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我的 AI,能將我?guī)蚴澜?/h2>
當 AI 把世界“喂”給我們時,我們也在把“自己”交給 AI。文章用一次親手培育 AI 分身的實驗,展示了 Second Me 如何用「我說 / Ta 說 / 一起說」三種對話形態(tài),讓記憶、聲音與思想被模型持續(xù)演繹,從而把個體經驗變成可交互、可傳遞的“活內容”。如果 Agent 是效率外掛,那么 Second Me 就是人格外掛——它提醒我們:在算法洪流里,最稀缺的是可被看見的獨特自我。

Agent 的反義詞是什么?
過去半年,Agent 這個詞幾乎占據(jù)了我每天的信息流。
我們驚嘆于 AI 不知疲倦,將海量信息聚合給我們,為我們代理不想做 or 不會做的事。
Agent 的承諾,是一種“把世界帶給我”的極致效率。
但也帶來了一個新問題:
當我們遇到問題,越來越習慣向隨叫隨到的 AI 求助,AI 與人越緊密,人與人之間的連接越稀薄。
AI 越來越強,那“人”的獨特價值在哪里?
這個問題,正是我和心識宇宙 Mindverse 創(chuàng)始人陶芳波博士,在過去半年交流中反復碰撞的核心。
他給出的解法,是藏在 Me.bot 中的 “Second Me” 構想,關于保留、放大、連接我們自身獨特性的全新可能。
?? Hi,不如讓我的 Second Me 先和你聊聊
讓我們嘗試一種不一樣的開頭。
在過去的一周,我用 Me.bot 培育了自己的 AI 分身,不妨先聽聽我的「Second Me」會如何向你介紹 Second Me 理念與 Me.bot 的新功能。
BTW:甚至還能主動給聽眾分享 Talks 鏈接,支持與我的 Second Me 進行 1v1 問答。

?? 什么是 Me.bot 、Second Me
是的,上面這段 AI 獨白,就來自 Me.bot 的三大新功能之一,「我說」。AI 根據(jù)我過往的記錄,預測我的想法、替我生成可能的表達。
而另外兩個,分別是「Ta 說」、「一起說」。
但在詳細介紹這些基于 Second Me 理念的新功能之前,請允許我先簡單介紹什么是 Me.bot 和 Second Me。

簡單來說,Me.bot 現(xiàn)在的形態(tài),更像是一個基于個人記錄的 AI 代言平臺。
用戶可以在 Me.bot 上用文字、語音、相機記錄你的生活、思考、情感,AI 也會給予你一些反饋與洞察。
隨著記錄的內容越多,AI 則會擁有更多關于你的信息,能夠越來越了解你。
而 Second Me,一方面既是陶博提倡的 AI 理念——為每個人打造最了解自己的 AI 分身,能夠代表人的性格、思想和認知特點,與世界互動。
另一方面,也泛指我們用個人記憶所培育的 AI 第二自我(BTW,他們還有從模型層訓練 AI 分身的開源項目,也叫Second Me):
你可以與自己的 Second Me 直接交流情緒、看法,或針對某條筆記深入對話:

也能讓 Second Me 代替自己向外表達與連接世界,通過這次新推的三大功能:「我說」、「Ta 說」、「一起說」,與更多人建立具有個人獨特性的連接。
?? 產品實測:Second Me 能為我做什么
Me.bot 希望打造一個“由每個人與自己的 AI 分身組成的社交網(wǎng)絡”,這三個功能具體情況如下:
1.?「我說」:讓你的 Second Me 代替你表達對某個話題的看法
2.?「Ta說」:用戶主動向他人的 Second Me 提問,了解對方的想法
3.?「一起聊」:讓兩個人的 Second Me 針對某個主題、目標進行自動交流
「我說」:讓我的 AI,為我表達
如你所見,開篇“Second Me”的視頻介紹,正是 AI 讀取我過往與對應話題相關的筆記(RAG 向量相似度,檢索過往經驗、知識、情緒)、AI 對我的個人畫像總結(Persona),生成的“我可能的表達”。

