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算越燒越空,用戶卻越來越少:用增的下半場怎么玩?
在互聯(lián)網流量紅利逐漸消退的當下,用戶增長(用增)成為各大互聯(lián)網企業(yè)的核心挑戰(zhàn)。傳統(tǒng)的流量投放和短期促銷策略已難以為繼,而用戶留存、口碑和長期價值(LTV)成為新的增長關鍵。本文將深入探討在存量市場中,如何通過“種草用增”策略,從流量視角轉向人本視角,構建長期的用戶關系,實現(xiàn)可持續(xù)增長。
“預算在燒,拉新的效率卻越來越差?!?正在成為整個互聯(lián)網行業(yè)的集體焦慮。
表面上看,用戶依舊“在線”,但可被重新分配的增量時間幾乎見頂。根據艾瑞咨詢《2025年Q1中國移動互聯(lián)網流量季度報告》數據顯示,截至Q1末,移動互聯(lián)網用戶單機單日有效使用時間268分鐘,同比下降3.9%,使用次數為63.4次,同比下降5.1%,用戶粘性持續(xù)走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用戶關注分散加劇的現(xiàn)狀,存量用戶注意力爭奪戰(zhàn)進入白熱化階段。
于是出現(xiàn)了一種“黑洞效應”:報表上CPA、轉化率還在被優(yōu)化,可用戶留存、口碑與長生命周期價值卻沒有同步改善。拉新速度低于自然流失速度,所謂的用戶增長(簡稱“用增”),只是在同一批用戶身上反復“洗量”。一位行業(yè)從業(yè)者向增長黑盒直言:“現(xiàn)在80%的用增投入都是浪費的?!?/p>
根源不難追溯。當中國的人口紅利與互聯(lián)網紅利雙雙消退,我們也走下了流量紅利的“高速電梯”。而在存量時代,用增不再只是投流模型、算法出價的工程型優(yōu)化,而是關于品牌戰(zhàn)略認知的升級。
道理都懂,但問題是,面對競爭加劇、成本攀升、用戶心智固化,哪種增長方法論能真正做到這一點?
01 用增新戰(zhàn)場,流量之上是“心智”
在存量時代,增長的邏輯正在發(fā)生根本轉變。過去的競爭焦點是“誰能搶到更多流量”,而今天,比起一次性、低轉化的曝光,占據用戶的長久記憶與信任,才是決定增長天花板的北極星指標。越來越多的互聯(lián)網公司開始關注留存率、NPS(凈推薦值)、LTV(長生命周期價值)等指標,而不僅僅是獲客成本。
然而,指標換了,思路卻往往沒變。很多增長團隊依舊在舊邏輯里打轉,頻頻掉進三個結構性陷阱之中。
一是數據迷思。在衡量結果時,依然把用戶當作一次性流量,而忽略了“用戶為什么留下來”這個根本問題。比如,某App在節(jié)日期間砸下巨額投放費,日活短期飆升,但新用戶留存率不足10%,絕大多數人在活動結束后一周內就流失,獲客成本被瞬間稀釋。低質量用戶被反復拉來又流失,最終形成“數據好看、增長空心”的假象。
二是促銷依賴。價格戰(zhàn)看似是最快的起量方式,卻容易讓品牌陷入“越洗越少”的死循環(huán)。比如,某社區(qū)團購平臺早期依賴大額補貼搶人,導致用戶習慣了低價,一旦補貼退場,活躍度立刻斷崖式下滑。長期依賴價格杠桿的副作用是,難以建立品牌價值認知,從而導致長期增長的地基被掏空。
三是短視指標。哪怕引入了NPS、LTV等長期指標,很多團隊仍被CPI、CPA等短期量化目標綁架,策略傾向“快進快出”。這種模式甚至會在組織內部引發(fā)結構扭曲。比如,為了沖KPI,團隊不惜犧牲用戶體驗,導致口碑下滑、退費率攀升,短期拉新的成果被迅速抵消,反而為長遠的生意經營埋下了隱患。
因此,要走出用增陷阱,關鍵不在于簡單地換一個KPI,而是需要轉變對增長的底層認知。從一次點擊的交易關系,到長期經營的用戶關系,再到讓關系本身反哺新增,核心在于與用戶之間建立可持續(xù)的信任與價值循環(huán)。換句話說,增長的起點不應是“我要拉多少人來”,而是圍繞細分場景和真實需求,為用戶質量和長期價值負責。
在這樣的思路下,增長黑盒發(fā)現(xiàn),在小紅書上,用戶增長的視角正在發(fā)生根本轉變——從流量視角回歸到人本視角。
一方面,在小紅書中,用戶是帶著問題、興趣和分享欲而來的,因此他們會主動搜索、對比、表達、分享,把自己真實的體驗寫成筆記。這種主動性,讓人與人之間產生了更緊密的連接,同時也令內容更豐富多元。
另一方面,用戶的這些主動行為,也讓品牌和用戶之間的關系更有跡可循。 平臺中產品的情感詞總量已經超過7500萬,屬性詞匯達到13億。(數據來源:小紅書數據中臺)由此,通過小紅書關于人群標簽,產品標簽和內容標簽三者的映射關系,品牌能夠更細致地理解“誰在看、看了什么、為什么心動”,促使用增策略從單純追逐“易轉化人群”,轉向對【產品 x 買點 x 人群】的精細拆解,從而建立更長期、更可持續(xù)的用戶關系,而不是一次性的交易。
