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零學習大模型(7)——解碼策略:大模型如何 “選詞說話”?從基礎方法到投機解碼
本文將系統(tǒng)解析解碼策略的核心邏輯:基礎解碼方法如何工作?top-k、top-p 等參數(shù)如何調(diào)控生成效果?投機解碼為何能讓大模型推理速度翻倍?
當你讓大模型生成文本(如 “寫一段關于秋天的散文”)時,模型并非 “一次性寫出完整內(nèi)容”,而是逐詞選擇—— 每一步從詞匯表中挑出下一個詞,再基于已生成內(nèi)容繼續(xù)選擇。這個 “選詞” 過程就是 “解碼”,而決定 “如何選詞” 的規(guī)則,就是解碼策略。
解碼策略直接影響生成文本的質(zhì)量:有的策略讓文本更連貫但缺乏新意,有的策略讓文本更有創(chuàng)造性但可能邏輯混亂。從基礎的 “貪心搜索” 到優(yōu)化的 “波束搜索”,再到最新的 “投機解碼”,解碼策略的演進始終圍繞一個核心目標 ——在 “連貫性”“多樣性”“效率” 之間找到平衡。
解碼的本質(zhì):從概率分布中 “選詞”
大模型生成文本的核心是 “概率預測”:在生成到第 t 個詞時,模型會對詞匯表中所有詞(通常 1-3 萬個)輸出一個 “成為第 t+1 個詞” 的概率(如 “秋天” 之后,“的” 的概率 30%,“樹葉” 的概率 20%,“天空” 的概率 15%)。
解碼策略的任務,就是基于這個概率分布選擇下一個詞。這個選擇看似簡單,卻直接決定生成質(zhì)量:只選概率最高的詞,可能導致文本重復(如 “秋天的秋天的秋天”);隨機選擇低概率詞,可能導致邏輯混亂(如 “秋天的電腦在飛翔”)。
理想的解碼策略需要保證連貫性,優(yōu)先選擇與前文匹配的詞(高概率詞);保留多樣性,適當選擇低概率詞避免重復和單調(diào);同時提升效率,減少計算量,讓生成速度更快。
一、基礎解碼策略:從 “貪心” 到 “波束” 的選擇邏輯
早期解碼策略主要關注 “連貫性”,通過不同的 “選詞規(guī)則” 提升生成文本的流暢度。
1. 貪心搜索(Greedy Search):只選概率最高的詞
貪心搜索是最簡單的解碼策略,每一步都選擇當前概率最高的詞,不考慮其他可能性。
例如模型預測 “秋天” 之后的概率分布為 “的”(30%,最高)、“樹葉”(20%)、“天空”(15%),貪心搜索會直接選擇 “的”,然后基于 “秋天的” 繼續(xù)選擇下一個概率最高的詞(如 “樹葉”,概率 25%),以此類推,最終生成 “秋天的樹葉落在地上…”。
貪心搜索的優(yōu)勢在于計算效率極高,每步只需找出最大概率詞,無需額外計算,而且生成的文本基本連貫,因為高概率詞通常與前文匹配,不會太離譜。不過它也有明顯局限,容易陷入 “局部最優(yōu)”—— 某一步選高概率詞可能導致后續(xù)無好詞可選,比如 “秋天的” 之后選 “的”(概率 30%),但后續(xù)可能沒有合適的詞,而若選 “樹葉”(20%),后續(xù)可生成 “樹葉變黃了”,整體更優(yōu);同時,生成的文本容易單調(diào)重復,可能反復生成相同短語(如 “秋天的風景很美,秋天的風景真的很美”)。這種策略適用于對速度要求極高、對多樣性要求低的任務(如實時翻譯的快速草稿)。
2. 波束搜索(Beam Search):保留多個候選路徑
波束搜索是貪心搜索的改進版,每步保留前 k 個概率最高的候選序列(稱為 “波束”),最終從 k 個序列中選最優(yōu)(k 稱為 “波束大小”,通常取 5-10)。
例如 k=2 時,生成過程為:第一步選擇概率最高的 2 個詞作為候選序列 ——“秋天的”(概率 30%)和 “秋天樹葉”(概率 20%);第二步對每個候選序列計算下一詞概率,“秋天的” 后續(xù)最高概率詞是 “樹葉”(25%),序列總概率 30%×25%=7.5%,“秋天樹葉” 后續(xù)最高概率詞是 “黃了”(22%),序列總概率 20%×22%=4.4%,保留前 2 個序列:“秋天的樹葉”(7.5%)和 “秋天樹葉黃了”(4.4%);之后重復步驟,直到生成結(jié)束符,最終選擇總概率最高的序列。