為了增強「我說」的在場連接感,Me.bot 同時提供了「聲音克隆」的選項,讓 AI 能以近似自己的聲音,向他人闡述觀點。
這就能夠產生有意思的用法,先舉一個例子:適應場合,對外自動介紹自己
生成一個面向 AI 領域從業(yè)者的個人介紹,介紹自己是誰,關注什么領域,最近在做什么AI相關的事情,大概300字左右。語氣自然、日常對話感。
使用過程大致如下:
1.?先在 Me.bot 中存有足夠的個人內容
建議 20 條以上,希望 Second Me 代言哪個話題,就多側重對應內容的積累。謹慎添加稍后讀、文摘、會議錄音等外界信息,建議添加時明確注明個人的想法。因為過多外界信息堆砌在 Me.bot 中,會導致 AI 無法正確理解你的記憶。
2.?進入「個人中心」,簡單填寫「關于我」的信息(這在缺少個人內容時,會尤其有用);并克隆自己的聲音

3.?從主頁進入「代言」界面,創(chuàng)建談話,輸入要求后,Me.bot 就會檢索你的過往內容,創(chuàng)建 Second Me 代言

就能得到以下一份有聲音、有畫面的個人 talk:
Talk 中,Second Me 按照我放在 Me.bot 的內容,介紹了我的身份定位、最近在做的 Chat Memo 項目、以及我上半年都在關注的「個人 AI 助理與記憶管理」、「人與 AI 交互」方向的思考。
另外,也能向聽眾分享「對話」鏈接,與自己的 Second Me 進行問答,產生比純文字、音頻、視頻等傳統(tǒng)內容,更加深入、緊密的交互(你也能看到其他人和你的 Second Me 聊了什么):

注意:由于 Second Me 回答基于你的個人筆記生成,TA 暫時還無法區(qū)分什么能說、什么不能說。所以記得分享前務必審查「相關記憶」是否有敏感信息,按需取消勾選,保護個人數(shù)據(jù)。

除此之外,你也可以這么使用「我說」:
1.?以自己的理解、聲音,轉述某個故事、知識:

2.?挑選一個話題,發(fā)表自己的想法:

3.?“以自己的聲音,給孩子講個睡前故事”、“最近有些話不好意思和 XX 當面講,請幫我代為轉達”等等。
這些用法,讓 Second Me 不再是一個效率工具,AI 開始觸及了更柔軟、更私密的場景:成為我們的嘴替,嘗試用一種更具個人印記的方式,彌合原本人與人之間因時間、空間而疏遠的距離。
這是完全不同于 Agent 的 AI 體驗,而是一種對“我”的模擬。
人無法精準預測自己在不同環(huán)境下會說的每句話,言論本身就是基于記憶的概率表達。
時間、地點、溫度、生理、情緒的不同,都影響我們表達的概率。
Second Me 基于我的過往記錄,用“我”的口吻和邏輯,將這些想法重新組織,替我生成一段從概率上會我會認同的表達。
能幫分身乏術的大忙人制作分身,將自己的思想、經驗更快地傳達給想要了解、陪伴的人;也能幫創(chuàng)作者解決“我知道我大概想說什么,但不知從何說起”的問題。
這正是 Agent 把世界帶給我的另一面——Second Me 把我?guī)蚴澜纭?/p>
「Ta 說」:與全世界的 Second Me 對話
如果說「我說」是向外的投射,那「Ta 說」則是一種更加積極的探索
——主動與他人的 Second Me 交流,了解另一個人的記憶與思想。
Me.bot 提供了一種可能性,內置了不同名人的 Second Me,如 Trump、馬斯克,以及國內各位我們所熟知的公眾人物。
用戶可以自由 @ 對方,寫下想問的問題,聽聽對方會怎么說。

比如找 Trump 本人,聽“他自己”講最近和馬斯克吵的怎么樣了(吃瓜):最近,我聽說你和馬斯克一直在吵架,怎么回事,你是怎么想的?

Trump 的語音效果逼真,情緒激動,內容聽起來也像是那么一回事。(感覺外國語音的效果比中文語音效果更好)
BTW:你也可以試著去問問雷總,小米造車大獲成功的秘訣是什么,有哪些關鍵點值得學習。
當更多人參與到構建 Second Me 社區(qū)時,我們不需要再擔心“某個問題會不會太冒昧”、“對方現(xiàn)在方不方便”。
可以隨時向感興趣的人的 Second Me 提問,跨越物理與時間的限制,了解自己所需的信息。(講道理應該支持把自己的 Second Me 商業(yè)化,提供付費咨詢)
「一起說」:當“我們”的 AI 開始交流
「一起說」則比「TA 說」更加激進,不只是你單方面的提問,然后聽對方 Second Me 單方面的輸出。
而是你的 Second Me 和對方的 Second Me,圍繞一開始指定的話題,不斷調取雙方的記憶內容,問答咨詢、展開辯論、深度訪談。
比如讓我的 Second Me 和最懂科幻的大劉老師聊聊,看看他對 AI 應用的落地方向有什么看法:一起聊聊 AI 時代下,哪些 AI 應用的方向值得關注