在這一趨勢下,小紅書上正誕生出一種互聯(lián)網企業(yè)用增的新思路——種草用增。
02 以人為本,構建增長的“黃金三角”
在傳統(tǒng)邏輯中,用增被等式化為流量×轉化率,這也讓品牌的增長更多依賴于規(guī)模拉升和短期轉化。而在小紅書的“種草用增”邏輯下,用戶增長也不再是單一維度的數字增長,而是N個人群LTV價值的總和。
當衡量維度從單一轉化,轉向多個細分人群的長期價值時,也意味著用增的戰(zhàn)場正在從“更大的流量池”轉向“更深的人群滲透率”。由此,品牌需要看到更多細分人群背后的真實需求,深耕細分市場滲透,打開用戶增長更多全新的視角,與用戶構建長期關系,獲得更長周期的投資回報。
過去一年,互聯(lián)網行業(yè)各細分賽道,在小紅書上的用增投放正在顯著加速。根據小紅書數據平臺顯示,平臺電商賽道在投計劃數同比增長530倍、線上生服賽道在投計劃數同比增長210倍、網服賽道在投計劃數同比增長140倍,互聯(lián)網金融賽道在投計劃數同比增長120倍。(數據來源:小紅書數據平臺,2025年H1 vs 2024年H1)
在這一高速轉向的背后,是可驗證的回報邏輯。在小紅書,用增投放的價值,正通過三個關鍵指標被不斷驗證——高價值細分人群滲透、用戶口碑NPS顯著增長及用戶LTV持續(xù)提升。
這些數據不僅有效度量了用增投放的回報率,市場覆蓋深度以及用戶關系健康度。更重要的是,它們驗證了在小紅書“種草用增”策略下,規(guī)模、口碑與質量三者能夠實現(xiàn)正向共振,從而構建出衡量用戶長周期價值的黃金三角,打破了傳統(tǒng)用增邏輯中三者難以兼得的悖論。
03 抓住小紅書種草用增的機會點
回歸真實的人群價值,越來越多品牌在小紅書找到全新的增長路徑。而當下,也正是品牌入局“種草用增”的黃金期。
一方面,平臺紅利正在持續(xù)釋放。例如,在小紅書發(fā)布的《互聯(lián)網行業(yè)種草用增價值白皮書》中,就明確給出了一系列可落地的方法論,其中有能夠幫助品牌找到用戶愿意主動分享動機的“曬點”策略,也有構建“先人感-后算法-再人感”的動態(tài)循環(huán)營銷方法的“奧利奧模型”等,為品牌在“種草用增”不同階段的精準落地提供了路徑參考,從而降低試錯成本、提升投放效率。
另一方面,平臺的內容生態(tài)也在愈發(fā)活躍且多元,那些源自用戶、意想不到的創(chuàng)意,正成為品牌完成種草與拉新的實用且有趣的新方式。
閑魚就是一個典型案例。借助小紅書站內的熱門話題 #人類對于閑魚的開發(fā)不足百分之一,品牌從人群興趣切入,精準捕捉并放大了這些真實、有趣的使用場景,開啟了在小紅書的“種草用增”之旅。這一策略,讓閑魚的NPS大幅躍升,人群資產規(guī)模顯著提升;在心智增長的驅動下,高質量的付費轉化持續(xù)釋放,30天新客GMV ROI更是比過往高出不少。
此外,小象超市則聚焦小紅書高凈值美食用戶,從夏季趨勢生活場景切入,扭轉用戶認知,開辟生鮮與酒飲多品類的種草新通路。數據顯示,其AIPS人群資產在60天內環(huán)比增長140%,CTR從8%提升至15%,近30天的NPS達到87,訂單成本優(yōu)于大盤。(數據來源:小紅書靈犀平臺,2025年7月1日-7月31日)
透過這些案例也可以發(fā)現(xiàn),“種草用增”的本質,是品牌對用戶行為、內容邏輯與消費心理的重新解構,也就是通過“理解人-影響人-贏得人”三步,實現(xiàn)高質量的用戶增長。
不過,更值得關注的是,當用增邏輯從單點優(yōu)化轉向全鏈路協(xié)同,組織形態(tài)必然隨之變化,而這也是“種草用增”落地的關鍵前提。這意味著,推廣產品的思路從“單一內容/投放/競價”轉向以整體用戶的LTV為統(tǒng)一目標,整合多種產品形態(tài),找到更高效的增長路徑。
同時,伴隨種草用增邏輯的深入,一些品牌也開始設立專責于“種草用增”一體化戰(zhàn)略的獨立部門,既非傳統(tǒng)市場部的延伸,也非用戶增長部的翻版,而是兩者的深度融合體,貫通內容、轉化與留存全鏈路。
04 寫在最后
如果說“種草用增”是用戶增長的新起點,那么它最終指向的,是一場品牌與組織協(xié)同方式的升級。
歸根結底,在存量競爭加劇、注意力紅利見頂的當下,唯有真正理解用戶、影響用戶并最終贏得用戶的品牌,才能穿越周期。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增長黑盒】,微信公眾號:【增長黑盒Growthbox】,原創(chuàng)/授權 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xié)議。
不錯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