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廠產品專家支招:如何解決競品分析兩大難題
編輯導語:關于競品分析在不同的階段會遇到不同的問題,最近有許多人對競品分析和結論輸出這兩個問題感到困惑,關于這個情況,本篇文章就以下幾點討論分析了競品分析的兩大難題,講解非常詳細深入,同時也為大家總結了幾種類型的競品信息收集網站,值得收藏,感興趣的朋友可以一起來了解一下。
今天就來講講大家都比較關心的一個話題——競品分析。
之前學姐也寫過競品分析的文章,主要是競品分析的匯報模版,大概長這樣↓↓↓
不過最近學姐發(fā)現呢,后臺有一些小伙伴對競品分析有一些困惑,主要是在于“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比如:
- 不知道到底哪些是競品
- 不知道哪些競品值得分析
- 信息過少,不知道要去哪兒收集
- 信息過多,不知道怎么篩選/鑒別信息
所以,一個完整的競品分析流程,應該有下面這三步:
- 選擇競品
- 收集信息
- 競品分析&結論輸出
本篇文章會重點介紹第一步和第二步。如果前兩步你已經搞定了,第三步可以直接看這篇。PS,這篇文章還會給大家分享幾十個競品信息的收集網站哦~
一、如何選擇競品
學姐之前在寫競品分析的文章中說過,競品分析的主要目的其實是“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所以歸根結底我們還是要知道自己要怎么打贏。我們也不能直接就去沖鋒陷陣吧,總得先知道“戰(zhàn)場”在哪兒,“主要參戰(zhàn)國”有哪些吧~
1.定義戰(zhàn)場:三大法則
其實選擇競品呢,也并不是那么一成不變的事情,畢竟每個公司都可能會“沒有邊界”。特別是一些大廠,經常會有事沒事找些垂直的領域玩玩,如果失敗了就美其名曰“試錯”,然后這條業(yè)務線的童鞋們可能就會比較倒霉,“被畢業(yè)”了……扯遠了,總之選擇競品不是絕對的,學姐總結了三大法則:看行業(yè)/細分領域、解決方案和用戶群,如果符合其中的兩個及以上,那么大概率可以被認為是你們的競品了~
(1)行業(yè)/細分領域
學姐發(fā)現,有些童鞋會比較困惑“行業(yè)”和“細分領域”的定義,甚至有時候會把某個“解決方案”直接當成行業(yè),這就有點容易混淆視聽。另外就是有就是很多時候只看行業(yè),這樣對于某個比較小的(比如千億不到的市場規(guī)模)來說是OK的,但是如果有些行業(yè)比較大(上萬億的市場規(guī)模),比如醫(yī)療、教育、餐飲之類的,就會太寬泛了,競品一下子變得很多。就比如之前的一波政策,讓教育行業(yè)受影響比較大,但是其實從細分領域上來說,還是對K12(從幼兒園到初中)中的學科類教育有更直接的影響,對成人教育、K12素質教育之類的影響很小。
學姐在這里就舉一個簡單的例子,讓大家搞清楚“行業(yè)”和“細分領域”的定義到底是什么。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電商,是一個超過萬億的大行業(yè),下圖是我在艾瑞上篩選電商之后出現的一些行業(yè)報告,大家可以看到啥都有,比如“生鮮電商”、“直播電商”、“B2B電商”、甚至是“房地產電商”都有,這幾個細分領域顯然相去甚遠,基本是不在一個戰(zhàn)地上了。
所以,電商是一個行業(yè),生鮮、直播、B2B、房地產電商之類的其實都是電商下面的細分領域,在一個比較大的行業(yè)里面,每個細分領域的業(yè)態(tài)差異很大,所以大家看的時候不能只停留在行業(yè)層面,一定要往細了再拆一層~
(2)解決方案