以下是部分 Second Me 對談節(jié)選:
我和大劉身份的 Second Me,基于對話進程,不斷交換想法、回應啟發(fā),發(fā)生了單輪「TA 說」無法達到,或需要現(xiàn)實中相當談話時間的交流。
一方面,用戶只需要讓兩個 Second Me 在那交流,等談話任務結束后,即可回溯過程或快速瀏覽關鍵總結,提升對話效率。
尤其適合雙方初次了解對方,形成基本認知印象。
嗯……AI 面試、相親初篩、創(chuàng)始人與投資人初次溝通等場景,可以讓 AI 分身間先交流一輪,返回談話中的關鍵信息。
另一方面,這 maybe 也是 AI 播客的一種新生產形式:兩個人的 AI 分身,自動完成交談,生成一份還不錯的錄音。(現(xiàn)在「一起說」支持的對話輪數(shù)不是很多,以后做成多輪對話、優(yōu)化單次談話的記憶力注意機制后,應該會有更好的效果)
試試親自和別人的 Second Me 對話
陶博也給我了一些他自己做的 Case,你也可以去試著聽聽、打開鏈接,親自去問一問他對新功能的第一手想法:
- 前段時間Me.bot閉門發(fā)布會,陶博SecondMe做的開場介紹:https://beta.me.bot/talk/xhqCLucark0Bphph
- 陶博SecondMe向華為展示SecondMe方案:https://beta.me.bot/talk/0ZTjTkH3F45h80nI

?? 除此之外,Second Me 開源項目
不可否認,Me.bot 現(xiàn)在的方案效果并非完美、產品體驗也有優(yōu)化空間。
但我們仍可以從中看出 Tao(陶博)對 Second Me 理念的探索與踐行,“全世界第一個,由每個人與自己的AI分身組成的社交網(wǎng)絡”。
除了 Me.bot APP 本身應用層的功能嘗試。今年上半年,心識宇宙還在模型層開源了 Second Me 模型訓練項目。
你可以用自己的本地電腦(支持 Mac、Win、Linux),真正意義上從模型參數(shù)層面,訓練一個屬于你自己的 AI 小模型。
目前已有 13.2k Star。

項目地址:https://www.secondme.io/ 包含項目倉庫、論文等必要信息
(建議確保電腦有 16GB 內存以上,保障能訓 1.5B 的模型)
?? 寫在最后:我希望我的 AI,能將我?guī)Ыo世界
介紹完這些功能,我們再回到開頭的那個問題。
Agent 把世界帶給我們,而 Second Me 的使命,是把我?guī)Ыo世界。
AI 是一種動態(tài)的智慧,它本身就是下一代內容的載體。
過去的 AI 應用常常只局限在用 AI 生成靜態(tài)的文章和視頻。而 Me.bot 的探索,卻是希望讓我們每個人的思考和觀點,能以一種更鮮活、更具互動性的方式得以延續(xù)。
當然,這背后也需要一種微妙的平衡。
Second Me 可以模擬我們的想法、一定程度上傳遞情緒,促進理解;
但也可能讓人更加懈怠,忽略內心,用 AI “代理”敷衍真實的溝通。

