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店獲客3.0,正在消滅“等客到店”式運營
“等客上門”的時代正在被悄然終結。隨著線上線下邊界的模糊與數(shù)字化工具的普及,門店獲客正從被動等待走向主動出擊。本篇文章聚焦“門店獲客3.0”階段,深入解析從流量經(jīng)營、用戶資產(chǎn)沉淀到智能化觸達的全鏈路升級路徑,揭示新一代本地零售如何借助技術與策略,實現(xiàn)從“人等客”到“客找人”的躍遷。如果你正在探索門店增長的新解法,這篇文章值得細讀。
前段時間給客戶推進門店全域獲客與私域運營的陪跑項目,一個現(xiàn)象越發(fā)感覺刺痛:
很多實體門店老板在流量焦慮中搞得暈頭轉向,抖音投流、美團競價、地推掃碼一個不落,可用戶來了就走,但復購寥寥。
究其本質,把1.0的地推思維、2.0的平臺依賴,生硬套在3.0的全域內容時代。
流量沒少買,內容沒少做,但私域資產(chǎn)沒留下。無公域,不私域,公域沒做好,全域到頭來成了一盤散沙。
如果你正經(jīng)歷這種門店獲客割裂感,今天這篇從實戰(zhàn)中萃取的獲客路徑迭代思考,或許能幫你從全局視角下?lián)荛_迷霧。
全域獲客絕非渠道疊加,而是從底層重構用戶觸達、激發(fā)與留存的邏輯閉環(huán)。
1.0階段:靠地段,線下硬碰硬的“地緣戰(zhàn)”
在2010年互聯(lián)網(wǎng)普及前,門店獲客基本靠“物理覆蓋”和“口口相傳”。
1、單店生存法則
核心是解決物理距離。門頭信息是第一印象,開業(yè)活動是集中曝光點,后續(xù)則依賴服務質量帶來的口碑裂變。
想擴大覆蓋半徑?發(fā)傳單、小喇叭廣播、或者集中做單一服務的活動是常用手段。
2、覆蓋半徑與業(yè)態(tài)
高頻剛需(比如快餐、便利店)依賴人流密集度,半徑通常在2-3公里,甚至更短。
低頻非剛需(比如定制家具、高端服務)則需要更廣的覆蓋,強調精準需求人群的廣泛觸達。
3、業(yè)態(tài)聚集效應
提升效率的常見方法是“扎堆”。
一種是同品類聚集,比如服裝城、建材城,另一種是滿足用戶綜合需求的上下游聚集,比如門窗、建材、衛(wèi)浴聚合一起。
這個階段,品牌的核心作用是做聲量擴大認知,降低決策成本,同時做好供應鏈,支撐門店服務。
但這個階段的痛點十分明顯,在于信息單向流動:門店被動等待用戶上門,難以主動觸達和持續(xù)激發(fā)需求;用戶選擇范圍窄,效率不高。
2.0階段:拼搜索,線上搜索,效率躍升
2010~2020年是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興起,也是門店新零售高速發(fā)展的十年,線上搜索成為獲客新引擎。
門店商戶通過在線上平臺上開設店鋪,不斷地擴大 了“人貨場”的“場”,打破了地域限制,能夠接觸到更廣泛的客戶群體。
1、公域流量崛起
這時候的美團等平臺成為撮合交易的樞紐。高頻剛需業(yè)務紛紛上線,用戶搜索需求,商家匹配供給。
門店要拼的是“被搜索到”的排名,包括“位置+評分+銷量+好評”的四個要素和“被看到”后的轉化能力,比如餐飲的套餐吸引力、零售商超的就近舉例等等。
而線上影響曝光的關鍵,就是付費推廣成為加速曝光的選項。
除了美團點評生態(tài)外,當時我們在一全國零售商超的線上獲客上,使用“朋友圈廣告+LBS定位+微信支付代金券(單品券/全場券)”對各個門店三公里范圍內的人群進行定向投放,但實際效果只能用中規(guī)中矩形容。
綜合ROI以及獲客效率上,并沒有起到非常優(yōu)質的效果,所以這階段的線上公域獲客對于撬動“非即時性需求”的人群來說還是比較艱難。
2、私域流量沉淀
但這個階段,微信私域流量的崛起我認為是對持續(xù)復購是有很大幫助的,雖然當時并沒有私域概念,更多是以微信營銷的理念主導。
