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戰(zhàn)思考:從0到1搭建UGC社區(qū)系統(tǒng)

wen
3 評論 8815 瀏覽 104 收藏 16 分鐘

搭建一個能自運轉的UGC問答社區(qū)系統(tǒng),對于運營人員而言,需要做些什么?本文盡量從可實戰(zhàn)遷移的角度梳理,聚焦在系統(tǒng)冷啟動,與大家探討從0到1搭建UGC社區(qū)系統(tǒng)的思路,希望對你有所收獲。

筆者從2020年開始主導設計某UGC問答社區(qū)系統(tǒng),歷經兩年多時間,社區(qū)多項指標實現指數級增長。借此文回顧從0-1搭建的一些思考,并且盡量從可實戰(zhàn)遷移的角度梳理,希望各位讀者能有所收獲。

社區(qū)從0-1包括了三個部分:

  1. 用戶冷啟動:核心用戶運營、流量投放等,主要由用戶運營、市場人員完成;
  2. 內容冷啟動:產品上線前或上線初期的內容準備和生產,主要由內容運營人員完成;
  3. 系統(tǒng)冷啟動:構架和功能頁面設計等,主要由產品、技術人員完成。

由于筆者項目經驗更側重在第3部分,因此本文聚焦在系統(tǒng)冷啟動,對用戶冷啟動和內容冷啟動不做探討。

首先給大家拋個問題:“從0-1設計系統(tǒng)功能頁面時,我們可以先直接搬運市場上成熟的產品功能和頁面,后續(xù)再視情況調整嗎?”

我的答案是:“不建議”。

設計功能和頁面應該是整個系統(tǒng)搭建步驟的最后一步,它就像你考試時提筆書寫的答案,是一個結果的呈現過程,但在這之前你需要搞清楚試卷里的問題是什么、解題思路是什么,需要調用哪些知識點、有限的時間下如何分配答題優(yōu)先級。

所以回到上面的問題,當我們從0-1設計系統(tǒng)時,我們需要先明確整個產品的定位、然后思考產品的策略框架、再從用戶視角提出功能和頁面清單并評估優(yōu)先級,即前期上線哪些功能和頁面,最后才是進入功能頁面設計,如下流程圖。

一、社區(qū)定位

即社區(qū)側重于提供什么服務、為誰服務。

產品定位的呈現往往只需要一段話甚至一句話,看似簡單,但在產品經理的實際工作中,搞清楚產品定位其難易程度受到該產品提出的背景、組織分工、考核指標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

由于本文是從產品經理的視角探討從0-1搭建系統(tǒng),因此按照產品經理在產品定位上的話語權從高到低進行劃分,大致有以下3種情況:

1、社區(qū)的想法由產品側提出,并且由產品側主導完成。這種情況下,社區(qū)定位也由產品側進行明確,難度較大且耗時較長,包括主導前期的用戶調研、數據統(tǒng)計、競品分析,并且可能需要在這個階段提出社區(qū)的核心指標、預期的成本收益等;

2、社區(qū)的想法由領導/戰(zhàn)略層提出,并且由產品側主導執(zhí)行。這種情況下,一般已經有核心指標了,社區(qū)定位也有大致范圍,產品側應更多專注于勾畫用戶群體、分析用戶痛點,從而進一步讓社區(qū)定位清晰。

注:這里還有一種非理想的情況,領導/戰(zhàn)略層提出想法,但是對于社區(qū)定位并無過多信息,此時產品側需要更多得去分析當時提出的背景,尋找和輸出相關支撐材料,然后與領導/戰(zhàn)略層進行范圍確認,確保方向如其預期。

3、社區(qū)的想法由合作部門提出,或者由合作部門主導執(zhí)行(比如內容側)。這種情況下,產品側在社區(qū)定位這部分的工作則是配合執(zhí)行或者與合作部門進行溝通確認即可。

社區(qū)定位的差異,對后續(xù)產品框架、特別是功能優(yōu)先級的評估影響較大,因此務必在有清晰的定位下再進行后續(xù)步驟。

另外需要說明的是,產品定位并不會一成不變,它往往會隨著產品的成熟、數據的瓶頸、部門kpi的變化等因素有所調整,但這并不影響我們在從0-1的這個階段將它清晰明確化,實際上,產品定位在每個階段都至關重要。