人類社會的種種化學反應——感情、關系、甚至生意,都源自真實的連接。
當這種連接被 Agent 前所未有地稀釋時,Second Me 并非要取代它,而是提供一種新的橋梁。
它讓我們在被算法和信息包裹的時代里,找到一種新的表達“自我”的方式,幫助我們與更多人建立比“一篇文章”、“一個視頻”更深度的動態(tài)連接。
因為我們在 AI 時代想守住的,正是讓世界還能看見真正的我們:超級 AI 替代我,Second Me 保留我。Agent 提升效率,Second Me 延展生命軌跡。
這或許是一種答案。
不妨打開 https://me.bot,試著養(yǎng)成你的 Second Me,用一種全新的方式,向世界介紹你自己。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一澤Eze】,微信公眾號:【一澤Eze】,原創(chuàng)/授權 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xié)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當 AI 把世界“喂”給我們時,我們也在把“自己”交給 AI。文章用一次親手培育 AI 分身的實驗,展示了 Second Me 如何用「我說 / Ta 說 / 一起說」三種對話形態(tài),讓記憶、聲音與思想被模型持續(xù)演繹,從而把個體經驗變成可交互、可傳遞的“活內容”。如果 Agent 是效率外掛,那么 Second Me 就是人格外掛——它提醒我們:在算法洪流里,最稀缺的是可被看見的獨特自我。
Agent 的反義詞是什么?
過去半年,Agent 這個詞幾乎占據(jù)了我每天的信息流。
我們驚嘆于 AI 不知疲倦,將海量信息聚合給我們,為我們代理不想做 or 不會做的事。
Agent 的承諾,是一種“把世界帶給我”的極致效率。
但也帶來了一個新問題:
當我們遇到問題,越來越習慣向隨叫隨到的 AI 求助,AI 與人越緊密,人與人之間的連接越稀薄。
AI 越來越強,那“人”的獨特價值在哪里?
這個問題,正是我和心識宇宙 Mindverse 創(chuàng)始人陶芳波博士,在過去半年交流中反復碰撞的核心。
他給出的解法,是藏在 Me.bot 中的 “Second Me” 構想,關于保留、放大、連接我們自身獨特性的全新可能。
?? Hi,不如讓我的 Second Me 先和你聊聊
讓我們嘗試一種不一樣的開頭。
在過去的一周,我用 Me.bot 培育了自己的 AI 分身,不妨先聽聽我的「Second Me」會如何向你介紹 Second Me 理念與 Me.bot 的新功能。
BTW:甚至還能主動給聽眾分享 Talks 鏈接,支持與我的 Second Me 進行 1v1 問答。
?? 什么是 Me.bot 、Second Me
是的,上面這段 AI 獨白,就來自 Me.bot 的三大新功能之一,「我說」。AI 根據(jù)我過往的記錄,預測我的想法、替我生成可能的表達。
而另外兩個,分別是「Ta 說」、「一起說」。
但在詳細介紹這些基于 Second Me 理念的新功能之前,請允許我先簡單介紹什么是 Me.bot 和 Second Me。
簡單來說,Me.bot 現(xiàn)在的形態(tài),更像是一個基于個人記錄的 AI 代言平臺。
用戶可以在 Me.bot 上用文字、語音、相機記錄你的生活、思考、情感,AI 也會給予你一些反饋與洞察。
隨著記錄的內容越多,AI 則會擁有更多關于你的信息,能夠越來越了解你。
而 Second Me,一方面既是陶博提倡的 AI 理念——為每個人打造最了解自己的 AI 分身,能夠代表人的性格、思想和認知特點,與世界互動。
另一方面,也泛指我們用個人記憶所培育的 AI 第二自我(BTW,他們還有從模型層訓練 AI 分身的開源項目,也叫Second Me):
你可以與自己的 Second Me 直接交流情緒、看法,或針對某條筆記深入對話:
也能讓 Second Me 代替自己向外表達與連接世界,通過這次新推的三大功能:「我說」、「Ta 說」、「一起說」,與更多人建立具有個人獨特性的連接。
?? 產品實測:Second Me 能為我做什么
Me.bot 希望打造一個“由每個人與自己的 AI 分身組成的社交網(wǎng)絡”,這三個功能具體情況如下:
1.?「我說」:讓你的 Second Me 代替你表達對某個話題的看法
2.?「Ta說」:用戶主動向他人的 Second Me 提問,了解對方的想法
3.?「一起聊」:讓兩個人的 Second Me 針對某個主題、目標進行自動交流