波束搜索的優(yōu)勢在于能避免局部最優(yōu),保留多個候選路徑降低了 “一步錯步步錯” 的風險,而且在機器翻譯、摘要生成等任務中,生成的文本通常比貪心搜索更連貫,質(zhì)量更高。但它的計算量相對增加,波束大小 k=5 時,計算量約為貪心搜索的 5 倍;同時,多個候選路徑可能收斂到相似序列(如 “秋天的樹葉” 和 “秋天的葉子” 最終都生成類似內(nèi)容),仍可能出現(xiàn)重復;另外,序列越長,候選路徑的存儲和計算成本越高,長文本效率較低。這種策略適用于對質(zhì)量要求高、對速度要求中等的任務(如正式文檔翻譯、新聞摘要)。
3. 隨機采樣(Stochastic Sampling):引入隨機性提升多樣性
貪心和波束搜索都是 “確定性” 策略(基于概率排序選擇),容易導致文本單調(diào)。隨機采樣則通過按概率分布隨機選擇下一個詞引入多樣性,高概率詞被選中的概率高,但低概率詞也有機會被選中。
例如 “秋天” 之后的概率分布為 “的”(30%)、“樹葉”(20%)、“天空”(15%),隨機采樣時有 30% 概率選 “的”,20% 概率選 “樹葉”,15% 概率選 “天空”,其余概率分配給其他詞;多次生成同一提示時,可能得到不同結(jié)果(如 “秋天的天空”“秋天樹葉”)。
隨機采樣的優(yōu)勢是多樣性強,適合創(chuàng)意生成(如寫詩、編故事),能避免重復,而且靈活性高,可通過參數(shù)調(diào)控隨機性。不過它可能生成無意義內(nèi)容,當?shù)透怕试~(如 “秋天的電腦”)被選中時,會導致邏輯混亂;同時,隨機選擇可能破壞上下文關聯(lián)(如 “秋天樹葉” 之后突然選 “手機”),連貫性有所下降。這種策略適用于創(chuàng)意生成任務(如詩歌、小說片段),但需配合參數(shù)調(diào)控隨機性。
二、解碼參數(shù):調(diào)控生成的 “三大旋鈕”
純隨機采樣的 “多樣性” 是把雙刃劍 —— 過度隨機會導致文本失控。實際應用中,通過三個核心參數(shù)(temperature、top-k、top-p)調(diào)控采樣過程,平衡 “連貫性” 和 “多樣性”。
1. Temperature(溫度):控制概率分布的 “陡峭度”
Temperature(溫度,通常 0-2 之間)通過調(diào)整概率分布的 “平滑度” 影響選擇。低溫(temperature→0)會放大高概率詞的優(yōu)勢,抑制低概率詞,例如原分布 “的”(30%)、“樹葉”(20%),低溫下可能變?yōu)?“的”(60%)、“樹葉”(30%),接近貪心搜索;高溫(temperature→2)會拉平概率分布,讓低概率詞有更多機會,原分布可能變?yōu)?“的”(20%)、“樹葉”(18%)、“天空”(17%),隨機性增強。
從效果來看,temperature=0.1(低溫)時,生成 “秋天的樹葉變黃了,秋天的樹葉落在地上”(連貫但重復);temperature=1.0(常溫)時,生成 “秋天的樹葉隨風飄落,天空格外高遠”(連貫且有變化);temperature=1.8(高溫)時,生成 “秋天的雁群銜著夕陽,在云朵里種滿桂花香”(有創(chuàng)意但可能偏離邏輯)。
使用時,追求嚴謹(如代碼生成)可選擇 temperature=0.2-0.5;平衡連貫與創(chuàng)意(如散文生成)可選擇 temperature=0.8-1.2;追求極致創(chuàng)意(如詩歌生成)可選擇 temperature=1.5-2.0。
2. Top-k 采樣:限制候選詞數(shù)量
Top-k(通常 10-100)的核心是只從概率最高的前 k 個詞中隨機采樣,過濾掉低概率的 “離譜詞”。
