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視購物到直播電商,帶貨時代品牌營銷何去何從?
直播電商只是那些初創(chuàng)品牌為了打開市場,判斷消費者喜好,做消費人去細分,老品牌嘗試數字化轉型,或沖一波銷量增長的權宜之計,最終品牌行為應該回歸到品牌營銷的基本面:為用戶創(chuàng)造價值。
一場全民參與的直播狂歡
不得不說,淘寶直播,成為今年雙11的最大亮點,數據顯示,天貓雙11開場僅1小時03分,直播引導的成交就超過去年雙11全天;8小時55分,淘寶直播引導成交已破100億,雙11全天,淘寶直播帶來的成交額近200億,其中?“李佳琦”、“薇婭”的帶貨記錄更是屢創(chuàng)新高。
在頭部主播動輒上億帶貨的驅動下,全民似乎陷入了一場直播狂歡,不論大品牌小品牌,只要能進入直播間,就意味著一個季度或者半年的KPI被安排得穩(wěn)穩(wěn)當當,相較于創(chuàng)意成本高、投放周期長,且對銷售增長的作品無法準確評估的的品牌營銷而言,直播電商的ROI算得明明白白,且在提升銷量方面呈現碾壓之勢。
那么,全民帶貨時代,品牌營銷何去何從?
直播帶貨并不是一種新的商業(yè)模式,早在20幾年前,就有一種類似的商業(yè)模式進入了人們的視野,那就是電視購物,在這里我們通過直播電商與電視購物底層邏輯分析,來對這種商業(yè)模式做出一些判斷。
什么是電視購物
電視購物在上世紀80年代起源于美國,1992年被引入中國,廣東省的珠江頻道播出了中國大陸第一個購物節(jié)目,接下來,電視購物頻道就如雨后春筍一般在國內落地生根, 巔峰時期全國大大小小的購物節(jié)目發(fā)展到2000多個, 女性仍是電視購物的主力消費群體,占群體總數的63%。
27年過去了,在電視購物實行準入制度下,獲得經營許可的單位只剩下34家,電視購物似乎已被網絡電商淹沒。
但根據商務部去年發(fā)布的中國電視購物業(yè)發(fā)展報告顯示,截止2017年 ,全國獲得電視購物經營許可的34家企業(yè)實現銷售額363億元,同比小幅下降1%,降幅比上年收窄7個百分點,市場規(guī)模趨于穩(wěn)定。
截至2017底,我國電視購物會員人數突破8200萬人,同比增幅超過9.3%,占全國總人口的5.9%,較上年提高0.5個百分點。 互聯網電視渠道連續(xù)兩年保持良好發(fā)展勢頭,銷售總額同比增長37%。
與此同時,國內電視購物企業(yè)積極開展跨境商品銷售業(yè)務,跨境商品銷售總額比上年上升117.5%。
也就是說,在全民觸網,電視媒體逐漸式微的情況下,電視購物在2017年還保持著300多億的銷售額,并隨著互聯網電視渠道的發(fā)展,保持著一定的增長。
為什么火的是直播電商
直播電商與電視購物的底層邏輯都不復雜,都是品牌通過渠道觸達用戶,用戶產生購買行為。但由于渠道、用戶與購買鏈路的不同,在實際運作上會有一些略微的差異。
我們通過AIDMA消費者分析模型,把直播電商與電視購物相比較,分析一下他爆發(fā)的原因。
首先是A:Attention(引起注意)
電視購物的投放媒介是電視臺,而直播電商的媒介是抖音、快手、淘寶這種電商平臺和內容平臺。
電視購物通過購買大量電視臺的非黃金時段資源,重復播放,在某些衛(wèi)視頻道,來自電視購物的廣告收入,甚至能到全年廣告收入的1/3強,在主流傳播渠道還屬于電視的90年代,只要你在早晨或者深夜打開電視,總能看到各種電視購物的身影,而電視媒體特別是衛(wèi)視的全國覆蓋,讓電視購物在大部分非黃金時段都能夠觸達全國的用戶。
而直播電商引發(fā)用戶的關注,則是通過頭部網紅開始的。 “Oh My God!太好看了吧,買它買它!”“五分鐘帶貨十萬件”“5小時帶貨7000W”“直播一晚一套房”“一年成交27億”種種在過去看上去匪夷所思的銷售業(yè)績在媒體的追捧下,收割著所有人的目光,也刺激著人們一夜暴富的夢想,加上網紅們各個平臺動輒千萬的粉絲加持。
可以說,直播電商的熱度在粉絲、媒體和浮躁的社會心態(tài)簇擁下,一飛沖天。
I:Interest (引起興趣)
引起興趣的方式很簡單,如果說電視購物的主播還是靠著略顯浮夸,且頗具特點的銷售方式引起消費者興趣的話,網紅們各自依靠團隊策劃出來的的人設、定位,結合產品的特色和賣點,加上主播的現身說法,已經能夠把粉絲拿捏得分毫不差。
D:Desire(喚起欲望)
