張美女照片引來的社交的關系遞進。如果你要是喜歡你這個照片美女,是不是想去追求。那么社交關系一定呈現(xiàn)遞進的關系。從社交這層關系上,產品設計一定要從陌生人向熟人順利的過渡,締造牢靠的熟人社交關系的產品。有人說微信沒有陌生人階段,那是因為微信有騰訊這個大樹可以導入大量用戶關系。如果再造一款社交產品,一定是能沉淀熟人關系的產品。
二、基于家人、朋友、同事
家人,朋友,同事都是熟人關系。但是其中分為了公私關系區(qū)別。家人和朋友是屬于私人關系,我們的微信承接就是這層關系。而同事是公共關系,國內的脈脈承接就是這層同事關系。從社交層次來說,家人是一輩子不會離開的。但是家人關系看似近,卻有相當遠。每一代人之間在社交層面上都存在一定的代溝在里面。所以社交產品一定不會以有年齡層次的構造。另外一層就是朋友關系。朋友關系是社交最好構建起來的。朋友之間的話題語言是沒有限定的。比如,你們可以探討任何話題,私密的,工作的,抱怨的。戀人的關系也是朋友關系一種變體。為什么戀人沒有放到這里?因為我們的社交產品不是對面婚戀市場,所以這里不做展開。接下來就是同事關系,基于公共關系。同事關系有一定概率能轉化成朋友的關系。哪怕你離職之后,還是會聯(lián)系一些前同事,那就是朋友關系的構造。而同學關系和同事關系是有著類似的?,F(xiàn)在你還有幾個同學還在聯(lián)系的?你們之間有共同的話題么?同事的關系構造有著以背書、人脈、公事等特殊的第三方原因進行支撐的。如果想要快速打開的社交市場,請選擇朋友關系進行深度突破。
三、基于地理位置
隨著移動互聯(lián)網的時代到來,GPS定位的越來越重要。陌陌成長和微信搖一搖的功能都是基于移動場景下野蠻生長起來的。包括探探這類產品,就是完全基于地理位置的社交。為什么基于地理位置社交關系更為重要?好比你的異地戀的成功概率是多少?二個人日久生情的概率遠遠高于一見生情在一起的概率。而基于地理位置,讓二個人見面的概率增加,形成了社交上的O2O。這樣從社交產品從線上擴展到線下有著很多的可能性在其中。就像現(xiàn)在的微信,可以鏈接很多線下場景。未來的社交產品一定會有自己的地理位置。
四、基于文字、圖片、視頻形式
web1.0時代是BBS論壇形式,更加基于文字。隨著互聯(lián)網的web.2.0到來。SNS網絡興起讓圖片成為當時社交的主流形式。就如現(xiàn)在的智能手機誕生,大大增加了圖片社交的形式。微信上,你要發(fā)文字就必須長按的彩蛋,而點擊讓你發(fā)送照片的原因就是社交形式已經完全進入了圖片社交時代。加上碎片化和快速閱讀的時代到來,圖片瀏覽比文字瀏覽更為快捷和有效。隨著網絡加速,視頻社交的形式會成為主流社交方式?,F(xiàn)在網紅的女主播,名為17的app。這些視頻帶來的信息和動態(tài)互動根據(jù)有社交屬性。人是視覺動物,特別是借助手機的時候。而動態(tài)的體驗在社交根據(jù)有強大的魅力。所以未來社交產品趨勢一定是更具的視頻化的社交產品。
五、基于開放、隱私
Facebook的成功,打開了社交的網絡第一代產品特性。讓互聯(lián)網更加的透明化和開發(fā)化。這樣的社交形式讓更多人喜歡的參與其中。隨著近幾年的父母在Facebook上監(jiān)控的孩子的事件不斷曝光后。Snapchat圖片成長就是基于隱私的原因。還記得2014年很火的秘密么?也是基于的隱私化的。社交關系上,一定會有私人和隱秘的關系。所以才會社交關系上女生成為閨蜜的角色。這樣的角色是扮演很重要的地位和重要的社交話題。而微信產品上,基于隱私性保護做的非常多。加人的時候雙向關系。刪除好友的時候單向刪除。都是基于完全隱私化的。所以未來的社交產品注重隱私化才能帶來更多的用戶。
六、基于單向關系、雙向關系
雙向關系的產品國內代表一定是微信,單向關系的產品就是微博。在單向關系中,被關注的一方就是傳播核心,具有絕對的話語權。在互動性方面,單向關系是基于特定中心化的支點進行傳播。而雙向關系中,是完全去中心化的網狀式傳播方式,任何一個人都會成為傳播支點。這個傳播的支點遠比只有幾個支點的單向傳播方式更具病毒性傳播。在《引爆點》中的個別人物法則就是單向關系的體現(xiàn),是具有社會層次和人脈關系的人進行傳播。其實破壞力有限。而環(huán)境威力法則恰恰就是雙向關系的體現(xiàn),人人都是可以具有傳播點的。就像病毒和瘟疫進行傳播,不分你我。所以在構造社交產品的時候,更多去沉淀雙向關系才是社交目的。
七、年輕化和老齡化
年輕化的人群遠比老齡化的人群更具社交屬性和社交活躍度。年輕人如果喜歡你的產品,會為你免費擴大傳播產品。在社交產品選擇上,用戶群一定更具年輕化為主題。再加上產品生命周期,與Facebook和QQ等主流社交,我想大家都會對于這個定律不會否認。
最后歸結。
- 社交關系一定要向熟人靠攏。
- 朋友關系是社交產品關系最核心的關系。
- 移動互聯(lián)網社交關系一定會基于地理位置。
- 視頻載體的社交產品是未來趨勢。
- 隱私化是社交產品未來的趨勢。
- 構造雙向關系才能沉淀社交關系。
- 年輕化用戶才是社交產品核心用戶。
大家如果再想做一款社交產品,心中是不是有些想法了嗎?
Tips:本文提出一些觀點可能不夠成熟,歡迎探討。
#專欄作家#
曉翼,微信公眾號:上海人在北京。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專注于電商、O2O的產品經理。會IOS開發(fā)、會P圖、會運營的逗比一個。常關注社交、旅行類產品。
本文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這篇文章很有前瞻性呀
可以再加一個VR等新科技的社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