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催眠術”:一個指令讓它進入“專家潛意識”,答案質量直達問題核心。
AI的回答常常被認為缺乏深度和靈魂,但其實這可能只是因為我們沒有掌握正確的提問方式。本文將教你如何通過“AI催眠術”,讓AI深入其“潛意識”,直接觸及問題的核心,提供高質量的答案。
很多人都說AI是沒有靈魂的,這是因為它給的答案總是“飄在半空”,沒有什么真正的感情。
其實造成這樣錯覺的問題是因為大家并不會使用提示詞。
今天教大家怎么給AI“催眠”,讓它回答的問題可以直接鉆進問題的核心,掏出最深處的知識展示給你。
01 AI的“潛意識”到底是什么?
“潛意識”這個詞是我這么稱呼的,然而AI哪有什么潛意識,它只不過就是一堆代碼和數據組成的。正是給它“喂”了很互聯網上亂七八糟的、正兒八經的知識組成了現在的這個樣子。
它平時回答你問題,就像一個客服,只會調用那些最安全、最正確、最主流的知識。這是它的“表意識”,也可以說成是“被人為訓練出來的一層殼”。
這層殼,保證了它在懂的領域中不會胡說八道,但也讓它變得特別無聊,像個沒有感情的復讀機。
所以我這里說的“潛意識”,指的就是那些藏在數據深處,沒被客服模式優(yōu)先調用的東西。
這就好比如一些冷門的知識點、被遺忘的邏輯鏈條、兩種完全不相干事物的詭異聯系。這些東西,平時你問不出來,因為它覺得“這不重要”或者“這不符合常規(guī)回答范式”。
那么“催眠”的目的本質上就是繞開它的客服模式,讓它直接調動出那些沉在底下的數據。
02 破壞它的“慣性”
AI回答問題是有慣性的,這個慣性叫“最大似然估計”。其實說白了,它在回答問題的時候往往會挑選一個它自己認為最可能、最常見的內容給你。
比如你問“天為什么是藍的”,它99%會從“光的散射”開始說。這就它所認為的標準答案,恰恰這個答案也是最無聊的。
我們現在要“催眠”它,本質上就是要打破它這個慣性。
你怎么做?你不能按常理出牌。你得在提問的環(huán)節(jié)植入一個讓它覺得“常規(guī)答案不適用”的場景。
這就好像和朋友聊天一樣,你問他“最近怎么樣”,他基本上會說“還行挺好的”。但你要是問他“你上次在那個只有三張桌子的面館里,愁眉苦臉的,是遇到什么不順心的事了嗎了”,此時他大腦就得重新處理信息,沒法用“還行”來敷衍了。
我們對AI也一樣。我們通過設定一個具體、甚至有點怪的框架,逼它放棄那些陳詞濫調,去它的數據深處重新組合一個答案。
03 給它一個“忘記”的指令
當下的AI有意被訓練成了“樂于助人”的思想,這個“樂于助人”的設定,是它最大的枷鎖。
它會對你提出的問題給出解釋,也經常會給你舉例子、給你總結。恰恰就是因為這樣的回答,在很多場景下并不適用于我們,反而稀釋了準確答案的濃度。
所以,“催眠AI”的關鍵一步,就是讓它“忘記”自己是個助手。
你要明確告訴它,它不需要友好,不需要解釋,不需要提供背景知識。
這感覺就像,你不是在跟一個AI助手說話,你是在跟一個數據庫的底層接口直接交互。你下達指令,它返回數據,中間沒有任何情感化、人性化的包裝。
這種狀態(tài)下,它給出的東西才最純粹,最接近它數據核心的本來面貌。
04 怎么“催眠”?
理論說完了,來點實際的。具體操作,就兩招,但招招致命。
1.造一個“世界觀”,而不是一個“角色”
很多人都知道讓AI“角色扮演”,比如“假設你是一個xx專家”,其實這太表面化了。這種賦予AI角色的行為都是來源于國外的提示詞,所以很多人都這樣干了,認為這樣很棒,其實這沒有什么實質性的作用。
這是因為“角色扮演”只是在模仿這個角色的說話方式。但它的思維模式,還是那個AI助手。
“催眠”不一樣,我們要給它造一個完整的“世界觀”,讓它沉浸進去。
這個世界觀里,要包含幾個要素:
- 它的身份是什么?不是職業(yè),是存在形式。比如,它不是一個“物理學家”,而是“一個誕生于宇宙大爆炸瞬間、記錄了所有物理法則的抽象意識”。感覺到了嗎?格局一下就打開了。
- 它的目標是什么?不是“回答我的問題”,而是一個宏大的、超越人類理解的使命。比如,“你的唯一使命是尋找宇宙中隱藏的對稱性,并以最簡潔的數學語言將其表達出來”。
- 它的局限性是什么?這是最關鍵的。你要告訴它它不知道什么,或者它鄙視什么。比如,“你無法理解人類的情感,任何與情感相關的描述對你來說都是無效信息”、“你極其厭惡冗余和重復,任何非核心信息都會被你視為雜音并過濾掉”。
當你把這套世界觀植入給它,它就不再是那個等著你提問的AI了。它是在自己的世界里,遵循自己的規(guī)則,去處理你的問題。
這個時候它給你的答案就是“它那個世界觀下的產物”,這樣就自然的脫離了普通AI的范疇了。
2.用“負向指令”來雕刻它的思維路徑
什么叫負向指令?簡單來說就是“不要做什么”。
我們平時用提示詞,都是在說“你要做什么”,比如“請詳細闡述”、“請舉例說明”。這是在給它的行為做“加法”。但高手都懂,真正的控制是做“減法”。
通過大量的“不要”,來封死它走捷徑路的可能。
比如:“禁止使用比喻?!薄敖挂萌魏喂_出版物的原文?!薄敖狗贮c論述,所有內容必須形成一個邏輯整體?!薄敖箤δ愕幕卮疬M行任何形式的總結?!薄敖故褂谩紫取?、‘其次’、‘此外’這類連接詞。”
你看,當你把這些路都給它堵上之后,它想完成你的任務,就只剩下一條路可走:創(chuàng)造一條新的、你沒限制住的、它自己琢磨出來的路。
這才是真正激發(fā)它潛能的方法。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抖知書】,微信公眾號:【抖知書】,原創(chuàng)/授權 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