搞清楚了行業(yè)和細分領域之后,我們可以再來看下解決方案到底是什么意思。其實也很簡單,就比如剛剛的例子——“生鮮電商”,這可能也是咱疫情區(qū)這幾天打開最多的App了,一片綠油油~學姐之前每天早上6點搶美團和叮咚,8點搶盒馬,9點搶超市外賣,也是拼了……
既然大家都是做生鮮電商的,很多也都是綠色的,就算競品了嗎?我們還是可以再進一步看下這些App的模式,比如生鮮就有這幾種比較主流的解決方案:
- 社區(qū)團購。比如多多買菜、美團優(yōu)選這類,去年一度很火的概念,提前一天下單,然后區(qū)站點字體,這兩家都做到了日均幾千萬單的單量,證明這類解決方案還是挺有前途的。
- 前置倉。比如美團買菜、叮咚買菜,只有倉庫,可以選擇線上下單,等待騎手配送或者去站點自提。
- 到家+到店。阿里旗下的盒馬就是這類,店面還挺大的,平時周末可以去逛吃逛吃,周中沒空就點個配送到家~話說回來為了拿盒馬的屁股臉大抱枕,我的盒馬X會員已經充值到2024年了……
- 平臺模式。比如京東到家、美團外賣上點超市便利或者生鮮果蔬,其實就是讓外賣/快遞小哥去商超里面取貨,也挺方便的。
所以我們找競品的時候別忘了,盡量找和自己的產品解決方案相近的那些(如果你們還沒定方案,那可以把幾種方案各挑一個,拿出來對比下優(yōu)劣),避免浪費時間。
(3)用戶群
不知道大家最近有沒有關注Facebook的新聞?為了湊元宇宙的熱鬧,把公司名改成了Meta,后面財報發(fā)布,數字不是很好看,小扎(Facebook的CEO)解釋到,是因為被字節(jié)旗下的TikTok搶了用戶。Tiktok其實就相當于國外的抖音嘛,從行業(yè)/細分領域上來說其實屬于娛樂-短視頻,而Facebook其實屬于社交-熟人社交,聽上去八桿子打不著,那為啥這兩者能成為競品?
這就要提到用戶群了,其實做產品,本質上都是在搶用戶,如果你們倆的用戶群高度重合,比如Facebook和TikTok的核心用戶群可能都是歐美的年輕人,這樣就導致他們本質上是在搶同一撥用戶的時間,即使不在一個大行業(yè),也會成為競品。更神的是,小扎也推出了一款和TikTok類似的短視頻產品,然后這倆家就在解決方案上也完全撞車了……完美符合了學姐的選擇競品三法則的后兩條。
那么用戶群要從哪幾個維度去判斷呢?其實大家可以參考自己做用戶畫像時候的一些維度,或者是國家做人口普查的時候的一些維度,比如:
- 年齡
- 性別
- 城市
- 婚育情況
- 收入
- 消費能力
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產品的核心用戶群去看,是否有類似的產品和你們的核心用戶群高度重合,并且可能是在和你們搶奪用戶的時間、或者用戶的消費力的。
這一部分就講完了,大家在復習一下,找戰(zhàn)場的三大法則:看行業(yè)/細分領域、解決方案、用戶群。留個課后作業(yè)叭,有興趣的童鞋可以思考下B站和愛奇藝、小紅書是不是競品~多思考的產品經理才會更有競爭力哦。
2.確定主要參戰(zhàn)國
用了前面的三大法則之后,可能有些童鞋們會發(fā)現,自己所在的領域完全是一個紅海啊,個大App直接殺瘋了,一搜發(fā)現有好幾十個,這如果都拿來做競品分析豈不是要分析到明年了?996、007都搞不定了呀。先不要著急,學姐舉個例子,如果大家經常看電影的話,會發(fā)現比如描述朝鮮戰(zhàn)爭的電影——長津湖之類的,都會把主要篇幅用來描述中國志愿者軍和美軍是怎么交戰(zhàn)的,幾乎不太會提到韓國、聯(lián)合國軍,哪怕是朝鮮軍隊都是偶爾露個臉,雖然這幾個國家都是在戰(zhàn)場上打仗的。其實道理也簡單,那就是戰(zhàn)斗力太弱的軍隊,我們就可以少關注一些,專門挑那些“主要參戰(zhàn)國”去打探敵情~
那么在競品分析的時候,如果競品過多,到底要怎么集中力量辦大事呢?也有兩個比較簡單的原則,一是看競品的市占,二是看競品的背景。