「我說」:讓我的 AI,為我表達
如你所見,開篇“Second Me”的視頻介紹,正是 AI 讀取我過往與對應話題相關的筆記(RAG 向量相似度,檢索過往經驗、知識、情緒)、AI 對我的個人畫像總結(Persona),生成的“我可能的表達”。
為了增強「我說」的在場連接感,Me.bot 同時提供了「聲音克隆」的選項,讓 AI 能以近似自己的聲音,向他人闡述觀點。
這就能夠產生有意思的用法,先舉一個例子:適應場合,對外自動介紹自己
生成一個面向 AI 領域從業(yè)者的個人介紹,介紹自己是誰,關注什么領域,最近在做什么AI相關的事情,大概300字左右。語氣自然、日常對話感。
使用過程大致如下:
1.?先在 Me.bot 中存有足夠的個人內容
建議 20 條以上,希望 Second Me 代言哪個話題,就多側重對應內容的積累。謹慎添加稍后讀、文摘、會議錄音等外界信息,建議添加時明確注明個人的想法。因為過多外界信息堆砌在 Me.bot 中,會導致 AI 無法正確理解你的記憶。
2.?進入「個人中心」,簡單填寫「關于我」的信息(這在缺少個人內容時,會尤其有用);并克隆自己的聲音
3.?從主頁進入「代言」界面,創(chuàng)建談話,輸入要求后,Me.bot 就會檢索你的過往內容,創(chuàng)建 Second Me 代言
就能得到以下一份有聲音、有畫面的個人 talk:
Talk 中,Second Me 按照我放在 Me.bot 的內容,介紹了我的身份定位、最近在做的 Chat Memo 項目、以及我上半年都在關注的「個人 AI 助理與記憶管理」、「人與 AI 交互」方向的思考。
另外,也能向聽眾分享「對話」鏈接,與自己的 Second Me 進行問答,產生比純文字、音頻、視頻等傳統(tǒng)內容,更加深入、緊密的交互(你也能看到其他人和你的 Second Me 聊了什么):
注意:由于 Second Me 回答基于你的個人筆記生成,TA 暫時還無法區(qū)分什么能說、什么不能說。所以記得分享前務必審查「相關記憶」是否有敏感信息,按需取消勾選,保護個人數(shù)據(jù)。
除此之外,你也可以這么使用「我說」:
1.?以自己的理解、聲音,轉述某個故事、知識:
2.?挑選一個話題,發(fā)表自己的想法:
3.?“以自己的聲音,給孩子講個睡前故事”、“最近有些話不好意思和 XX 當面講,請幫我代為轉達”等等。
這些用法,讓 Second Me 不再是一個效率工具,AI 開始觸及了更柔軟、更私密的場景:成為我們的嘴替,嘗試用一種更具個人印記的方式,彌合原本人與人之間因時間、空間而疏遠的距離。
這是完全不同于 Agent 的 AI 體驗,而是一種對“我”的模擬。
人無法精準預測自己在不同環(huán)境下會說的每句話,言論本身就是基于記憶的概率表達。
時間、地點、溫度、生理、情緒的不同,都影響我們表達的概率。
Second Me 基于我的過往記錄,用“我”的口吻和邏輯,將這些想法重新組織,替我生成一段從概率上會我會認同的表達。
能幫分身乏術的大忙人制作分身,將自己的思想、經驗更快地傳達給想要了解、陪伴的人;也能幫創(chuàng)作者解決“我知道我大概想說什么,但不知從何說起”的問題。
這正是 Agent 把世界帶給我的另一面——Second Me 把我?guī)蚴澜纭?/p>
「Ta 說」:與全世界的 Second Me 對話
如果說「我說」是向外的投射,那「Ta 說」則是一種更加積極的探索
——主動與他人的 Second Me 交流,了解另一個人的記憶與思想。
Me.bot 提供了一種可能性,內置了不同名人的 Second Me,如 Trump、馬斯克,以及國內各位我們所熟知的公眾人物。
用戶可以自由 @ 對方,寫下想問的問題,聽聽對方會怎么說。
比如找 Trump 本人,聽“他自己”講最近和馬斯克吵的怎么樣了(吃瓜):最近,我聽說你和馬斯克一直在吵架,怎么回事,你是怎么想的?
Trump 的語音效果逼真,情緒激動,內容聽起來也像是那么一回事。(感覺外國語音的效果比中文語音效果更好)
BTW:你也可以試著去問問雷總,小米造車大獲成功的秘訣是什么,有哪些關鍵點值得學習。
當更多人參與到構建 Second Me 社區(qū)時,我們不需要再擔心“某個問題會不會太冒昧”、“對方現(xiàn)在方不方便”。
可以隨時向感興趣的人的 Second Me 提問,跨越物理與時間的限制,了解自己所需的信息。(講道理應該支持把自己的 Second Me 商業(yè)化,提供付費咨詢)
「一起說」:當“我們”的 AI 開始交流
「一起說」則比「TA 說」更加激進,不只是你單方面的提問,然后聽對方 Second Me 單方面的輸出。
