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lulemon 和廣場舞大媽教你做社群
本文從兩個案例解析了社群的相關知識——從廣場舞大媽,看社群的儀式感;解構 lululemon的品牌信仰。
第一篇談了三點:
-
- 社群(Community)不等于私域流量
- 「社交媒體」(Social Media)經營不是「社群」經營
- 社群的本來面目 = LTV +賦能 + 共同體。
那么這篇就用些生活化的例子,帶大家去發(fā)現,存在于我們生活周遭「真實的社群」。
好,直接來個問題先!下面哪個是「社群」?
- 你為了宣傳一個活動,告訴參與者可以先掃碼入群領取獎品。于是,你建了個微信群,開始擠進數百人。
- 我司為了更好地收集用戶產品反饋,建了個產品需求用戶反饋群,這群是個活躍群,每天時不時就有用戶發(fā)消息給予反饋。
- 你在網上發(fā)布了個視頻(或任何形式的內容),點擊&分享率很高,開始有很多人追蹤關注你,你接著把他們都拉進了一個群,平常聊天。
你選哪個呢?
很遺憾。這里沒一個能算是社群(Community)。
我想可能會有些同學選「3」,但「3」屬于私域流量(社交媒體經營),也不是社群。
(如果這邊你看不懂,表示第一篇你沒認真看哈,我將第一篇的重點摘要在下面,但還是建議你回去看看,會比較好能跟著我們一起,繼續(xù)深入社群的世界。)
這幾年大談的私域流量——是媒體(Media)+社交(Social)的疊加效應,利用人和人「信任程度」上的差異,做進一步的商業(yè)行為,但依然把人看做流量;然而,經營「社群」,是讓「人和人」(多對多)打交道,講的是「黏性」(留存)、「賦能」(身份感),要的是社群內的人常常回來(歸屬感)、主動參與到經營上(品牌共同體)。
【互聯網品牌誤解:社群 = 私域流量】(可從作者頁面找到此篇)
【本篇知識點&結論圖】
- 社群兩大類:「特定人」或「標簽群」
- 從廣場舞大媽,看社群的儀式感
- 解構 lululemon的品牌信仰
創(chuàng)意,只是將既有的事物重組而已。
上面這句話來自美國廣告大師詹姆斯·韋伯,是我特愛的一句話。
我始終相信著,人類現在行為的種種,其實往回看,都能從中發(fā)現蛛絲馬跡,只是「重組而已」。
當然,社群也是。
所以我們今天簡單來講講,那些發(fā)生在你我身邊的社群現象。
前言:人以群分
「人以群分?!惯@句話你我應該都不陌生,若將社群的原型概念往回推,可以追溯到部落時期,宗族、地域組織,或者上次提到的「宗教」。
火影忍者的世界也是,兩大社群。
然而,延伸到現代來看,「種族」、「地域」、「宗教」這三種社群的始祖原型,依然在我們的血液里,甚至可以狂妄些說,人類的文明就是由「社群」推動而成的!
這時,我們可以把社群大致上分為兩大類:
1. 以特定的「人」聚合
2. 以特定的「標簽」聚合
前者像是部落、宗教,各種以某個人而聚集的組織,即便到最后都是成員在行動貢獻的社群。
讓我繼續(xù)以佛教為例:
先是有了領袖人物(釋迦摩尼),提出精神價值(斷除無明,達到涅盤),有了跟隨者后,逐漸發(fā)展出閉合性和儀式感(社群門檻;因果論、戒律),對外越是閉合,對內越是團結;緊接著藉由精神價值跟儀式感,不斷「聚賢」,形成自運營組織(擁有管理階層,培育產銷者),到最后即便當初的領袖已經不再做事,這個社群組織依然會持續(xù)下去,建構了一個穿越時空的共同體。
后者像是地域,興趣類的標簽,例如:二次元同好、寵物、王者榮耀、北京球迷…等。
其實我才剛到北京,但常常聽過同事說過幾次,來到北京要去感受一下北京(足、籃)球賽的現場氣氛,我網上搜了一下圖,大概是這種樣子:
這據說是全場幾萬人一起 “國罵”的場景,雖然極端一些,但這也是真實存在在我們身邊的社群。
有一群人,有著共同的使命,擁有足夠的閉合性,能自然形成多對多的關系。
那如何讓一群人擁有一個使命呢?