(1)市占
競品的市場占有率就指:競品的銷售額/整個市場規(guī)模。比如這個市場去年有8000億的市場規(guī)模,競品銷售額800億,那么市占就是10%。一般來說我們會選取市占前3~5的競品去做競品分析,這些競品的市占加起來最好超過50%(排除你們公司),這樣頭部的競品基本度覆蓋到了,如果沒超過50%,那么可以適量再往后取一些。關于市占怎么去查,我會在下個部分“如何收集信息”中去介紹。
(2)背景
市占畢竟是先有的規(guī)模,有一些競品可能剛起步,后續(xù)可能是有潛力的,這時候看市占就有點不合理了,所以我們還可以加上競品的背景。比如有一些大廠,比如X節(jié)跳動就很喜歡在某些垂直領域四面開花;某些著名的資本、大佬背書的競品,我們可以重點關注下。雖然這些競品現在市占不突出,但是人家背靠大樹,還是值得我們關注的~
二、如何收集信息
選擇好競品之后,我們就可以開始收集競品的信息了,童鞋們糾結的無非是這兩個點:
- 不知道去哪兒收集競品信息,導致競品分析報告空蕩蕩的。這其實是很常見的情況,畢竟很多可能涉及到保密信息,特別是大廠對這一塊把握的比較嚴格。學姐后續(xù)會講一些信息收集的常見渠道,爭取讓大家多點開花~
- 競品信息是收集到了,但是信息爆炸多。而且有些是互相矛盾的,不知道要怎么鑒別和篩選,匯報時容易被挑戰(zhàn)。
這兩個問題,且聽學姐一一道來。
信息不夠,如何獲取?
學姐總結了三大渠道來收集競品的信息,主要是人事渠道、客戶渠道和公開渠道,接下來一一介紹。
1. 人事渠道
顯然,很多競品的內部信息,特別是一些保密數據,是不會大剌剌地放互聯(lián)網上給你看的。那么如果要探聽敵情,就可以選擇面試或者招聘相關的候選人。
先說面試吧,這也是大廠比較慣用的手法了,算是個公開的秘密吧。如果你是一個中小型公司的,且在這個垂直領域里面你們公司的名聲還是比較響的,那么有時候就會遇到這種情況,去面試感覺和面試官聊得很起勁,結果過了一段時間發(fā)現offer杳無音訊,這時候大家也不太要沮喪,并不一定是你的能力問題,很可能人家放這個崗位就是為了“套話”的,并不是想真的招人。
招聘也是類似的,很多大廠都有競業(yè)協(xié)議,全中國稍微有點名氣的互聯(lián)網企業(yè)基本都寫在上面了,甚至還有些HR會陪你去下家公司入職,這么費盡心機,就是為了不讓你透露機密信息給對方。不過上有上策下有下策,業(yè)內通用的做法基本是假名、假手機號入職下家,也是蠻有“諜戰(zhàn)”內味兒的~
所以,如果童鞋們(的老板)真的很想知道競品的某個信息,不妨建議TA去網上掛個職位吧,記得JD要寫得誘人一點哦~
2. 客戶渠道
這個渠道其實就是自己去當客戶體驗產品啦,比較適合去調研競品的產品流程、頁面設計之類的。如果是做C端產品的童鞋,這部分相對就比較簡單了,自己下載一個App,當一下用戶,多戳幾下屏幕,體驗下流程就行了~做B端的童鞋會調研起來稍微有點麻煩了,不過學姐還是幫你們想了幾個辦法:
- 注冊測試賬號,這其實是很多To B的網站為了吸引客戶的通用做法了,注冊之后就可以看到demo
- 找比較能干的銷售,讓他們聯(lián)系和自己關系比較密切的客戶,然后通過客戶的賬號登錄到競品的后臺看下,PS別忘了請銷售喝奶茶
- 如果以上兩個都不可行,大家可以找一些公開的網站輔助調研。比如企服點評、選型寶、字母點評、企服點評這類的網站,里面可以看到一些產品截圖、功能介紹、案例介紹等,也是比較實用的
3. 公開渠道
這應該也是大家用的比較多的渠道了,就是在網上搜索一些公開信息,在做競品分析、行業(yè)分析的時候都用得到,學姐總結下來有這么幾類,每類下面都有具體的網站,大家直接收藏吧:
(1)國家機構網站
