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盤:在運營成長上,我克服的3種思維障礙

0 評論 4919 瀏覽 22 收藏 10 分鐘

運營工作中,你是否還在用戶和業(yè)務之間徘徊?是否還糾結長期與短期?那就一起閱讀文章,看看作者是如何解讀的吧!

如果當年沒有這些糾結,也許我就能成長得更快了!

之所以有這么個感慨,是因為我發(fā)現(xiàn)在成長路上,有這么幾個思維曾把我困住了。是它們的存在,導致我在做運營時不斷糾結與內耗,在決策時搖擺不定。

現(xiàn)在我已經過了這個階段,所以想把它分享出來,希望能給你們避避坑。

它們對應三個問題:

  1. 運營到底是以用戶為中心,還是以業(yè)務為中心?
  2. 選擇短期主義還是長期主義,應該如何看待?
  3. 如何判斷要不要堅持做一件事?

一、運營到底是以用戶為中心,還是以業(yè)務為中心?

以業(yè)務為中心。

為什么是這個答案?因為你作為運營的身份、立場、利益皆是由業(yè)務賦予的。

有人說,難道不是因為找對了用戶需求,才在此基礎上建立業(yè)務的嗎?

是,但公司是要盈利的,你得為業(yè)務的營收目標服務。

要實現(xiàn)營收目標,就要提供滿足用戶需求的并且用戶愿意付費的服務。

這里的需求是有限度的,你不能因為用戶給你正反饋,給你帶來了成就感,就放棄了底線,不計成本的服務用戶。最終的結果可能是你感動了自己,用戶也被你感動,但公司不掙錢,于是裁員的刀就揮向了你。

另外,給你正反饋的用戶,不見得能代表所有目標用戶群體。

舉個例子,在做社群運營的時候,我們會根據(jù)有表達意愿的用戶來制定運營方式。

實際上這批人是少數(shù)人,更多的是沉默的大多數(shù)。在制定運營策略時,不僅要聽有表達的用戶,還要去挖掘沉默用戶背后的需求。

否則按照比例來說,100人的群里,10人活躍,結果你的運營方式卻是圍繞這10人,等到10人里活躍的只有3人,那么你又變成了服務3人的運營方式。

這明顯會讓你脫離“真實”的用戶需求。

目標用戶應該是對你提供的服務有需求,并且有意愿有能力購買的人。

我們需要理解:以業(yè)務為中心商業(yè)視角、以用戶為中心的用戶視角,它們之間的關系。

復盤:在運營成長上,我克服的3種思維障礙

站在商業(yè)視角,就是一旦有利可圖就要極盡收割(收入),站在用戶視角,就是需求都要盡可能滿足(成本)。

如果我們過度榨取用戶,會導致用戶流失;如果我們過度服務用戶,會導致入不敷出。它們兩者是彼此拉扯的關系,整個過程是有生命周期的。

要么以資源耗盡結束,要么以用戶流失結束。

但你總體上要保證商業(yè)利益大于用戶利益,否則就不可持續(xù)。

前陣子看到《老板不知道的我》中的一個片段,其中有個老板說道:公司給你加的薪水本質上是支付一個你不會走的價格。

對于用戶來說,商業(yè)組織提供的也是一個用戶不會走的價值,更多的還是利益最大化。話不好聽,但仔細一想,確實有道理。

二、何看待短期主義與長期主義?

當我們說「長期主義」這個詞,在很多人眼里是一種踏實上進的代表。

當我們說「短期主義」這個詞,在很多人眼里就是急功近利,目光短淺的代名詞。

1. 短期主義考驗的是你抓住機會的能力

在我們身邊,其實見到挺多投機者賺到錢的,這是因為很多機會轉瞬即逝,不抓住就等于錯過。

所有能以投機賺到的錢,背后都有一個前提,就是你有能力抓住。

在這里至少包含“識別機會的眼光”、“極其強悍的執(zhí)行力”。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基本上騙子都比你還努力,執(zhí)行力更強。

2. 長期主義則是你有按照自己價值觀做出選擇的能力

一個有恒定價值觀的人一定是值得深交和跟隨的人,但有能力按照價值觀做選擇,是有極高的能力要求。

只是空談長期主義,就像是你在一家公司時老板給你畫上市的大餅一樣,他們總叫你不要在意一時的工資要多努力。

但在短期內業(yè)績沒有太大提升的時候,他們轉身就和你說拜拜,這個就是現(xiàn)實的情況。

一個100塊錢都沒賺到的人,告訴你跟著他學習就能具備年入百萬的能力,這個我是不信的。

所以,我認為短期能力要練,長期才有能力按照價值觀去做事。

比如,賺快錢這件事,機會來了就是要抓住。

因為你一次次抓住,你的商業(yè)嗅覺才會得到鍛煉,你才有能力去選擇長期主義。

否則,長期主義就會是賺不到錢的人用來麻痹自己的遮羞布。

想在一個領域內有所成就,就需要通過一些短期主義的機會鍛煉能力積累資源,最終你才能按照自己價值觀做出長期的選擇。

三、如何判斷要不要堅持一件事?

這里其實包含著2個點:

  1. 要不要做以及堅持不堅持?
  2. 關于要不要做一件事?

這里其實考慮的是必要性。也就是做這件事有沒有好處,有沒有風險。

對此我的看法是,我們在分析過后能看到這件事的長期價值,并且這個長期價值是你所需要的,那么咱就做它。

1. 關于堅持不堅持?

一般人會有2種心態(tài):

(1)all in心態(tài)

我的看法是沒有資本動不動就all in,這種類似賭博心態(tài),容易滿盤皆輸。

(2)試一試心態(tài)

比如你就寫個幾篇文章,做幾個視頻,然后你就期望馬上出爆款,這個概率真的太低了。

兩種心態(tài)其實我都有過,而現(xiàn)在支撐我的是第三種,那就是「理性的平常心」。

什么意思呢?在明確要做這件事之后,即便經歷「黑洞期」,我也不懼,我仍然愿意持續(xù)去優(yōu)化。

這里「黑洞期」我的理解是:

你總有一段付出所有努力都得不到任何反饋的時期,無論是正反饋還是負反饋,這個時期不知道要持續(xù)多久。

在外人看來輕而易舉能做到的事情對你來說光是動一點就竭盡全力了,然后時不時陷入自我懷疑。

2. 面對這樣的情況,應該怎么辦?

(1)去剖析你做這件事的起心動念

你做這件事最初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是大富大貴,這個叫妄念。如果你是通過做某件事情找到一些認知和經驗,并且學會賺錢,這個就是理性的結果。

(2)思考在這其中有哪些是有著極高確定性的價值

隨著時間延長,無法掌握的部分會變少。開始一定是殘破的、稚嫩的、甚至無法看的,但你能通過復盤,找到對應的改進方法。

做這件事的風險和收益,是不是沒什么風險,但收益不明確。雖然收益不明確但確實存在著一個好的可能。

(3)耐下性子,不是堅持去做,而是變成持續(xù)做

一個事情如果需要靠下決心來堅持,那多半是讓你痛苦的事情。變成日常是最高級的堅持,不過度關注目標,變成目標的奴隸。

(4)面對別人的評價或者建議

不管哪個更好,都要讓位于能夠讓你優(yōu)先產生行動的理由。相信你的第一直覺。

以上是今天的內容分享,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專欄作家

志忠,微信公眾號:事現(xiàn)運營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擅長私域流量體系搭建,運營策略制定。曾負責搭建并管理全國高校社群運營體系,擁有全國100+所高校官方授權社團,200+公益創(chuàng)業(yè)項目團隊。

本文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xié)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