而是你的 Second Me 和對方的 Second Me,圍繞一開始指定的話題,不斷調取雙方的記憶內容,問答咨詢、展開辯論、深度訪談。
比如讓我的 Second Me 和最懂科幻的大劉老師聊聊,看看他對 AI 應用的落地方向有什么看法:一起聊聊 AI 時代下,哪些 AI 應用的方向值得關注
以下是部分 Second Me 對談節(jié)選:
我和大劉身份的 Second Me,基于對話進程,不斷交換想法、回應啟發(fā),發(fā)生了單輪「TA 說」無法達到,或需要現(xiàn)實中相當談話時間的交流。
一方面,用戶只需要讓兩個 Second Me 在那交流,等談話任務結束后,即可回溯過程或快速瀏覽關鍵總結,提升對話效率。
尤其適合雙方初次了解對方,形成基本認知印象。
嗯……AI 面試、相親初篩、創(chuàng)始人與投資人初次溝通等場景,可以讓 AI 分身間先交流一輪,返回談話中的關鍵信息。
另一方面,這 maybe 也是 AI 播客的一種新生產形式:兩個人的 AI 分身,自動完成交談,生成一份還不錯的錄音。(現(xiàn)在「一起說」支持的對話輪數(shù)不是很多,以后做成多輪對話、優(yōu)化單次談話的記憶力注意機制后,應該會有更好的效果)
試試親自和別人的 Second Me 對話
陶博也給我了一些他自己做的 Case,你也可以去試著聽聽、打開鏈接,親自去問一問他對新功能的第一手想法:
- 前段時間Me.bot閉門發(fā)布會,陶博SecondMe做的開場介紹:https://beta.me.bot/talk/xhqCLucark0Bphph
- 陶博SecondMe向華為展示SecondMe方案:https://beta.me.bot/talk/0ZTjTkH3F45h80nI
?? 除此之外,Second Me 開源項目
不可否認,Me.bot 現(xiàn)在的方案效果并非完美、產品體驗也有優(yōu)化空間。
但我們仍可以從中看出 Tao(陶博)對 Second Me 理念的探索與踐行,“全世界第一個,由每個人與自己的AI分身組成的社交網(wǎng)絡”。
除了 Me.bot APP 本身應用層的功能嘗試。今年上半年,心識宇宙還在模型層開源了 Second Me 模型訓練項目。
你可以用自己的本地電腦(支持 Mac、Win、Linux),真正意義上從模型參數(shù)層面,訓練一個屬于你自己的 AI 小模型。
目前已有 13.2k Star。
項目地址:https://www.secondme.io/ 包含項目倉庫、論文等必要信息
(建議確保電腦有 16GB 內存以上,保障能訓 1.5B 的模型)
?? 寫在最后:我希望我的 AI,能將我?guī)Ыo世界
介紹完這些功能,我們再回到開頭的那個問題。
Agent 把世界帶給我們,而 Second Me 的使命,是把我?guī)Ыo世界。
AI 是一種動態(tài)的智慧,它本身就是下一代內容的載體。
過去的 AI 應用常常只局限在用 AI 生成靜態(tài)的文章和視頻。而 Me.bot 的探索,卻是希望讓我們每個人的思考和觀點,能以一種更鮮活、更具互動性的方式得以延續(xù)。
當然,這背后也需要一種微妙的平衡。
Second Me 可以模擬我們的想法、一定程度上傳遞情緒,促進理解;
但也可能讓人更加懈怠,忽略內心,用 AI “代理”敷衍真實的溝通。
人類社會的種種化學反應——感情、關系、甚至生意,都源自真實的連接。
當這種連接被 Agent 前所未有地稀釋時,Second Me 并非要取代它,而是提供一種新的橋梁。
它讓我們在被算法和信息包裹的時代里,找到一種新的表達“自我”的方式,幫助我們與更多人建立比“一篇文章”、“一個視頻”更深度的動態(tài)連接。
因為我們在 AI 時代想守住的,正是讓世界還能看見真正的我們:超級 AI 替代我,Second Me 保留我。Agent 提升效率,Second Me 延展生命軌跡。
這或許是一種答案。
不妨打開 https://me.bot,試著養(yǎng)成你的 Second Me,用一種全新的方式,向世界介紹你自己。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一澤Eze】,微信公眾號:【一澤Eze】,原創(chuàng)/授權 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xié)議。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