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小米16改名小米17?

2 評論 3539 瀏覽 6 收藏 11 分鐘

產品命名不僅是營銷策略,更是品牌心智的塑造工具。本文深度解析小米跳過“16”直接命名“17”的背后邏輯,從用戶認知、競品對位到品牌節(jié)奏,揭示數(shù)字背后的戰(zhàn)略考量。

小米要發(fā)布新手機了,不過這次它推出的不是小米 16,而是直接帶來了小米 17 系列。

官方將其定義為“高端化五年蛻變之作”,包括標準版、Pro 和Pro Max三款旗艦機型,并宣稱全系產品力跨代升級。

消息發(fā)布后,一個引人關注的的問題是,小米為何跳過了16,從 15 直奔 17?表面看,只是一個數(shù)字的變化,但我認為這個變化并不簡單,這個舉動背后是一場對消費者心理的精準拿捏。

01 錨定效應,對標iPhone17

在《思考,快與慢》中,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卡尼曼提出了一個經典實驗:讓參與者估算聯(lián)合國中非洲國家的比例。

實驗前,研究人員先轉動一個寫有隨機數(shù)字的輪盤。當輪盤停在 10 時,受試者的估算值明顯偏低;當輪盤停在 65 時,估算值就顯著偏高。

雖然輪盤數(shù)字與事實毫無關系,但它卻成了人們心中的錨,影響了判斷。

這就是錨定效應。簡單來說,當一個人無法直接判斷事物的真實價值時,就會尋找一個參照物,把它當作內心的錨,從而做出相對合理的判斷。

傳統(tǒng)零售中,一個孤零零的商品很容易讓人感到無所適從,而一旦旁邊有了對比價格,消費者就會覺得某個價格劃算還是不劃算。

小米跳過16直接發(fā)布17,正是利用了這一原理。在旗艦手機市場,當小米17這個名字出現(xiàn)時,消費者心中最直接、最相關的參照物是什么?毫無疑問,是同年發(fā)布的iPhone 17。

這一操作,小米成功地將自己的價值錨點與iPhone放在了同一個水平線上。

對于普通用戶而言,即便理智上知道小米和蘋果在品牌價值、生態(tài)系統(tǒng)上仍有差距,但在潛意識層面,這種數(shù)字上的對等極大地縮小了二者的心理距離。

小米集團總裁盧偉冰也解釋說,跳過16正是為了實現(xiàn)與iPhone 17系列同代同級的對標。

早些年,小米被稱為吊絲機,經常被用iPhone的看不起,現(xiàn)在至少在數(shù)字上,iPhone用戶不能再看不起小米了??。

02 框架效應,換個說法,改變認知

一個經典的心理學實驗是這樣的:一個村莊即將爆發(fā)一場將波及600人的瘟疫,現(xiàn)在有兩個應對方案。

第一種說法(積極框架):方案A:可以救活200人。方案B:有1/3的概率救活所有人,2/3的概率一個人也救不活。

第二種說法(消極框架):方案C:會導致400人死亡。方案D:有1/3的概率無人死亡,2/3的概率所有人都將死亡。

實驗結果顯示,在第一種說法下,絕大多數(shù)人選擇了確定性的方案A;而在第二種說法下,絕大多數(shù)人卻轉向了賭一把的方案D。

盡管A和C、B和D的結果完全一樣,但僅僅因為描述方式的不同(救活 vs 病死),人們的選擇就發(fā)生了巨大逆轉。

這就是框架效應:通過改變描述的框架,可以影響人們對同一事物的感知和決策。

回到小米問題,小米 16 變成了小米 17,本質上,硬件配置并沒有因為這個數(shù)字而改變。芯片、鏡頭、屏幕的參數(shù)早已確定。

但一旦數(shù)字發(fā)生了跳躍,消費者的大腦就會在潛意識里形成一個新的框架:這不是小米 16,而是小米 17。

在這個框架中,用戶會自然地將它與市面上的 17(當然是iPhone17)進行聯(lián)想,從而覺得小米和蘋果是同一檔次的競爭者。

因此,雖然16與17只是數(shù)字的差別,但在心理上,消費者會被重新框定,對它的價值判斷也隨之提升。這就是框架效應的力量:不是現(xiàn)實改變了,而是認知的框架被改寫了。