線上讓門店擁有了自己的用戶池(微信群、公眾號等),可以主動觸達、反復激發(fā)需求,公眾號對訂閱關注粉絲通過內容+互動H5活動進行微信裂變從而卷入更多潛在用戶,強化門店獲客吸引力,那時候的微信營銷百花齊放,且效率可觀。
公眾號和H5出現(xiàn),引申出了EDM的概念,也顛覆了傳統(tǒng)手動發(fā)傳單的模式,這大大減輕了線下發(fā)傳單、喊喇叭的負擔。
3、新業(yè)態(tài)模式變革
在這“新零售”爆發(fā)十年,即時零售也在不斷發(fā)展,從次日達到當日達,也不斷迭代門店賣場的性質。
線下繼續(xù)夯實供應鏈,線上則發(fā)力品牌聲量或平臺入駐,賦能門店線上化運營,核心進步是業(yè)態(tài)撮合的效率提升。
但平臺模式對“服務導向”的低頻業(yè)務仍不夠友好,依賴用戶主動搜索的意愿。
盡管線上平臺的引入使得零售商戶能夠接觸到更多的潛在客戶,但這一時期的零售模式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門店商戶在各類平臺上主要扮演若信息提供者的角色,消費者在購買過程中仍然需要主動進行搜索和篩選,實體商戶與消費者之間的互動相對有限,難以識別和激發(fā)用戶的潛在購買需求。
更重要一點的是,“1.0階段”和“2.0階段”并沒有跳出“賣商品”的模式,對于有需求才到店始終屬于“等客到店”模式,如何激活潛在需求或者沖動消費需求,在1.0和2.0階段依然是大問題。
特別在公域場景很難被解決,只能依賴私域池子的轉介紹或分享機制來滿足。
3.0階段:卷內容,內容激發(fā),全域融合
直到短視頻內容平臺的入局,小紅書種草探店的興起到成熟,尤其是抖音本地生活帶動變革的2022年開始,當下迎來了第三種獲客方式:通過內容激發(fā)潛在需求。
1、兩個關鍵原則
-掌握內容推薦的力量
用戶不再局限于主動搜索,而是可能在刷視頻時被種草,產(chǎn)生即時或潛在的消費需求。這為低頻非剛需門店(如特色體驗、小眾服務)開辟了新渠道。
-把握不同體量的打法
雖然,抖音的推薦機制天然更有利于品牌連鎖。
連鎖品牌內容制作和分發(fā)的規(guī)模效應明顯,單店內容成本高、產(chǎn)出比難控。
但單店的優(yōu)勢就在于更接地氣的“人設”運營,比如打造老板IP和銷冠KOS的短視頻內容,記住店,不如記住人的全面升級,積極利用內容平臺,哪怕是小范圍的嘗試,也要去做內容激發(fā)本地興趣。
單店需在搜索端美團和抖音搜索上下功夫:確保門店位置覆蓋精準、評分高、內容量,比如團購視頻、評價的數(shù)量充足。
2、內容獲客的4個動作
第一,要有門店全域獲客的大局觀
內容驅動到店連接的策略本質,是零售從“被動等待”到“主動吸引”的模式轉變。
門店不再僅僅依賴位置或平臺搜索,而是通過持續(xù)輸出優(yōu)質的短視頻內容,去激發(fā)消費者的潛在興趣與購買欲望。
所以,當下3.0階段的本地生活獲客模式,應該是更立體且多元,各位作為門店運營的掌門人,從頂層視角看路徑和看細節(jié)。
1)從“人找貨”到“貨找人”的動態(tài)匹配
即用戶需求到內容平臺的路徑強化,
2.0搜索模式(美團點評),需要用戶需主動輸入關鍵詞,如杭幫菜折扣,平臺被動展示響應,或通過信息流展示附近商店。
3.0內容模式(以抖音為主):通過算法解析用戶興趣標簽,包括瀏覽偏好、地理位置等,主動推薦門店內容,比如服裝店促銷視頻給3km內??创┐畹挠脩簟?/p>
這樣門店就可觸達無明確消費意圖的潛在客群,去突破搜索流量的天花板。
2)從“信息展示”到“情感激發(fā)”的溝通升級
1.0和2.0階段下的門店推廣,平臺把門店在平臺僅展示基礎信息(地址、套餐等),即賣貨邏輯,3.0內容獲客則對路徑進行顛覆。
內容即門店,把短視頻/直播構建“沉浸式體驗場”,比如現(xiàn)場吃播展示,汽車維修展示,家電維修展示等等,內容需同時傳遞產(chǎn)品價值/折扣+緊迫感和歸屬感的情緒價值。
