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后小孩靠做飯Vlog漲粉百萬,戳中了哪些流量密碼?

0 評論 1141 瀏覽 3 收藏 11 分鐘

二年級男孩站上灶臺三菜一湯、菜市場砍價比大人還溜——當10后把做飯拍成第一視角Vlog,反差萌瞬間擊穿全年齡層。百萬點贊背后,是“美食+養(yǎng)成+真實”的內容三殺,也敲響流量與童年邊界警鐘。

見慣了打工人的生活日常,你見過小學生的放學做飯日常嗎?

近期,一批10后“小孩哥”“小孩姐”憑借做飯Vlog在網絡上刷屏,他們嫻熟的廚藝與稚嫩的外表形成強烈反差:10后小女孩站在灶臺前動作嫻熟地顛勺翻炒,上二年級的小男孩在菜市場熟練地和攤主討價還價,回家后做出三菜一湯……

圖片源自小紅書

這種反差感極強的場景,正通過短視頻平臺持續(xù)發(fā)酵,單個視頻甚至收獲超500萬的點贊。這些看似普通的兒童烹飪日常,為何能打破圈層壁壘,成為現(xiàn)象級內容?

01 反差萌+真實感+養(yǎng)成系多重元素疊加出新賽道

在內容創(chuàng)作領域,一個傳統(tǒng)賽道的破圈往往源于多元素的創(chuàng)新疊加。

近期爆紅的小孩做飯Vlog正是這樣一場成功的內容化學反應,它將美食制作、生活記錄與成長觀察完美融合,創(chuàng)新出有競爭力的內容特色。

與傳統(tǒng)成人美食創(chuàng)作者不同,@俊希 內容呈現(xiàn)了“美食+Vlog+小孩養(yǎng)成”多個元素。他全程采用兒童第一視角拍攝,鏡頭下,灶臺顯得格外高大,連炒菜都要站上專門搭的臺子上,廚具也在小小的手中顯得不成比例,這種獨特的視角本身就充滿了戲劇性。

圖片源自小紅書

此外,@俊希 視頻的魅力遠不止于優(yōu)秀的廚藝展示。在視頻中,@俊希 和媽媽的點菜對話,與菜市場叔叔阿姨們的自然互動,做飯時的游刃有余,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打破了大家刻板印象中的小孩生活。第一視角的拍攝形式,更讓觀眾仿佛附身于孩子身上,沉浸式體驗從放學去菜市場挑選食材到端盤上桌的全過程。

在每期評論區(qū)都能見網友的震驚與夸獎:“我八十都不一定會做。”“這個孩子有鏈接嗎?”“這才是你這個年齡該做的飯?!币曨l也從單純的美食教程分享升華成孩子的成長記錄。

圖片源自抖音

自4月20日確立這一獨特風格以來,@俊希 在短時間內就有多個視頻破百萬,粉絲達到138萬,這種驚人的數(shù)據(jù)表現(xiàn),印證了“美食+vlog+小孩養(yǎng)成”這一內容組合的強大吸引力。

克勞銳發(fā)現(xiàn),這樣的組合呈現(xiàn)形式也并非個例。在短視頻平臺上,@阿澤-成長日記 @叢小吖 等創(chuàng)作者都將內容對準放學做飯的日常, 一群10后的“小孩哥”“小孩姐”正憑借做飯Vlog異軍突起,成為新的流量焦點。

圖片源自抖音

02 身份錯位的反差與陪伴感成為圈粉密碼

為什么小孩子記錄做飯生活的vlog這一形式的內容,能成為新的流量焦點?