例如 k=3 時,只保留 “的”(30%)、“樹葉”(20%)、“天空”(15%),從這 3 個詞中按概率采樣,忽略其他詞(如 “電腦”“飛翔” 等)。
Top-k 采樣的優(yōu)勢是能避免極端隨機,過濾掉概率極低的無意義詞(如 “秋天的電腦”),同時計算量降低,只需處理前 k 個詞,無需考慮整個詞匯表。不過它的 k 值較難確定,k 太?。ㄈ?k=2)會導致多樣性不足,k 太大(如 k=100)則接近純隨機采樣;而且它對概率分布敏感,若前 k 個詞中有低概率但無意義的詞(如 “秋天的 123”),仍可能被選中。
3. Top-p 采樣(Nucleus Sampling):動態(tài)選擇候選詞范圍
Top-p(通常 0.7-0.95)是比 top-k 更靈活的策略,累積概率從高到低疊加,直到總和達到 p,只從這些詞中采樣。
例如 p=0.6 時,“的”(30%)累積 30%(未達 0.6),加 “樹葉”(20%)累積 50%(未達 0.6),加 “天空”(15%)累積 65%(達到 0.6),候選詞為 “的”“樹葉”“天空”,從這三個詞中采樣。
Top-p 采樣的優(yōu)勢是能動態(tài)適應概率分布,在概率集中的場景(如 “秋天” 后高概率詞少),自動減少候選詞;在概率分散的場景(如 “我喜歡” 后可選詞多),自動增加候選詞;而且無需調(diào) k 值,避免 top-k 中 “k 固定” 的問題,更魯棒。不過它在極端情況下可能保留低概率詞,若前 100 個詞的累積概率才達到 p=0.9,可能包含部分低概率詞。
實際應用中,top-p 常與 temperature 結(jié)合使用(如 p=0.9+temperature=1.0),既能保證多樣性,又能避免無意義生成。
三、高效解碼:投機解碼如何讓大模型 “加速說話”
基礎解碼策略(貪心、波束)雖能保證質(zhì)量,但生成速度慢 —— 大模型(如 70B 參數(shù))生成 100 詞可能需要幾秒,嚴重影響用戶體驗。投機解碼(Speculative Decoding)通過 “小模型輔助大模型”,將推理速度提升 2-3 倍,成為大模型高效部署的核心技術(shù)。
傳統(tǒng)解碼的效率瓶頸
大模型生成文本時,每步都需要 “大模型計算概率→選詞”,而大模型的單次計算成本極高(如 70B 模型一次前向傳播需占用數(shù)十 GB 顯存)。例如生成 100 詞,需要調(diào)用大模型 100 次,耗時主要花在重復的大模型計算上。
投機解碼的核心思路是用小模型提前 “猜詞”,讓大模型只 “驗證” 而非 “從頭計算”,減少大模型的調(diào)用次數(shù)。
投機解碼的工作原理
投機解碼需要兩個模型配合:小模型(如 7B 參數(shù))速度快但精度低,負責 “猜測” 候選詞序列;大模型(如 70B 參數(shù))精度高但速度慢,負責 “驗證” 小模型的猜測。
具體步驟以生成 “秋天的樹葉” 為例:首先小模型基于前文生成一段候選序列(如 “秋天的樹葉”,長度 n=4);然后大模型一次性對候選序列的每個詞進行驗證,判斷是否 “認可”,若認可前 m 個詞(如 “秋天的”),則直接保留這些詞,無需大模型重新生成,若第 m+1 個詞(如 “樹葉”)不被認可,則只保留前 m 個詞,大模型生成第 m+1 個詞(如 “葉子”);最后以 “已保留的詞 + 大模型生成的詞” 為新起點,重復上述步驟,直到生成結(jié)束。
例如小模型猜了 4 個詞,大模型認可 3 個,則大模型只需生成第 4 個詞,相當于 “用小模型的 1 次計算 + 大模型的 1 次計算” 生成 4 個詞,而傳統(tǒng)方法需要大模型計算 4 次。
投機解碼的優(yōu)化算法