二、策略框架

1. 基礎策略框架

社區(qū)的核心資產為內容和用戶,其中用戶包括內容消費者和內容生產者,三者之間形成一個自循環(huán)的產品框架,如下圖所示,消費者、生產者、內容,這三者互相作用,共3個雙向箭頭,我們可以對著每個箭頭思考這樣兩個問題:

  1. “平臺希望這個箭頭帶來什么?”
  2. “平臺能夠為這個箭頭的達成提供什么?”

筆者也將以此展開和延伸為大家介紹UGC社區(qū)框架構建的思路。

(1)生產者與內容

“平臺希望這個箭頭帶來什么?”——希望生產者能生產更多的內容(提升內容產量)、更高質的內容(保證內容質量)、更多樣的內容(豐富內容類型)。

“平臺能夠為這個箭頭的達成提供什么?”——

①關于提升內容產量:對創(chuàng)作者來說,生產內容有兩個要素,能力和意愿,因此平臺側可以從降低創(chuàng)作門檻和提高創(chuàng)作熱情兩方面入手。其中降低創(chuàng)作門檻,可以繼續(xù)拆分為生產前(如官方教程、新手引導、創(chuàng)作模板)、生產中(創(chuàng)建內容的編輯過程,此處為核心功能,0-1階段做到什么程度根據項目資源、產品定位考慮)、生產后(如進度查詢、數據看版);其中提高創(chuàng)作熱情,可以繼續(xù)拆分為活動型激勵(常規(guī)型活動、臨時型活動)、功能型激勵(津貼、創(chuàng)作者等級、流量扶持等)

②關于保證內容質量:需先確定平臺質量標準(即評判什么是高質內容、什么是低質內容)以及內容審核方式(是否需要審核,是先發(fā)后審還是先審后發(fā)),然后制定對高質進行激勵、對低質進行打擊的策略。后面筆者會單獨寫一篇問答內容質量等級設計,對其策略進行更詳細得介紹;

③關于豐富內容類型:一個是內容主題的豐富,這個由運營側設計;另一個是內容形態(tài)的豐富,包括單內容(視頻、文章、說說、直播等)和內容集(主題專欄、熱榜等)。

以上需要根據平臺的實際定位展開,比如平臺前期希望專注于提高產量,那終點展開(1)部分,(2)(3)部分可以精簡。

(2)消費者與內容

“平臺希望這個箭頭帶來什么?”——希望消費者能更高頻次、更長時間得消費內容。

“平臺能夠為這個箭頭的達成提供什么?”——

①幫助用戶更高效得找到自己想要的內容。常見的包括搜索、熱榜、分類頻道等;

②將內容更精準得匹配給用戶。上面是用戶找內容,是主動消費。這里是內容找用戶,對于用戶來說更多是被動消費,涉及個性化內容推薦,如feeds流、詳情頁為你推薦等;

注:個性化內容推薦一般不需要在0-1階段考慮,它是在平臺內容達到一定量級、用戶弱目標性的情況下提出的,因此本文不做展開,后面筆者會單獨寫一篇文章對個性化內容推薦進行介紹,敬請關注。

③幫助用戶更方便得瀏覽內容。如視頻類內容的快進退、倍速、全屏、清晰度切換等均是為此服務;

④用戶看到感興趣的內容時,平臺能給用戶提供表達想法的工具。常見的包括點贊、收藏、轉發(fā)、評論等。

(3)消費者與生產者

“平臺希望這個箭頭帶來什么?”——希望能連接生產者和消費者,并且此連接在平臺上足夠穩(wěn)固。

“平臺能夠為這個箭頭的達成提供什么?”——提供連接的工具。

①對于消費者端,常見為關注、私信、打賞;

②對于生產者端,主要包括一對一互動(回關、私信)、一對多互動(粉絲群)、數據(粉絲畫像)。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平臺前期是否開啟或強化這一箭頭,與平臺定位、用戶/內容冷啟動策略息息相關。如果平臺定位偏向于“平民化內容生產”,在前期是沒必要開啟這一箭頭的,或者需要弱化這一箭頭;而如果平臺以達人(KOL)作為核心,則需要強化這一箭頭。

