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文案,常使用的4種“騙人”技巧

15 評論 11037 瀏覽 47 收藏 9 分鐘

文案具有迷惑人心的作用,原因都是來自于一個樸素的道理:相同的信息用不同的方式說出來,給人的感受是大不一樣的。這就是為什么我說:好的文案會“騙人”。

文案是門手藝活,其中一些技巧是必不可少的,文案常常使用的“騙人”技巧有以下四種:

一、生動描述的詭計

試試看感受一下下面兩種說法:

  • 付款后三個工作日發(fā)貨
  • 付款后我們將在三個工作日內,選一個好天氣用藍色心形包裝袋,把禮品交到你的手上。

其實這兩句文案想要表達的意思都是一個意思,即三個工作日發(fā)貨,但根據(jù)類似的市場調研數(shù)據(jù),后一句文案會讓人更有購買的欲望。僅僅是文案描述的不同,你大腦的理智就被“欺騙”了,更容易造成沖動消費。

我們可以再挖掘一下其中原理,為什么這種生動描述的文案,會讓我們更加沖動購買?

廣告想要給目標消費者營造的往往都是一幅美好生活的圖景,品牌與消費者溝通的更是精神層面的情感追求,如果純粹論理性的話,所有消費者都知道,不是買個東西就能讓自己的生活走上人生巔峰的。

生動的細節(jié)描述,會讓人們引起情感共鳴,感性的力量將戰(zhàn)勝理性的計算,從而進行沖動消費。

而心理學理論告訴我們,生動的聯(lián)想、情感的共鳴,將會給目標人群帶來認知層面的放松,各種產品性價比、性能參數(shù)的權衡將退居二線,在理性放松的時刻,你將更容易做出購買決策。

所以說,文案的第一條詭計就是——使用生動的描述性語言。

二、大數(shù)描述的詭計

試著比較一下下面這兩個描述:

  • 中獎概率15%。
  • 每50個人中就有7個人中獎。

上面兩句話你會覺得哪一個中獎概率更高?如果是第二句的話,那許多人跟你一樣陷入了這個文案的詭計,事實上,第二句話中的中獎概率只有14%,比第一句低。

如果你覺得是你來不及計算,那再比較一下下面兩句:

  • 中獎概率7%。
  • 每100個人中,就有7人中獎。

這兩句話所表達的意思其實一樣,但根據(jù)相關調查顯示,依然是后一句讓人更有購買商品的沖動。

這還不是最有意思的,在比較一下下面兩句:

  • 中獎概率0.17%。
  • 每一萬個人中,就有15個人中獎。

調查結果依然是……后一句的描述讓人更有消費沖動。而事實上這完全是反邏輯的,后一句中獎概率僅0.15%,但文案的描述方式不同,讓所要表達的信息更具有銷售力。

這其中的奧妙在于,在表達數(shù)字、比例時,如果你希望消費者忽略這個數(shù)據(jù),那就用小數(shù)的方法來表示,比如說比例;如果你希望消費者重視這個數(shù)據(jù),那就用大數(shù)的方法來表示,比如說人數(shù)。就像上面的例子一樣。

其中的心理學原理是,人們的注意力會聚焦在大的數(shù)量上,有人稱之為“分母效應”,意思是人們會更多會忽略分母數(shù)值,而更被分子數(shù)值所吸引,從而忽略了真實的數(shù)值。

所以說,如果你想要顯得你的產品很棒、促銷很優(yōu)惠,那就突出大數(shù)值的細節(jié),人們自然也會感覺到可靠。

所以說,文案的第二條詭計就是——使用大數(shù)值的描述。

三、引發(fā)恐懼的詭計

人類對正向信息往往不太敏感,而對負向信息特別敏感,細想一下,你印象最深刻的生活片段是什么?八成不是什么快樂的時光,而是你的痛苦時刻、你在眾人前出糗的時刻、你的各種尷尬時刻……

快樂容易被遺忘,而尷尬、痛苦卻印在我們心中,這背后其實是生物進化而來的本能,只有趨利避害才能適者生存,避免危險就需要生物對危險信息足夠敏感。

說回到文案上,你可以比較一下下面兩個句子:

  • 我們的空氣凈化器,讓你在家的生活更健康。
  • 我們的空氣凈化器,讓你在家擺脫霧霾的煩惱。

顯而易見,消費者的痛點都是想要避免某種危害、某種不便而形成的,第二句文案的煽動性明顯大于第一句,因為人們相對于獲得利益,更會關注避免威脅。

通過一些負面信息的描述,能夠引發(fā)用戶恐懼,催促其進行購買決策,所以說當你想要描述某種功能或者利益的時候,引發(fā)用戶恐懼會讓用戶把希望寄托在你的產品上,那么你們就是一條船上的人了。

