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的“千億扶持”,到底分給了誰?
拼多多推出 “千億扶持” 計劃,旨在未來三年投入超 1000 億元資金和流量資源,助力產業(yè)帶邁向 “新質供給”,重構供需關系,打破同質感和區(qū)域分配不均,讓利潤重新分配給生產商、品牌商和消費者,為電商行業(yè)供給側改革提供新思路。
現實生活中,總有一些常見的真理擺在眼前,如“人與人之間,剛認識最好”,畢竟那時“新鮮又浪漫”。
這看似殘酷,卻非??陀^。在線性時間中,一切終將失效,唯有人對意義的賦予,可短暫對抗人對事物保持的熱情和新鮮感。
消費亦是如此。
當第一次接觸某款新手機、新游戲或新時尚單品時,大腦會分泌大量的多巴胺,產生強烈的愉悅感。但隨著接觸次數的增加,同樣的刺激引發(fā)的神經反應會逐漸減弱。
這是典型的“新鮮感”帶來的“邊際效用遞減規(guī)律”。在經濟學研究中,隨著消費者對某種商品或服務消費數量的增加,每新增一單位消費所帶來的效用增量會逐漸減少。
而這一規(guī)律,也完美解釋了為什么人對新鮮事物的熱情難以持久。隨著次數的增加,刺激引發(fā)的神經反應會減弱。所以,第一次使用新iPhone的驚喜感遠大于第十次拿起它的感受,這根本無解。
在現代消費社會,經常會通過兩種主要方式來對抗這一規(guī)律:一是加速產品迭代,二是創(chuàng)造組合消費體驗。但于市場而言,傳統(tǒng)零售受限于貨架空間,多年來只能聚焦于“暢銷商品”,這便使得,產品始終“落后于市場需求”。
市場正試圖用一種新的供給機制,來加速商品迭代。4月3日,拼多多宣布推出“千億扶持”計劃,承諾未來三年投入超1000億元資金和流量資源,助推產業(yè)帶邁向“新質供給”。一定程度上,這不是簡單的補貼游戲,而是重構一場供需關系。
這也就意味著,拼多多的“千億扶持”,是打破同質感和區(qū)域分配的不均,讓更多的“新鮮感”走進臺前。這不僅滿足消費者對多巴胺的訴求,本質更是讓“產業(yè)利潤再分配”,讓原本被渠道商、中間商賺取的利潤,重新分配給生產商、品牌商和消費者。
理想的狀態(tài)便是,在新質供給下,在消費這條賽道,用戶能夠真正實現“消費始終如初見”。
-01-“供需失衡”下的消費錯配
“一切都在快速更新,沒有什么是持久的。”
波蘭社會學家齊格蒙特·鮑曼曾提出的“流動的現代性”概念,精準描述了當今消費社會的特征。
“行走在變化之間”,當代人消費呈現明顯的“新鮮感加速”現象。一件暢銷護膚品再怎么好用,用過幾次后還是想嘗試新的東西;一瓶飲料,口感再怎么出色,喝過幾次后,總會覺得膩。
于零售和電商行業(yè)而言,盡管行業(yè)已經發(fā)展如此成熟,但遺憾的是,更多的消費者,他們依然在感慨:為什么自己永遠買不到一款可以打破“保持期”的商品?