任何的商業(yè)模式,最能夠喚起消費者欲望的,就是性價比。從最早電視購物的不要998,只要98;到淘寶爆款9.9包郵,性價比這個詞一直撩撥著消費者脆弱的神經,網紅直播更是把喚醒欲望發(fā)揮到了極致,頭部主播們由于帶貨能力強,粉絲眾多,對品牌方也有更多的議價權,通常會要求在直播期間保證品牌產品的全網最低價,以刺激購買和回饋粉絲。在性價比的基礎上再通過商品的試用、專業(yè)的解說,與粉絲之間親密的互動、根據直播情況實時調整的銷售策略,讓你覺得,不買的話真對不起他這么努力。
M:Memory(留下記憶)與A:Action(購買行動)
這兩個放在一起,是因為電視購物與直播電商的決策過程都很短,在記憶這個環(huán)節(jié)消費者基本不存在流失的可能。
電視購物的做法通常是通過電話達成意向,通過貨到付款達成交易;網紅電商則做到了品牌宣傳、廣告效果、銷售實現,品效銷合一。
可以說,電視購物與直播電商都很好的解決了影響消費者決策的所有問題,能夠爆火也算是一種必然。
品牌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眾所周知,品牌是需要經營的,這種猶如強心劑一般的帶貨量是可以帶來一時的爽感,但興奮過后呢,也將面臨一系列的問題。
首先就是,這種帶貨模式的不可持續(xù),頭部主播為了提升銷量與維護粉絲關系,往往會向品牌方要求產品的最低價,而持續(xù)的低價容易造成品牌價格體系的混亂,出現只有低價消費者才買單,價格一高消費者都呈現觀望的狀態(tài)。通過直播產生的銷量,也都是主播往品牌日常自然銷售中吸量的結果,主播即代表品牌方,也代表粉絲的利益,來回博弈中如果品牌方無法達成主播的需求,粉絲很有可能站在主播這邊,導致品牌形象受損。
另外,由于平臺的推薦機制,頭部主播占有了80%的流量,而頭部主播就那么幾個,品牌方為了貨品能夠進入直播間,往往會盡量滿足主播的要求,結果造成了,一場直播下來,銷量是上去了,但利潤都被主播、mcn機構、平臺抽走,甚至還要做好虧錢的打算。而不做的話吧,依賴傳統(tǒng)的銷售渠道,實現銷售的增長遙遙無期。結果最終,粉絲獲得了實惠、主播機構賺到了錢,品牌方只賺到了吆喝,甚至吆喝也是屬于主播,不屬于你的。
直播電商的野蠻生長
直播電商的野蠻生長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首先是產品質量,大部分網紅直播的選品都來自于小品牌中低價、高溢價的產品,收割的是三四五線城市的低知用戶,而產品質量就成了最直接的問題。李佳琦在直播推薦不粘鍋時翻車,已經變成了網友的談資,頭部主播尚且如此,更別說那些腰部尾部主播,產品質量不過關、什么賺錢賣什么、直播數據和評論造假,已經成為普遍的問題。
還有就是監(jiān)管的缺失,電商直播售賣的產品,售后服務無法保障,遇到爭議,也無法明確是商家、平臺、網紅、還是MCN機構的責任。
不過隨著廣電總局的發(fā)聲,對于這個行業(yè)的監(jiān)管肯定會越來越細、越來越嚴。
隨著監(jiān)管的收緊,直播電商的熱度及粉絲的狀態(tài)也會逐步回歸理性。
回歸品牌營銷的基本面
所以,直播電商只是那些初創(chuàng)品牌為了打開市場,判斷消費者喜好,做消費人去細分,老品牌嘗試數字化轉型,或沖一波銷量增長的權宜之計,最終品牌行為應該回歸到品牌營銷的基本面:為用戶創(chuàng)造價值。
(1)讓產品說話
產品為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存在,在產品上精益求精、不斷迭代、優(yōu)化用戶體驗,在任何時代都不會錯。
(2)品效合一
品牌廣告突出定位和賣點,效果廣告吸引流量,提升轉化,品效合一,為品牌積蓄源源不斷的流量。
(3)變化與發(fā)展
縱觀可口可樂、耐克之類的著名品牌,無不是經歷了幾十年的發(fā)展,在這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經歷了經濟大環(huán)境的變化、傳播媒介的變更、互聯網時代的興起,以及用戶的更替,之所以能走到今天,都是以堅持的精神看待發(fā)展,以包容的姿態(tài)擁抱變化,讓企業(yè)基業(yè)長青。
畢竟,誰又知道下一個爆火的商業(yè)模式, 會是什么樣的呢?
參考資料:商務部2017年中國電視購物業(yè)發(fā)展報告
本文由 @范珺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