所以說,文案的第三條詭計就是——使用引發(fā)恐懼的語言。

四、錨定對比的詭計

相同的產品,相同的數(shù)值,與不同的東西比較,就會給人不同的心理效果,這就是錨定法則的底層機制,而這也是品牌定位理論的心理學基礎。

就光說文案,試著比較一下下面兩種描述:

  • 中獎概率高達10%。
  • 中獎概率(僅)10%。

消費者對于中獎概率10%其實是沒有概念的,因為他們不知道如何去比較,而文案的不同表達方式,會引導消費者進行不同的心理對比。

我們都知道上面兩句所要表達的意思完全一樣,但第一句的潛在信息是,同類的抽獎,中獎概率低于10%,就把消費者心理錨定的點,定在了低于10%的小數(shù);同樣,第二句讓人覺得中獎概率本應不止10%。兩句話一對比,顯然第一句更有銷售力。

不僅是數(shù)值上,在其他描述性文字上也是如此,試比較一下下面兩句:

  • 我們品牌是人人都買得起的奢侈品。
  • 我們品牌比同類產品更具價值感。

第一句話把自己的品牌拉到了奢侈品的類別比較中,錨定了奢侈品,天然會給人價值感,盡管消費者也清楚,人人都買得起的東西不可能成為奢侈品,但這個情況下理性是不太管用的。

而第二句話讓品牌依然在同類別競品中比較,錨定的點是同類產品,那么就算說的再好聽,依然是在對比各種性能參數(shù)。

所以說,文案的第四條詭計就是——使用錨定的語言。

結語

其實文案中的“騙術”或者說“操縱術”,背后的道理是人們對不同信息的敏感度是不同的,并非真的要欺騙,只需通過不同的表達方式,放大利益點的敏感度,那么你的文案自然就能引導消費者的購買行為了。

#專欄作家#

鄭卓然,公眾號:傳播體操(ID:chuanboticao),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廣告營銷、新媒體運營領域老司機,專注分享營銷、運營、商業(yè)的干貨文章及獨特見解。

本文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xié)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付款后我們將在三個工作日內,選一個好天氣用藍色心形包裝袋,把禮品交到你的手上。
    這聽起來像三個工作日內到貨,和發(fā)貨好像不是一個意思

    回復
  2. 所謂的市場營銷和人的心理學,最近看書頗有收獲。
    1物質激勵
    2概率性事件
    3營造稀缺感
    4激發(fā)競爭意識
    5富裕用戶某種炫耀,獵奇性
    6營造強力認同感和情緒
    7賦予尊崇感和被重視感
    8通過對比營造超質感
    都是文案套路或者貼合人的心理行為

    總之貼合三大要素:人的求生本能,人的性沖動,希望獲得榮耀和認可等再加以演變,大家都會被吸引

    來自北京 回復
  3. 為什么我的直覺都完全是反的TT

    回復
  4. 寫的很棒,但第一個例子里:

    付款后我們將在三個工作日內,選一個好天氣用藍色心形包裝袋,把禮品交到你的手上。

    外一沒有好天氣呢,讀這句我覺得這個發(fā)貨者很不靠譜啊,佛系發(fā)貨想發(fā)就發(fā)的感覺~認為這種有關效率和承諾的文案還是嚴謹并簡明扼要的好

    回復
    1. 同感同感,只要加一個內字就可以體現(xiàn)出不同

      來自上海 回復
  5. 付款后三個工作日發(fā)貨

    付款后我們將在三個工作日內,選一個好天氣用藍色心形包裝袋,把禮品交到你的手上。

    敢問這句話數(shù)據(jù)從哪來的,看到這我就不想讀了。我覺得太扯了。

    回復
  6. 寫的很好,只是錨定這里的例子不太恰當,并沒有GET到錨定這個點。

    來自云南 回復
    1. 感覺確實有點別扭,但是不知道問題在哪兒,求大神指點。

      來自山東 回復
    2. 比如:免費領取產品經理課程資料一份。
      免費領取價值299元產品經理課程資料一份。
      299就是一個錨定值,更有動力去領取這個資料。
      還有購物套餐設計,購買某產品A時僅需加20元即可獲得價值80元的產品B。
      這樣客戶就會更愿意花20買個可能并不需要的產品B。

      來自云南 回復
    3. 所謂錨定就是給與用戶一定對比促使用戶做出選擇,而不是讓用戶去選擇錨定項。
      例如邀請分享2個好友就可獲得xx資格和付費20元就可直接獲得資格。給用戶的心里暗示你的操作價值是20元,同時有更好的選擇途徑無需付費。當然有更好的策略??梢粤粢幌赂顿M增值產品。99 198 298 幾乎差異不大 你會選擇一個比較優(yōu)惠的。

      個人見解互相討論為主,不含有任何攻擊傾向啊。

      來自北京 回復
    4. 你好,你提及的這些有文章嘛?方便甩一個嗎URL嗎?感謝

      來自浙江 回復
    5. 所以錨定是給用戶確立一個價值標桿么?

      來自北京 回復
    6. 多謝指點。

      來自北京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