這種消費心理,實際上,通常也被一個事實所忽略:零售和電商行業(yè),由于供給側存在長久的結構性失衡問題,所帶來產能過剩與同質化等,讓市場消磨掉了新鮮感和消費熱情。
以藍牙耳機為例,打開某電商平臺,盡管SKU不勝其數,但卻擁有相當高的同質率。據業(yè)內人士透露,盡管這些產品擁有不同的品牌,但實際上他們的核心技術方案主要來自幾家大的ODM廠商。這便導致了耳機市場實際上是“千篇一律”,毫無新鮮感可言。
當然,不僅僅是“難如初見”,于更廣大的消費者而言,所面臨的消費困擾,還存在“區(qū)域和品類結構匹配”的長久失衡。
比如,三四線城市消費者對高性價比商品需求旺盛,但優(yōu)質供給仍集中在一二線城市;而地處某些偏遠地區(qū)的用戶,往往為在市場買不到新鮮、可口的瓜果而發(fā)愁。
用這些消費者的話說,“家鄉(xiāng)的土質和光照環(huán)境條件,不適合某些水果的種植,種出的果子往往都是酸的。但市場上,即便拿著錢去買水果,同樣也很難買到好吃的品種?!?/p>
而在一些人吃不到好水果的同時,在全國還有更多的農戶,他們種植的特色農產品,口感和品質都上佳,多年來卻因物流等某些客觀原因,只能“爛在田里”。
實際上,在諸多邊遠地區(qū),應季水果如果不及時采摘銷售,果子只能爛掉,一年的勞動也將付之東流。
供給側失衡的問題,不僅僅體現在消費者感受身上,于更多無數扎根縣城或更下沉市場的產業(yè)帶而言,焦慮來得更加明顯。
在廣袤的下沉市場,有諸多商家,他們是“默默無聞”的“產業(yè)白牌”,在成為高附加值及新質品牌上,都有很大的跨越焦慮。
河北省滄州青縣的化妝刷產業(yè),就是無數案例中的一個。
圖:河北省滄州市生產的化妝刷
來源:網絡
30年前,青縣政府就引進韓國制刷工廠,當地人借此學習技術后紛紛自建工廠,這里化妝刷企業(yè)眾多,產業(yè)規(guī)模龐大,年產值達30億元,成為“中國化妝刷之鄉(xiāng)”,而青縣的產業(yè)多年來只是白牌,且常年為品牌做代工。
于是,青縣的“底色”是數以千萬計的中小賣家和個體工商戶,卻止步于大品牌和渠道商之外。
于青縣人來說,如何釋放生產產能以及強化新質品牌形象,成為集體的產業(yè)訴求。
但遺憾的是,在傳統(tǒng)零售和電商供給的模式下,如青縣這樣的眾多中小賣家,在流量和品牌心智的雙重缺失下,很難走向“臺前”。實際上,這也是無數產業(yè)帶商家們的集體困擾。
-02-市場需要“新供給”
商品同質化、區(qū)域品類匹配失衡、大量白牌商家難有嶄露頭角的機會……
一定程度上,這與當前電商與零售行業(yè)的供給側呈現出的明顯“金字塔”結構,不無關系。
在這個“金字塔”結構下,頂部是少數幾家頭部平臺型企業(yè),中間是大量品牌商和渠道商,而底層則是數以千萬計的中小賣家和個體工商戶。
此前,因權力過度集中于平臺和品牌方,導致更多的消費品和商家止步于渠道之外;而行業(yè)內,品類創(chuàng)新滯后于消費升級,也進一步導致市場供給的失衡。
最終,市場演變成單純的價格競爭:企業(yè)通過不斷壓縮成本、降低售價來爭取市場,導致利潤空間受限,產業(yè)發(fā)展難以持續(xù)。而平臺方面,市場存量的競爭特點,也越來越明顯,平臺對用戶和流量的爭奪也愈演越烈。
當然,行業(yè)已經意識到,一定意義上,打破“內卷”的競爭局面,本質上是要對供給側進行深度的剖析和改革。
當供給過剩與選擇焦慮成為常態(tài),這直接決定了企業(yè)的生存門檻,當然,也倒逼行業(yè)通過創(chuàng)新,來爭奪消費者。
實際上,無論是傳統(tǒng)電商平臺,還是電商新勢力,平臺方都在進行一系列的供給側方面的改革,“反內卷”之風,從平臺刮到行業(yè)之外。
近年來,在流量紅利見頂、政策導向與產業(yè)升級的需求下,各大平臺也紛紛將戰(zhàn)略重心從需求側流量爭奪轉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比如,主流電商平臺通過數字工廠、供應鏈能力開放與C2M深化,不斷完善商品的流通和供給。內容電商方面,也在深度挖掘“興趣電商”新模式,重構“人貨場”關系。
盡管取得一定成效,但平臺還遠沒有做好,深層次結構性問題依然存在。
比如平臺間的“數據孤島”,商家難以獲取全域消費者畫像;中小企業(yè)改造成本門檻高、產銷協(xié)同度低、標準化程度嚴重不足。
某種程度上,這由平臺的基因所決定。
傳統(tǒng)電商平臺在供給側改革中面臨的挑戰(zhàn),核心原因在于其底層基因與供給側改革的需求存在結構性錯配。