主要用于查詢一些民生、行業(yè)相關的宏觀數據,比如人口分布、星級酒店數量,某行業(yè)市場規(guī)模等。
列舉:國家統(tǒng)計局、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中國通信院、網信辦
(2)第三方數據網站
可以查詢一些互聯(lián)網相關的是數據,類似于百度指數、App的MAU、移動設備分布情況等
列舉:艾瑞數據、阿拉丁統(tǒng)計、TalkingData、七麥、Appannnie、百度指數、愛奇藝指數
(3)上市公司財報
可以看到上市公司的各項數據,翻到上市公司的官網頂部或者底部,點擊投資者關系或者Investor Relations,再點擊Annual Reports或Presentations即可。
(4)行研網站
里面有一些行業(yè)數據、調研分析等,不做競品分析的時候也可以看看,加深對行業(yè)的了解。
列舉:艾瑞咨詢、億邦動力、易觀智庫、199IT互聯(lián)網數據中心、國金證券研究所、阿里研究院
(5)公司官網
除了看財報之外還可以看一些公司的介紹和新聞。
(6)媒體
列舉:晚點Post、鈦媒體、36Kr、虎嗅網、創(chuàng)業(yè)邦、白鯨出海
三、信息爆炸,如何篩選?
剛學姐列了三大渠道,里面又介紹了不少方法,相信童鞋們應該能找到更多競品的信息了吧?這時候可能問題又來了,那就是信息太多了,反而有點無從下手。要辨別哪些是“煙霧彈”比較困難,匯報的時候也容易被挑戰(zhàn)。這里學姐就再列舉兩個小竅門~
第一點就是交叉驗證。如果大家可以從不同渠道、不同網站收集到的信息做個交叉驗證,如果驗證成功,那信息的可靠度就高了一點。那如果不同地方收集的信息互相矛盾呢?學姐在這里做了一個排序,排序比較靠前的(數字小的),一般來說信息會更準一些,大家可以根據這個排序,來選擇更可靠的信息↓↓↓
第二點就是匯報的技巧。首先,匯報的時候大家盡量要把信息來源標注清楚,如果覺得這個信息的可靠性拿不準,也可以在匯報的時候說明下原因,避免被別人挑戰(zhàn),也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糾纏。另外,大家盡量把比較大的篇幅用于匯報和分析較可靠的那些信息,不可靠的盡量小篇幅帶過就行,避免對著錯誤的信息分析半天,浪費大家的感情。
如何選擇競品、如何收集信息就講到這里,這兩步搞定之后大家別忘記了再去看下學姐的競品分析模版。
最后祝大家早日戰(zhàn)勝疫情,事業(yè)家庭雙豐收~
#專欄作家#
海貝學姐,公眾號:海貝學姐,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十年大廠產品經驗,精通產品方法論和產品知識。
本文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xié)議
你怎么這么可愛!
請問 模板在哪里
在浩如煙海的信息中篩選出對自己競品分析有用的內容,將信息資源充分利用起來
確實,面試溝通能得到對方公司相關業(yè)務的一手信息
過去常用的分析方式總是圍繞產品本身展開,這樣就會導致分析的維度浮于表面,分析的結果也不能對產品規(guī)劃與業(yè)務運營起到促進作用。
看完這篇文章我覺得確實是這樣,還是要搞清楚雙方的SWOT
如果把“解決方案”直接當成行業(yè),這就有點容易混淆視聽了,還是要注意區(qū)分
想要知道自己要怎么打贏,就必須要搞清楚自己和對方的swot,這樣才算信息的對等
啊有的行為還是值得商榷吧,感覺搞得跟間諜一樣沒啥必要
這篇文章關于競品分析的兩大難題,講解非常詳細深入,知己知彼,百戰(zhàn)百勝。
掛JD騙信息,垃圾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