03 損失厭惡,規(guī)避落后感

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人類對損失的敏感度遠高于對收益的敏感度。這就是著名的損失厭惡。

在《對抗焦慮,接納自己》一書中,一位女士說她總是惴惴不安地以為,如果不去購物,她就會錯失一些東西。

“我總是覺得,好像每個人都在買東西,只有我例外,”她說,“所以,商場每次搞特賣活動我都會特別焦慮,總覺得如果不去看看就會錯過好價格,然后心情就會變糟。而且,我總是惦記著那些打折的衣服。那些特別適合我身材的衣服,可能很快就被別人買走了,所以我必須馬上出發(fā)。再不動身,我就要被這種焦慮逼瘋了?!?/p>

這種擔心錯過的心態(tài),本質上就是損失厭惡在日常消費中的體現(xiàn)。

在過去幾年,由于發(fā)布時間窗口的差異,小米的數(shù)字系列在代際命名上,常常會在大眾認知中落后于同年發(fā)布的iPhone。

比如,當iPhone 16成為市場焦點時,小米的旗艦還是小米15。這種數(shù)字上的滯后,日積月累地形成了一種品牌形象上的心理損失。它暗示著一種追趕姿態(tài)。

對于追求高端化的小米而言,這種落后感是其品牌升級道路上必須規(guī)避的無形資產流失。因此,直接命名為小米17,是一次果斷的止損。

它主動規(guī)避了未來可能出現(xiàn)的“小米16 vs iPhone 17”的尷尬局面,消除了消費者的這種心理損失感,將品牌拉回了并駕齊驅的軌道。

04 期望違背,引發(fā)話題營銷

我們的大腦天生偏愛規(guī)律與秩序。當你看到一個事物長期遵循著一個明確、可預測的模式時(比如1, 2, 3, 4…),你的潛意識會自動形成一個預期。

一旦這個模式被突然打破,你的預期被違背,大腦會立刻捕捉到這種異常,并瞬間提高警覺,投入更多的認知資源去探究為什么會這樣?

這就是期望違背理論。

如果小米在15之后按部就班地發(fā)布小米16,一切都符合大眾的預期,這就是一次常規(guī)的產品升級新聞。

但它突然從中跳到了17,我們的大腦會立刻拉響警報?!安粚牛∵@和我想的不一樣!”這種預期被違反的瞬間,會產生一種強烈的認知沖突,立刻捕獲我們全部的注意力。

這就是期望違背的力量。它強行將人們從“自動駕駛”的慣性思維中拽出來,要求大腦投入更多資源來處理這個異常事件。

這種違背預期的設計,有兩個直接結果:

一是提升關注度:用戶對異?,F(xiàn)象會格外敏感,小米 17 因此天然獲得更高的曝光和討論。

二是形成話題討論:社交媒體上的用戶會主動參與猜測和討論?!笆遣皇且驗橐獙?iPhone 17?”、“是不是因為 16 在某些國家不吉利?”……這種二次傳播進一步放大了小米 17 的熱度。

從心理學角度看,期望被打破,就像給品牌插入了一根認知鉤子,強迫消費者停下來思考,從而記住它。對小米來說,這是一種低成本、高收益的話題營銷策略。

多年來,小米一直在努力撕掉性價比的標簽,向高端化的城墻發(fā)起一次次沖擊。而這一次,小米用一個極具象征意義的數(shù)字跳躍,試圖在消費者心智中完成一次身份遷躍。

這背后,是小米急于擺脫追趕者姿態(tài),渴望與行業(yè)頂級玩家真正平起平坐的舉措。不過心理學上的勝利,終究需要產品力的絕對勝利來承兌。

數(shù)字可以跳躍,但品牌價值的構建無法投機取巧,在這條路上小米還是有較長的路要走。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尋空】,微信公眾號:【尋空的營銷啟示錄】,原創(chuàng)/授權 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xié)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沒想到,一個簡單的版本號變更后面隱藏著這么多的考量,關于價格錨點和損失厭惡,很早之前就在劉潤的課程里面聽過,這次的小米的跨版本發(fā)布算是對之前理論知識一次很好的實踐了

    來自廣東 回復
    1. 還有框架思維思維里面提到的兩種說法,其實也可以作為損失厭惡的作證,對于400喪命這種損失,大家是高度敏感的,所以大多數(shù)最終會選擇”賭一把“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