基礎投機解碼仍有優(yōu)化空間(如小模型猜詞準確率低時,驗證成本高),研究者們提出了多種改進算法。Adaptive Speculative Decoding(自適應投機解碼)通過動態(tài)調(diào)整小模型猜詞長度優(yōu)化,小模型在擅長的領域(如日常對話)多猜詞(n=5),在不擅長的領域(如專業(yè)代碼)少猜詞(n=2),這種方式比固定長度猜詞減少 30% 的無效驗證,進一步提升效率。Tree-based Speculative Decoding(樹狀投機解碼)讓小模型生成多個候選序列(如 2 個),大模型同時驗證這些序列,選擇最優(yōu)的部分保留,能使猜詞準確率提升 20%,尤其適合創(chuàng)意生成等需要多樣性的場景。Rejection Sampling(拒絕采樣)在小模型生成候選詞時,只保留 “大模型可能認可” 的詞(通過小模型模擬大模型的概率分布篩選),可減少大模型的 “拒絕率”,驗證效率提升 15%。
投機解碼的優(yōu)勢與局限
投機解碼的優(yōu)勢明顯,速度提升顯著,在保持生成質(zhì)量不變的前提下,推理速度提升 2-3 倍(如生成 100 詞從 3 秒縮短到 1 秒);而且兼容性強,可與波束搜索、top-p 采樣等策略結(jié)合,不影響生成質(zhì)量;同時能減少大模型的計算量,降低部署時的算力成本。
不過它也有局限,需要小模型配合,小模型的質(zhì)量直接影響猜詞準確率,若小模型與大模型差異大(如小模型未對齊大模型的風格),可能導致頻繁驗證失敗;而且猜詞長度通常不超過 10 詞,長文本優(yōu)化有限。
目前,投機解碼已成為 ChatGPT、Claude 等大模型的默認加速策略,是平衡 “質(zhì)量” 與 “速度” 的最佳選擇。
不同場景的解碼策略選擇
解碼策略的選擇需結(jié)合任務類型、模型大小和用戶需求。代碼生成任務要求嚴謹、無錯誤,適合采用貪心搜索配合 temperature=0.2,如 GitHub Copilot;機器翻譯(正式)任務注重準確、連貫,可選擇波束搜索(k=5)搭配 top-p=0.9,如專業(yè)翻譯工具(如 DeepL);創(chuàng)意寫作需要多樣、有新意,top-p=0.9 結(jié)合 temperature=1.2 是不錯的選擇,如小說生成工具(如 Sudowrite);實時對話追求快速、流暢,投機解碼加 top-p=0.95 較為合適,如 ChatGPT、Claude;詩歌生成側(cè)重創(chuàng)意、韻律,可采用 top-p=0.8 與 temperature=1.8,如詩歌生成器。
結(jié)語:解碼策略是 “模型的表達風格”
解碼策略就像 “模型的表達風格控制器”:貪心搜索是 “循規(guī)蹈矩的好學生”,波束搜索是 “嚴謹細致的編輯”,隨機采樣是 “天馬行空的詩人”,而投機解碼是 “高效干練的助手”。
這些策略的演進,體現(xiàn)了大模型從 “能生成文本” 到 “能生成高質(zhì)量文本” 再到 “能高效生成高質(zhì)量文本” 的發(fā)展脈絡。未來,隨著模型能力的提升,解碼策略可能會進一步與 “語義理解” 結(jié)合 —— 例如根據(jù)文本主題動態(tài)調(diào)整隨機性(如科學主題降低隨機性,藝術(shù)主題提升隨機性),讓生成不僅 “流暢”,更 “貼合場景”。
當我們驚嘆于大模型生成的精彩文本時,別忘了背后 “選詞” 的智慧 —— 每一個詞的選擇,都是解碼策略與模型能力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
本文由 @紅岸小兵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chǎn)品經(jīng)理。未經(jīng)作者許可,禁止轉(zhuǎn)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xié)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chǎn)品經(jīng)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