第二,精準觸達與種草轉化
在傳統(tǒng)購買決策流程中,從興趣產(chǎn)生到最終購買,消費者的流失 率高達60%。
借助抖音等內容平臺的推薦機制,門店的內容能更精準地匹配到目標客群。通過生動展示產(chǎn)品賣點與使用場景,有效縮短消費者的認知路徑,實現(xiàn)種草到店。
比如像ONLY這個女裝品牌為例,我們可以清晰拆解其內容驅動到店的四大關鍵動作,這些正是當下門店可復用的實戰(zhàn)方法:
1)強促銷內容,錨定價格敏感人群
在核心鉤子設計上,用“399元代1000元代金券”制造高折扣感知(相當于4折),疊加“下單立返100元”的即時獎勵,雙重刺激用戶下單決策。
針對服飾這類中高頻非必需品類,價格是核心轉化因素。門店運營需通過階梯式優(yōu)惠(代金券+返現(xiàn))放大“不買即虧”心理。
2)短視頻強化稀缺感,縮短決策鏈路
在內容話術,視頻標題“那個多難搶啊”直擊稀缺心理,暗示商品熱銷需搶購,同時視頻直接展示結算購買的場景還有領取團購券,建立活動真實感。
視頻下方嵌入“235人團購”標簽+醒目“團購”按鈕,用戶從種草到下單無需跳出當前頁面。
即短視頻內容在前三秒突出商品的折扣和稀缺感,并通過畫面+文案制造緊迫感;掛載抖音團購組件必須與內容強相關。
3)門店信息強透出,打通線上引流到店閉環(huán)
地理位置優(yōu)化,店鋪頁面明確標注“最近2.9km”,消除用戶對距離的顧慮,適配“附近推薦”流量。
在品牌信任背書強化上展示“銷量10萬+”、“1184家門店”數(shù)據(jù),放大品牌勢能,“377條評價”提供社交佐證。
在營業(yè)時間、地址、團購券使用規(guī)則完整露出,避免用戶因信息模糊流失。
本地生活頁面就是線下生意的線上門頭,必須像裝修實體店一樣精細化運營,評分、數(shù)據(jù)、服務信息缺一不可。
4)標簽與搜索優(yōu)化,全域流量通吃
在搜索詞布局,廣告位植入“#only”“#代金券”等品牌詞+需求詞組合,同時覆蓋主動搜索用戶和泛興趣人群。
長尾流量捕獲關聯(lián)“相關搜索·only活動下單入口”模塊,攔截用戶模糊搜索需求(如“女裝折扣”“代金券怎么用”)。
對于門店商戶,在內容投放時候需建立本地生活的關鍵詞庫,即“品牌詞+產(chǎn)品詞+場景詞+地域詞”,并在短視頻標題、商品描述、評論區(qū)重復植入。
在這個案例中,我們可以總結出三個本地生活內容獲客的關鍵公式:
① 高轉化內容 = 強促銷鉤子(價差感知)x 短視頻稀缺感(場景化展示)
② 流量效率 = 精準標簽(搜索詞覆蓋)x 地理優(yōu)化(門店信息透出)
③ 信任建設 = 數(shù)據(jù)背書(銷量/門店數(shù))x 用戶評價(真實反饋)
這個本地生活案例本質是“把線下促銷能力線上化”:
用內容放大折扣力度,傳統(tǒng)DM單到短視頻DM式升級→用算法匹配附近客群,實現(xiàn)線上地推精準化→ 用數(shù)據(jù)消除決策疑慮。
所有動作最終指向一個目標:讓用戶走出抖音時,已經(jīng)拿著券走向門店。
而這種新交易模式將決策節(jié)點大幅前置,當消費者剛對產(chǎn)品展現(xiàn)出興趣時,借助卡券與預售機制,促使消費者快速完成交易決策,達成收益鎖定。
第三,深化“人設”認同
持續(xù)有價值的內容輸出,能潛移默化地在消費者心智中建立品牌認知和情感連接,從“提供商品”轉變?yōu)椤吧罘辗桨柑峁薄?/p>
你會發(fā)現(xiàn)為什么這么多“老師”都在教各位實體商家去拍短視頻,用真人設的模式在抖音和視頻號平臺進行內容獲客,就是希望通過跳出從“等”用戶需求到“激發(fā)”用戶需求的主動出擊。
用真人信任感,代替冰冷的傳單,從而轉化成新的電子傳單名片,讓老板或導購KOS成為獨特的破冰記憶。
比如抖音一位家電維修博主“超越家電維修”它的第一視角修電器模式火了后,很多修手機和修家電的商戶紛紛效仿,比如這個博主以第一視角修手機、修電腦、換電池,甚至連小朋友電子玩具也能修。
