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通識筆記-心理學01之鳥籠效應
在產品設計中,我們常常關注功能與流程,卻容易忽略那些“看不見”的心理暗示。本篇筆記將從心理學原理出發(fā),結合產品案例,拆解鳥籠效應在用戶引導、界面設計與行為塑造中的應用邏輯,幫助產品人打造更“有心機”的體驗設計。
為什么買了相機后,總想找人拍照留念?
為什么收到大額優(yōu)惠券后,會驅動湊單消費?
為什么情侶間習慣性地每晚睡前視頻通話,一旦中斷就容易引發(fā)猜疑?
一、什么是鳥籠效應
想象一下這個場景:
朋友送給你一個的空鳥籠作為禮物擺放在了客廳。一開始你可能覺得鳥籠本身就很漂亮,當個藝術品也挺好。但接下來情況大概率會改變。
每個來拜訪的朋友看到空鳥籠,幾乎都會問你“你的鳥呢?”或者“鳥去哪里了?”
起初你還能輕松地解釋說只是個擺設,但是問的人多了,你就會感到不自在,甚至厭煩。最后為了結束頻繁的解釋,以及物盡其用,你大概率會買一只鳥放進去。
鳥籠效應是一種常見的思維慣性,背后的原理是心理學中的“認知失調理論”,我們的大腦討厭不一致性(如“我有鳥籠卻沒鳥”),這會消耗心理能量,因此會本能地采取行動來減少這種不適。
鳥籠效應的本質是,我們容易被事物的“常規(guī)用途”或“社會共識”綁架,用固有框架限制自己的判斷。同時也強調了人類行為的非理性一面——我們有時不是因為需求而行動,而是為了“合理化”已有的東西。
簡而言之:就是擁有(或展示)一件功能性明顯指向特定用途的物品,會無形中“逼迫”你最終去實現(xiàn)那個用途,即使你一開始壓根沒這打算。同時也解釋了為什么我們容易為已經擁有的東西“配對”更多消費,而非真正評估需要。
二、鳥籠效應如何影響生活決策
鳥籠效應在生活中的案例比比皆是,可以解釋生活中很多購買行為和習慣:
為什么買了相機后,總想找人拍照留念?
相機(鳥籠)的核心功能就是留住精彩瞬間。買了它之后每次在聚會和旅行看到它,就會產生“不拍幾張?zhí)上Я恕保栈\子)。如果你還購買了相紙的話,這種不適感將會被放大。
這種不適就會驅動你主動組織拍照或尋求拍照機會(買鳥),避免機器和相紙的閑置浪費。
為什么收到大額優(yōu)惠券后,會驅動湊單消費?
有效的優(yōu)惠券(鳥籠)代表著一個“省錢的機會”。如果讓它過期失效(空籠子),你心里會產生“錯過便宜”、“損失了50元”的強烈不適感(認知失調)。
為了避免這種“損失感”和心理不適,你會去尋找、購買可以達標的東西(買鳥),即使其中包含了你本不需要的物品。
所以大家是不是也能理解為什么情侶間習慣性地每晚睡前視頻通話,一旦中斷就容易引發(fā)猜疑了吧?
三、鳥籠效應如何指導產品工作
作為產品經理,我們利用鳥籠效應能夠在設計產品時更巧妙地引導用戶行為、提升轉化率和留存率。設計產品時巧妙植入一些“缺口”,給用戶制造一種“可控的不完整感”,讓用戶感知不匹配,從而激發(fā)主動填滿的欲望,更自然地填滿流程,完成邏輯閉環(huán),從而實現(xiàn)產品目標。
但更要注意,我們應該平衡產品目標和用戶體驗,過度濫用可能導致用戶反感和信任流失。我們應該創(chuàng)造“缺口”,確?!叭笨凇笔怯袃r值和透明的,而不是為用戶制造“陷阱”!
在產品設計過程中
在界面設計中,直觀地展示“空缺”或“未完成”的狀態(tài),并提示用戶如何“填滿”它。
- 健身App中,為了日活和留存,通常都會設計一面勛章墻,未獲得的圖標呈現(xiàn)灰色“空缺”狀態(tài)。即使是從零開始,0%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空缺鳥籠”,從而刺激用戶會為“點亮所有圖標”而持續(xù)使用產品。
- 電商App中,將會員專享權益直觀列出,對于未達到的更高等級的權益,用差異化的顏色和文字展示,旁邊同時顯示距離下一等級還需多少成長值(明確的填滿路徑)。用戶可能會因“渴望獲得更高特權”而持續(xù)消費/活躍。
在產品迭代推廣中
在設計產品銷售時,可以考慮將產品打包出售,創(chuàng)建“核心物品+匹配物”的結構。
例如,電商平臺賣手機時,通常會推薦配套配件(保護殼和充電套裝等),強化了只買手機本身不完整的感覺,刺激購買配套品。這就是利用了用戶的“不完整感”來嘗試提升客單價的行為。
在團隊管理過程中
警惕“功能蔓延”和“為做而做”
團隊有時會因為已投入資源(例如時間成本、技術框架已搭好)開發(fā)了某個功能(鳥籠),就傾向于不斷添加“周邊功能”讓它看起來更“有用”(買鳥),即使這些功能對核心目標用戶價值不大
我們要堅守產品目標和核心價值。當團隊或自己因為“已經做了X,不做Y可惜了”的想法想增加新功能時,必須審慎評估這個新功能是否是真正的用戶需求,還是僅僅是填補“鳥籠”的強迫癥。
設立明確的優(yōu)先級評估框架,警惕沉沒成本陷阱。
結語
總之,鳥籠邏輯揭示了人類決策的非理性本質。作為產品經理,要巧妙地設計產品和運營策略,利用它引導用戶行為、提高留存和轉化(創(chuàng)造好的、用戶樂于接受的“鳥籠”)。
但必須以用戶為中心,制造合理缺口,而非強迫填鴨。在團隊管理中,也必須警惕鳥籠效應的負面影響,避免被不必要的“籠子”束縛團隊,并積極利用其對目標完成的正面激勵作用。
本文由 @華僑之光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xié)議
學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