克勞銳認為,此次第一視角記錄做飯生活的賽道出圈,首先源于一種強烈的反差感。

例如,@俊希 熟練地去菜市場買菜交談,不僅對菜品的價格十分了解,還常常冒出“幫我打氧”“開背去蝦線”等略顯專業(yè)的話,奶聲奶氣的語調與專業(yè)術語形成奇妙反差。

圖片源自小紅書

同樣,@阿澤-成長日記 切十字刀等刀工,麻利干凈的手法以及物歸原位的好習慣,更是完全與大部分年齡相仿的形象不符。

在他們的視頻中,能做的美食花樣更是讓觀眾驚訝,芥末羅氏蝦、紅燒魚、檸檬雞爪、干鍋牛排、黃油蛤蜊、黃燜豬蹄……許多菜別說小孩,許多成年人都不一定會做。有網友甚至發(fā)現(xiàn)@俊希 在連菜名怎么寫都還不知道的情況下,就已經會做這道菜了。

這些細節(jié)的對比全是反差感的呈現(xiàn),更打破思維定式,讓觀眾對小孩的生活產生好奇和興趣,年齡身份與技能的錯位成了最核心的吸引力。

當然,光是反差還不足以解釋這類視頻的持續(xù)走紅,更深層的原因在于,它們提供了一種新鮮且真實的觀看體驗。在成人主導的美食賽道中,兒童視角的加入打破了觀眾的審美疲勞。

與專業(yè)廚師和其他傳統(tǒng)美食賽道里追求完美成品不同,孩子們的視頻往往更注重過程。在視頻中,他們會發(fā)生去買菜錢不夠的情況,也會展現(xiàn)不太會切菜的笨拙,在身上畫手表,對著鏡子隨地大小舞。這些流露出的“不完美”和童真,恰恰增強了真實感,讓觀眾覺得這就像鄰居家的小孩在學做飯,而非精心設計的表演。

此外,除了反差感和新鮮感來吸引觀眾,情感共鳴則是讓這類視頻持續(xù)發(fā)酵、不斷圈粉的核心。正如@阿澤-成長日記 的賬號名一樣,“小孩哥”“小孩姐” 的內容核心聚焦在成長記錄。

@俊希 在達到百萬粉絲之際,也發(fā)布視頻表示:“何其榮幸希寶能在各位的見證下成長”,對于觀眾來說,在觀看視頻、打發(fā)時間的同時,更是見證和陪伴了這些小孩創(chuàng)作者們的生活技能、性格品質一步步成長。

圖片源自抖音

03 當鏡頭對準孩子是在記錄成長,還是透支童年?

然而,當兒童美食博主成為流量新寵,越來越多的孩子被推至鏡頭前時,光鮮亮麗的視頻背后也開始浮現(xiàn)出令人憂慮的陰影。在@俊希 @@阿澤-成長日記 @叢小吖 等創(chuàng)作者收獲無數(shù)點贊的同時,關于兒童內容創(chuàng)作的爭議也隨之出現(xiàn)。

評論區(qū)里,除了“別人家孩子”的羨慕聲外,還有少數(shù)網友發(fā)出“為了流量擺拍”“占用學習時間”“剝奪童年樂趣”等質疑聲。

這些質疑也并非空穴來風。

今年年初,坐擁2000萬粉絲的4歲萌娃@瑤一瑤小肉包 就因一則爭議視頻陷入輿論漩渦。視頻中,瑤一瑤在玩耍時被同伴“意外”絆倒大哭的畫面,被網友質疑是父母精心設計的擺拍。母親“前面拍攝沒有成功,才故意安排了小男孩輕輕絆倒瑤一瑤”的回應,更是坐實了為流量刻意制造戲劇效果的嫌疑,引發(fā)全網聲討。

圖片源自網絡

這個案例更加放大了人們對兒童內容創(chuàng)作中最令人擔憂的問題:當流量成為首要考量時,孩子的真實生活體驗可能淪為表演素材。

隨著商業(yè)價值的凸顯,在看到小孩做飯Vlog這一新賽道的流量誘惑面前,我們難以確保所有創(chuàng)作者都能守住底線。后續(xù)是否會有人跟隨熱點去起號,甚至在持續(xù)的內容產出壓力下,占用孩子娛樂與學習時間去擺拍。這種急功近利的操作,不僅違背了記錄成長的初衷,更會消解內容最珍貴的情感共鳴點。

當流量成為唯一目標時,孩子的成長需求可能被忽視?;蛟S,我們警惕和思考:如何讓這些“小孩哥”“小孩姐”在用鏡頭記錄生活的同時,依然能享受純粹的童年?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克勞銳】,微信公眾號:【TopKlout克勞銳】,原創(chuàng)/授權 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xié)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