再加上本身這位專業(yè)小哥的顏值和深諳抖音娛樂屬性,第一視角下大多出鏡的都是美女小姐姐,很好地拿捏用戶,既專業(yè),也有娛樂化屬性,跟業(yè)務結合度很高,所以很容易就出圈了。
從互動量看相當火爆,最好一條達到了31萬互動,讓大家記住了這個博主IP而不只是這個門店,并且通過短視頻直聯(lián)到店團購券的購買。
你試想下,通過抖音本地生活團購券引流,到店后基于信任完成維修,再順便加個微信,后續(xù)可以提供寄修服務,那就是妥妥的從首單到私域復購的運營模式:“內容曝光+導購 → 首單用戶進私域 → 信任關系 → 二次需求復購”。
第四,引爆社交裂變
激發(fā)用戶口碑:平臺的社交屬性讓消費者的真實的曬單和評測體驗能形成自然的二次傳播,擴大品牌影響力。
借力聲量傳播:與區(qū)域KOL、博主合作,能快速撬動其粉絲信任,提升品牌知名度并帶動銷量。
沉淀私域KOC:通過全域引流回到私域池子,逐漸分層識別,并激活用戶成為KOC參與到社交傳播中,形成口碑內容帶動社交裂變。
最終目的就是讓內容驅動最終促成了從傳統(tǒng)“守株待兔”的交易模式向動態(tài)“全域獲客”模式的躍遷,它也核心線下生意注入了新的全域增長動力。
門店獲客三階段,是“替代”還是“融合”?
市場上我認為有一種不好的風氣,過于吹捧公域獲客的重要性,而忽略了門店實體人貨場的運營基本盤,營銷邏輯在進步,但底層思維不變。
所以,我認為當下這三種獲客方式并非取代關系,而是互相交融、互相外溢。
門店獲客經(jīng)營線已從‘地段之爭’轉向‘鏈路效率之爭’,1.0靠地段、2.0拼搜索、3.0卷內容。
內容推薦能提升搜索平臺的成交率;線上積累的私域可以引導用戶參與線下活動;線下體驗又能為線上內容提供素材,反哺公域和私域的內容運營。
現(xiàn)在到了3.0內容獲客的時代,雖然帶來了門檻,在獲客上更強調內容能力打磨,但同時也給很多傳統(tǒng)門店帶來了新希望,尤其是對低頻業(yè)態(tài),比如汽車服務、美業(yè)門店、服裝店、運動健身等等。
作為門店運營和操盤手來說更要做好這三個階段場景的結合,重點優(yōu)化“公域獲客,私域復購”的運營方式。
第一,打好搜索基礎
2.0時代的搜索優(yōu)化(位置、評分、供給、評價)依然是基本功和獲客基本盤,必須做扎實。
第二,擁抱內容能力
無論品牌連鎖還是單店,內容創(chuàng)作和分發(fā)能力變得愈發(fā)重要。連鎖要發(fā)揮規(guī)模優(yōu)勢,單店可聚焦本地化、精細化內容。
第三,加緊構建私域
線上線下獲客最終都要導向可沉淀、可反復觸達的私域流量池,如果只考慮獲客,而不重視私域建設,那么你的增量只能疲于奔命地依賴各個公域場景。
隨著獲客成本上漲和公域內容擁擠,必然會遇到瓶頸,私域無論何時都是利潤的穩(wěn)定器。
第四,全域協(xié)同思維
建立線下、搜索、內容三者的協(xié)同機制,讓流量在不同渠道間有效流轉,最大化用戶生命周期價值。
門店獲客的戰(zhàn)場已經(jīng)從單一的地緣,擴展到線上搜索和內容種草的全域空間。理解這三代演變邏輯,這是咱們運營操盤手及早布局未來的關鍵。
如果你在門店獲客和復購運營上也遇到了卡點,不妨一起交流,過往的一些門店陪跑經(jīng)驗或許能給你碰撞出新的啟發(fā)。
作者:曉峰的運營增長;公眾號:知曉運營思維
本文由作者@曉峰的運營增長 原創(chuàng)/授權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chǎn)品經(jīng)理。未經(jīng)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xié)議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