注:

*本文所說的生產者是我們平時常見的內容創(chuàng)作者,包括文章、說說、視頻生產等,對應的消費者是瀏覽、點贊、評論、收藏等行為用戶;

*同一個用戶,既可以是生產者也可以是消費者,兩種身份在同個用戶上并不互斥;

*同一個內容,用戶在不同UGC平臺可能身份不同,比如某用戶在視頻剪輯平臺用UGC模板創(chuàng)建了一個視頻,在該平臺,他是消費者。然后用戶將該視頻上傳到視頻平臺,在該平臺,他是生產者。

2. 延伸框架

在上述基礎框架中,思考的是生產者、消費者、內容三者的關系。我們也可以在該框架的基礎上進行延伸,以探索更寬的產品邊界。

消費者和消費者之間加入雙箭頭,體現的是產品的社交屬性;創(chuàng)作者和創(chuàng)作者之間也可以有一個雙箭頭,如創(chuàng)作者合作、直播連麥等。此外還可以加入與平臺關聯(lián)的更多的“角色”,比如廣告主和廣告,以實現產品的商業(yè)化。由于本文主要探討從0-1階段的搭建思路,此處僅做簡短提示,更多框架的延伸細節(jié)留給讀者自行思考。

三、提出清單并評估優(yōu)先級

這一步開始落地到執(zhí)行層,即梳理具體需要哪些頁面和功能。這一步的視角和上面兩步有所不同,上面兩步更側重于平臺視角(平臺希望要什么以及提供什么),這一步則側重于用戶視角(用戶場景和路徑)。

不同產品經理梳理清單的著手點和方法可能有所不同,筆者以消費者和生產者用戶路徑為著手點進行梳理。如下圖示例消費者用戶路徑,僅供參考。

通過以上梳理,可輸出表格形式的功能list和頁面list,并為每個功能和頁面打上優(yōu)先級。一般分為三個等級,優(yōu)先級由高到低為P0、P1、P2,根據項目實際情況調整。

四、功能頁面設計

終于到了書寫答案的時刻。經過前面三步,當你再去參考成熟產品的頁面和功能時,你需要從一個“考生”視角轉化為“評委”視角,去審視別人的試卷答案為什么會這樣,如果這個答案給到你這份試卷,哪些部分是正確的,哪些部分是錯誤的。

比如下面兩張圖,分別來自知乎和豆瓣的首頁內容卡片。請問為什么卡片底部,知乎的點贊等元素不采用豆瓣那樣的圖標而是純文字形式呢?(可以短暫思考下)

因為知乎的主打內容是精品回答和文章,內容較長,用戶完成“瀏覽”通常只能在進入到詳情頁后實現;豆瓣主打的內容是說說和討論,相對較短,用戶可以在首頁完成“瀏覽”這個動作。而“點贊”、“評論”等互動動作,往往是在完成“瀏覽”后進行的。因此在知乎首頁,用戶還無法進入互動環(huán)節(jié),“點贊”“評論”僅作為輔助內容的數據展示。

可能有讀者會疑惑有必要考慮得這么細么。其實作為一個C端產品,上述這樣的思考是必備技能,即使思考的答案并不準確,但這個過程對于頁面設計能力的提升是非常有幫助的。

以上便是筆者從0-1搭建UGC社區(qū)系統(tǒng)的實戰(zhàn)思考,由于經驗有限,不嚴謹的地方歡迎指正和探討。另如文中所述,后續(xù)筆者會對內容質量等級策略、個性化推薦等分別撰文介紹,歡迎關注。

本文由@wen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源于Unsplash,基于CC0協(xié)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你好,我司正在推進一個垂直社區(qū)產品的建設,希望邀請其作為顧問

    來自中國 回復
    1. 可以關注我的公眾號”策略PM”給我留言

      來自中國 回復
  2. 期待后續(xù)兩篇文章的發(fā)布!

    來自浙江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