最簡單粗暴的傳統(tǒng)方式是:「給予某種沖突,豎立個共同的敵人」
或許你會覺得某些球迷沒素質,暴力情緒化,但換到他們的角度去看,他們是覺得自己夠死忠,足夠團結。
而且你越是罵他們,他們更覺得你不懂,這時你的行為,正強化了他們的閉合性,他們又更團結了。
其實「人以群分」,這種對立現象一直都存在,只是在現代社會中,有了數位工具加速了人群的社群行為,人們能更快速高效地找到自己需求向往的群體,使得過去無法實現的小群開始能實現聚集,社群種類越來越多,社群之間對立也越來越強。
從廣場舞大媽,學社群的儀式感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廣場舞」這種草根型社群。
你有想過為什么廣場舞會成為一種「現象級」事件嗎?
你可能曾經吐嘲過、嫌棄過這種邪教般的存在,但事實上,是我們很沒耐心去理解她們的生活,哪怕自己的母親和阿姨也在其中。
如果像我是在運動互聯網公司,同事們可能認為說:「跳廣場舞去鍛煉身體的吧?」
或許是,但絕對是個表面原因。
運動是件反人性的事,更別談在大廣場下,還是冬天,依然見到到他們的身影。
如果你真的深入去跟他們聊聊、了解他們典型的一天(或一周),你會發(fā)現這群跳廣場舞的大媽們,是每個成員都在「共同建構」一個很完整的社群體系。
他們的「沖突」來自于生活形態(tài)的轉變,經歷了數十年前的動亂,經歷過集體創(chuàng)傷的時代,終于好不容易有些閑了,加入到「廣場舞群體」里,重新建立社交網路,來適應生活上的變化。
廣場舞組織中的成員并不是一個個接收的個體,而是相識、相互熟悉,甚至彼此聯系緊密的群體。
「老實說,一開始是想鍛煉身體,但后來在這交了些朋友,固定參加聚會活動?!埂@是同濟大學社會學系去調研廣場舞大媽的報告中的一則對話節(jié)錄。
圖是每月的慶生會,當然不只慶生活動,還有各種集體的生活聚會
也許你當年是我的領導,但現在在廣場舞的團體里,你就是一個新人,得重新接受組織的考驗和教育。這讓多少曾為工人階級的人們,有著農奴翻身的解放的快感。
廣場舞,形成了人與人交流「平臺」,大媽們在這找到身份認同、找到無趣生活中的精神出口,成為了這群大媽們展示自我的「舞臺」。運動只不過是個理由,連結才是他們持續(xù)下去的動力。
大媽的社群,通過各種儀式的堆疊,找到歸屬、找到信念,她們已經不再只是舞友,而是種共同體,彼此維系著。
人家至少在這混亂的時代里有信仰有歸屬,那我們呢?(笑)
從蘋果到小米社群,品牌信仰
至于科技圈,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就是「果粉」跟「米粉」了。
公司先用了「活動」,助推了儀式性行為,橙色星期五、米粉節(jié)、WWDC…等等,再到把實體商店經營成「傳教會所」的傳教布道,讓果粉&米粉們以朝圣的心情去參觀和購物,并且提供專屬的服務。
很多人買它們,不是買一個產品,而是買一種「身份認同」、「精神投射」,而且當你越是參與,越能感受到自己是這品牌的一份子,這是當品牌成為一種宗教、一種信仰的魔力。
然而這種魔力的可怕之處,我想我不必多說。
你去問問你身旁的果粉米粉們,為什么蘋果、小米好?
或者你勇于挑戰(zhàn),直接跟他們說說你認為蘋果或小米那邊不好,他們自然會替我回答你的。
簡單解構:Lululemon,從做瑜珈褲的工作室,到品牌信仰
Lululemon 是一個神奇的品牌,從一個工作室打建了品牌信仰,現已經成為運動鞋服領域里的第三名。市值已經反超專業(yè)運動品牌Under Armour(安德瑪),高達 286 億美元。
是怎么辦到的?「他們在一片營銷的紅海中,有著建立社群的眼界。」
創(chuàng)辦人 Wilson 首先發(fā)現大多數千禧年出生的人,喜歡把錢花在可以“有效改善生活”的地方,像是健身房、旅行、食物,這些注重于改善自我的體驗服務,而不是純粹的奢侈品。
于是把 Lululemon 的企業(yè)文化設定在“自我成長”,希望不論是消費者還是員工,只要使用 Lululemon 的產品,都會為了創(chuàng)造更美好的生活而努力。
這是設定目標、明確使命:為什么我們聚在一起?