實際上,在流量分發(fā)邏輯的路徑依賴下,搜索競價模式固化,頭部電商的“關鍵詞競價-銷量排序”機制天然傾向于成熟商品,而新品孵化卻需支付超額流量的成本。
尤其在頭部品牌的“馬太效應”強化下,TOP商家占據了市場絕大多數的流量和份額,這直接導致,供給側改革需要更長尾的時間來獲取生存空間。
另一面,傳統(tǒng)電商平臺在“廣告收入”盈利模式驅動下,品牌商和渠道商的選擇和話語權更多,這也與供給側結構的改革存在矛盾。
當然,傳統(tǒng)貨架電商基于歷史交易數據的推薦邏輯,對創(chuàng)新型供給的商品識別也有一定的延遲性,這些都抑制了商品的創(chuàng)新與流通。
-03-千億扶持,重新切蛋糕
實際上,當前電商行業(yè)困境的本質,是平臺需要完成從“商業(yè)地產商”到“產業(yè)服務商”的邏輯思維轉變,而“重構價值分配機制”,作為電商增長的“第三極”,拼多多帶來了一條新的思路。
在更多的業(yè)內人士看來,近年來,拼多多接連推出的“百億減免”、“新質商家扶持計劃”、“千億扶持”等一系列計劃,都是在供需的商業(yè)邏輯中做出的平權選擇,構建分布式供給網絡。
而“千億扶持”計劃的本質,便是對市場重新切蛋糕,深入解決供需錯配的矛盾。
一定意義上,拼多多的“千億扶持”,改變的不僅是傳統(tǒng)電商平臺與商家的關系模式,它還重構了平臺與商家的關系。比如,針對某些品類,保證金從2萬元降至500元,推廣費返還比例提升,讓中小商家敢投入創(chuàng)新。
于商家而言,便能將更多的資金投入到產品研發(fā)、生產優(yōu)化中,有效釋放了創(chuàng)新活力,這些都形成共生共贏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尤其對中小廠商和農產品生產者,顯著降低了市場進入門檻。比如,拼多多走進滄州青州化妝刷產業(yè),在“新質商家扶持”計劃下,滄州化妝刷如今年產值達30億元,成為“中國化妝刷之鄉(xiāng)”。
在加速創(chuàng)新的當下,拼多多還率先主動免除西藏、甘肅、寧夏、內蒙古等偏遠地區(qū)的物流中轉費,并優(yōu)化物流鏈路,推動優(yōu)質商品加速向西供給。
在這一基礎上,拼多多平臺頭部水果商家,山東蒙陰的某位蜜桃種植戶,實現單日最高訂單量1萬單的突破。而在拼多多“電商西進”的政策紅利下,更多的商家將諸如蜜桃這樣的產品西部六?。ㄗ灾螀^(qū))。
圖:山東蜜桃進入成熟時節(jié),農戶為蜜桃套袋。劉浩 | 攝
某種程度上,與市場而言,拼多多的“千億扶持”,是一場關于新質生產力的重構,把“產業(yè)蛋糕”獎勵給主動做創(chuàng)新的產業(yè)帶優(yōu)質企業(yè),形成“良幣驅逐劣幣”的良好產業(yè)創(chuàng)新生態(tài)。
這種模式不僅破解了傳統(tǒng)產業(yè)帶的同質困局,更為全國2000+產業(yè)帶提供了 “制造升級” 的可行路徑。
也就是說,“千億扶持”不是大撒錢和大漫灌,不是做做品牌、提提客單價,而是追蹤并匹配用戶升級后的需求。而這背后,靠的是技術賦能產業(yè)的乘數效應,是中小商家的創(chuàng)新活力,也是供給與需求升級的同頻共振。
當行業(yè)從“流量內卷”轉向“價值共建”,這場供給側的電商革命,或將重新定義中國制造業(yè)。尤其在當前,真正的消費成熟不在于追逐或拒絕新鮮事物,而在于理解自身與物品和市場之間建立起的多元關系。
這也是電商下半場值得期待的答案,電商供給側的升級,不僅關乎消費選擇,更是一種現代商業(yè)生存的探索,不僅需要滿足消費者對多巴胺的訴求,更應該通過物流、營銷和研發(fā)等環(huán)節(jié),讓產業(yè)利潤重新分配。
正如拼多多聯席CEO趙佳臻所言,“敢于犧牲,敢于啃硬骨頭,才是未來幾年的關鍵?!?而在“過期”與“永續(xù)”的博弈中,拼多多試圖證明,商品的“保質期”,可以由創(chuàng)新延長。
文?|?陳 ? 柯 編?|?饒 ? 言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聽筒Tech】,微信公眾號:【聽筒Tech】,原創(chuàng)/授權 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xié)議。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