在 Lululemon 的團隊內有三個重要角色,分別是店長、品牌大使與店員,這些人來自世界各地,唯一的共通點就是認同 Lululemon 的企業(yè)文化。
品牌大使選于地方意見領袖,像是一些瑜伽老師或健身教練,公司提供這些大使免費的產品,并讓他們在周末的時候,來零售店開設課程,對這些品牌大使而言,他們可以因此接觸更多潛在客戶,并向他們宣傳 Lululemon 的產品與自己在外開設的課程。
Lululemon 和品牌大使結合線下活動,利用免費課程、座談會、社群分享會,透過面對面的接觸,為消費者帶來有溫度的體驗。
這是品牌賦能給社群的啟動者
在周末,Lululemon 的零售店會轉成瑜伽具樂部,提供大家免費的瑜伽課程,不論是否購買 Lululemon 產品,都可以來參加?;蚴桥e辦社群分享會,讓大家分享自己最近的生活,不論是瑜伽、書、慢跑,只要是能夠為心靈帶來成長的活動,都歡迎每個人來一起分享。
這是符合品牌價值的儀式感
用了一~兩年時間,他們發(fā)現比起只在網上創(chuàng)造內容,自說自話,用戶社群帶來的效應更加強烈,而參加這些活動后,每個人都有可能變成 Lululemon 的鐵粉,邀請朋友一起來參加這些活動。
這是社群經營的長期價值:高價值有效拉新
Lululemon 在北京故宮舉辦室外瑜伽活動,足夠「邪」吧。
截止 2018 年末,Lululemon 在全球擁有 1400 多名品牌大使,他們帶動了一群熱愛運動、追求健康生活的高質量粉絲群體,形成了上圖的強大品牌信仰。
社群的盲區(qū)
社群就是「聚集一群人做一件事」,而現在市面上打著「社群運營」的旗幟,做法卻僅僅是:「你為這一群人做一件事」。這樣的話,你做的更像是一個「媒體」,而不是一個「社群」。
(這也是第一篇提到的:Social Media 跟 Community 的差異)
微信群≠社群
我這段時間發(fā)現,很多人會認為,拉一個微信群就是社群的開始。
比如某某粉絲群、某某寵物群、某某行業(yè)大佬群,很多都是拉一個微信群,不也挺成功嗎?
但!這種情況下,其實「拉微信群」的行為,并沒有創(chuàng)造社群,而上面那幾種社群,本身就是已經存在的「社群」;拉個微信群,只不過是為已經存在的社群「提供一種溝通方式」。
看完上面這些生活中存在的真實社群案例,算我求求你,不要再認為社群就是微信群,社群就是群聊,別狹隘了自己的眼界。
我們身邊真的太多社群存在著,每天發(fā)生著,都有學習之處。
創(chuàng)意,只是將既有的事物重組而已。-詹姆斯·韋伯
最后,再讓我分享一次,一開始我分享的一句話。
希望前兩篇長文,先把「社群的本來面目」,剝開了揉穗分享給你,我們才能繼續(xù)前進,逐漸摸索出屬于這時代的「社群方法論」。
后記
不知道你還記不記得,我第一段有說句狂妄的話:
「人類的文明,可以說是因社群建構而成。」
但你可能不太認同,因為現在生活中,正是因為過多的「群體」、「圈子」,所以對立與爭執(zhí)頻繁,大家應該多溝通多打破圈子去交流阿!
然而,我們如果冷靜一點來看,會發(fā)現人類文明就是兩個極端同溫層形成后,再暴力殲滅對方,在殲滅的過程,群體為了生存導致大量研發(fā)科技與武器,「不小心」讓人類進步。
「溝通」則是一個避免同溫層中彼此無法團結,導致被敵人團殺,而長出的輔助技能。
所以我認為去要求群體內的個體,通過無限溝通打破同溫層,挺違背在我們血液里的人性,但如果是通過「有限溝通」去強化殲滅作戰(zhàn)動力可能比較容易。
也就是,我認為社群的擴張是種「同溫層擴張」,而不是「跳出同溫層」。
作者:侯智薫(雷蒙),微信ID:raymondhou0917。北漂90后,正在北京互聯網打磨作品。過去在臺灣負責外商 SaaS 的增長(內容和社群),也曾擔任生產力、簡報和社群培訓講師,玩過音頻和知識服務;看見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熱愛生活。
本文由 @侯智薫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xié)議
學習收藏了,今天就當一回課代表吧。搭建私域流量運營,當然必須要有工具。給大家推薦一款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起點課堂】旗下獨立研發(fā)的私域流量運營工具——糧倉·企微管家。糧倉·企微管家是一款基于企業(yè)微信的一款營銷型SCRM系統(tǒng)。集裂變獲客、留存促活、銷售變現、客戶管理于一體的私域增長閉環(huán)系統(tǒng)。覆蓋企業(yè)客戶運營的生命周期,助力企業(yè)私域流量運營,提升售前/售后服務能力。還可以免費開始使用哦~ http://996.pm/M0A06
已關注公眾號 感謝分享
謝謝鼓勵
您好,可以賺在您的文章到公司內網嗎
歡迎分享喔 ?? 不過轉公眾號的好像更好哈